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西方政治論文 >

論科技革命對國際政治中權勢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7-08-23 08:02

  本文關鍵詞:論科技革命對國際政治中權勢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科技革命 權勢 國際政治權勢格局


【摘要】: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一部科技革命的編年史,科學技術因素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起推動作用的、革命性的力量?v觀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每次科技革命都會促進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茖W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引起國際政治的核心概念——權勢(power)的巨大變革。各國的實力對比的變化,國家的相關概念的改變,國際政治權勢格局如何變遷都離不開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 本文旨在從權勢這一概念入手,采用歷史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方法,對歷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fā)展進行研究,討論科技革命與國家相關要素的發(fā)展、對國家硬實力和與軟實力效應以及科技革命對國家政治權勢格局的影響。研究表明,科技革命的興起帶來了技術的不斷進步,從而推動了國際政治權勢概念和范圍的不斷擴展。從國家層面看,科技革命促進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發(fā)展,擴充了國家主權、國家利益的概念,從體系層面看,推動了國際權勢格局的變遷。此外本文還簡要論述了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國應當抓住機遇,依靠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使中國成為21世紀有影響力的大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科技革命 權勢 國際政治權勢格局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322;D50
【目錄】:
  • 內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引言8-13
  • (一) 研究意義8-9
  • (二) 研究背景及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9-10
  • 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9
  • 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9-10
  • (三) 研究思路10-11
  • (四) 關于本論題所涉及的相關概念的說明11-13
  • 1、科技革命相關概念及其關系11-12
  • 2、歷次科技革命時間的劃分12
  • 3、國際政治權勢的概念12-13
  • 二、科技革命與國家相關要素的發(fā)展13-22
  • (一) 科技革命與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13-14
  • (二) 科技革命與國家主權嬗變14-17
  • 1、科技革命與主權范圍的擴大15-16
  • 2、科技革命與國家主權的讓渡16-17
  • (三) 科技革命與國家利益17-22
  • 1、科技革命推動國家利益向多元化發(fā)展17-19
  • 2、科技革命與國家利益的分配19-20
  • 3、科技進步推動國家利益層次的變化20-22
  • 三、科技革命對國家實力的影響22-38
  • (一) 科技革命對國家硬實力的影響22-28
  • 1、科技革命與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22-25
  • 2、科技革命與國家軍事力量25-28
  • (二) 科技革命對國家軟實力的影響28-31
  • 1、科技發(fā)展與民族自豪感的提升29
  • 2、科學技術的優(yōu)勢提升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29-30
  • 3、科學技術改變了政治的運作形式30-31
  • (三) 科技革命對地緣政治的影響31-38
  • 1、科技革命前的地緣政治觀32
  • 2、第一、二次科技革命與地緣政治的拓展32-35
  • 3、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外層空間的爭奪35-36
  • 4、新科技革命與“智緣政治”和“網絡政治”36-38
  • 四、科技革命對國際政治格局的權勢效應38-47
  • (一) “日不落”帝國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38-39
  • (二)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大國的興衰39-40
  •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與美國霸權地位的確立及兩極格局的形成40-43
  • 1、科技革命與美國霸權地位的確立40-41
  • 2、蘇聯(lián)的崛起和兩極格局的發(fā)展41-43
  • (四) 新科技革命與“兩極格局”的崩潰及“一超多強”格局的形成43-47
  • 1、新科技革命與兩極格局的瓦解43-44
  • 2、信息技術革命與“一超多強”格局的形成44-47
  • 五、評價與結論47-48
  • 參考文獻48-50
  • 后記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雨;曹麗莉;;我國制造業(yè)的柔性制造策略研究[J];當代經濟;2011年16期

2 宋果;徐保軍;;從大國崛起看發(fā)展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J];人民論壇;2011年24期

3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專題征稿啟事[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1年02期

4 ;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突圍之戰(zhàn)[J];現(xiàn)代商業(yè)銀行;2010年02期

5 本刊編輯部;;新產業(yè)新機會[J];長三角;2010年08期

6 ;科技推動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J];科技傳播;2011年16期

7 孫婧;;從“西裝”到“T恤”:一場制造業(yè)的革命[J];商周刊;2011年19期

8 章昌裕;;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大國轉型的必然選擇[J];國際經濟合作;2011年09期

9 段磊;;文化是創(chuàng)新的土壤[J];企業(yè)文化;2010年06期

10 ;正確決策 為民造福[J];港澳經濟;1994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敏載;;獨曗蹊徑 旅怞嫁接科技的思考[A];全國第十一屆洞穴大會學術論文集[C];2005年

2 王榮栓;;論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高科技戰(zhàn)略[A];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模式·實踐——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6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6年

3 李惠國;;21世紀:科技革命與人類未來的喜與憂[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5:高科技的未來——正面與負面影響[C];2007年

4 嚴漢平;;近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及啟示[A];江蘇省科社學會2000年會議論文[C];2000年

5 李建中;;以世界科技革命為視角看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興衰[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賴慶玲;;推進新的農業(yè)科技革命[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7 朱麗蘭;;迎接二十一世紀科技革命[A];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文件[C];1996年

8 黃枝連;;兩岸四地新經濟交流協(xié)作——探索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A];新經濟與兩岸四地經濟交流協(xié)作——第六屆“中華經濟協(xié)作系統(tǒng)”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李廣敏;;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戰(zhàn)推動農業(yè)科技全面進步[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10 何傳啟;;科技革命與世界現(xiàn)代化[A];現(xiàn)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大慶;世界正處在科技創(chuàng)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前夜[N];科技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趙永新;中國不能再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N];人民日報;2009年

3 中國科學院院長 路甬祥;科技革命發(fā)生的領域和方向[N];浙江日報;2010年

4 胡志勇 韓偉;物聯(lián)網:不是科技狂想而是科技革命[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5 ;以敬畏之心重思科技革命[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

6 記者 金振蓉;我國面臨第六次科技革命戰(zhàn)略機遇[N];光明日報;2011年

7 記者 陳菁霞;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zhàn)略機遇初顯端倪[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記者 王敏 張子麟;中國再不能錯過第六次科技革命[N];中國經濟導報;2011年

9 桑林峰;由科技革命想到科學素養(yǎng)[N];解放日報;2011年

10 祖月;印度農業(yè)的科技革命[N];新農村商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守泉;科技革命與中國現(xiàn)代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楊兆山;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時代價值——科技革命視野中人的解放問題探索[D];清華大學;2004年

3 王鐘偉;科技革命與國家的作用[D];山東大學;2005年

4 楊民剛;經濟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D];山東大學;2005年

5 邵亞樓;國際經濟制裁:歷史演進與理論探析[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6 歐健;毛澤東鄧小平社會主義觀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7 林濤;科技與大國崛起:國際關系學的視角[D];暨南大學;2008年

8 宋群;21世紀初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

9 趙剛;地緣科技視角下的國家科技安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10 許寧;科技革命對多邊主義的多維建構效應探析[D];吉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彭健欣;論科技革命對國際政治中權勢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徐佳;科技革命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D];東北大學;2008年

3 鄧楊素;科技革命與消費模式變遷[D];廣西大學;2003年

4 李靜;我國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李向楠;科技革命與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的興衰[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金萍;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多維視角及當代闡釋[D];吉林大學;2005年

7 孫瑋霞;論新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主義的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秦少梅;鄧小平科教興國戰(zhàn)略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仲幾吉;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D];中共江蘇省委黨校;2003年

10 馬德金;科學革命實質的哲學探析[D];新疆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72387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72387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ce2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