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海外華商的跨國政治參與——以從事中國商品貿易的海外華商為例
本文關鍵詞:新時期海外華商的跨國政治參與——以從事中國商品貿易的海外華商為例
【摘要】:本文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浙江義烏及青田三地田野調查基礎上,嘗試探討改革開放后出國、從事中國商品貿易及相關產業(yè)的海外華商跨國政治參與的內容及動因。海外華商的跨國政治參與主要表現(xiàn)在海外僑民救援、政治聲援、政治性接待、跨國政治訴求、村官競選等方面。研究認為,促成新時期海外華商跨國政治參與的主要原因,既受到移居國和祖(籍)國的形勢、政策的影響,也跟華商所具有的個人特質相關,也是華商因在移居國和祖(籍)國所處不同社會地位而積極尋求社會地位補償?shù)囊环N途徑。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關鍵詞】: 海外華商 跨國政治參與 社會地位補償
【基金】:中國僑聯(lián)一般課題“新時期海外華商生存狀況調查研究”(編號:13BZQK103)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D634.3;D523.8
【正文快照】: 一、文獻梳理及研究對象全球化時代,隨著“時空壓縮”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擴展了國際移民的跨國活動場域,越來越多的移民在移居地建立起新家庭、新社區(qū)、新事業(yè)的同時,仍與祖(籍)國保持著頻繁有序的經濟、文化及政治等關聯(lián)。學術界運用“跨國主義”來解釋跨邊界的人口流動及其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王賡武,程希;新移民:何以新?為何新?[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年04期
2 吳前進;;跨國主義的移民研究——歐美學者的觀點和貢獻[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7年04期
3 連培德;萬曉宏;;美國華人和其他主要亞裔族群的跨國政治活動調查[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年01期
4 陳肖英;;南非中國新移民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探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2年02期
5 黎相宜;周敏;;跨國實踐中的社會地位補償——華南僑鄉(xiāng)兩個移民群體文化饋贈的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2年03期
6 蘭孝程;;希臘華僑華人助力利比亞撤僑行動側記[J];統(tǒng)一論壇;2011年02期
7 王曉峰;楊金坤;陳楠烈;;義烏僑商與中國小商品城——關于“義烏僑商”的調查報告[J];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周聿峨;郭秋梅;;跨國主義視角下的華人環(huán)流思考[J];八桂僑刊;2010年03期
2 趙昕;項桂娥;楊惠亮;;池州市專業(yè)市場發(fā)展研究——基于徽商城及溫州商貿城的調查分析[J];池州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3 嚴志蘭;;跨界流動、認同與社會關系網絡:大陸臺商社會適應中的策略性——基于福建臺商的田野調查[J];東南學術;2011年05期
4 陳麗園;;從僑批看跨國華人的教育與社會傳承(1911—1949)[J];東南亞研究;2011年04期
5 豐云;;跨國主義視野中的新移民文學[J];東岳論叢;2010年11期
6 楊華;;戴舫域外題材小說的后殖民解讀[J];東岳論叢;2012年03期
7 周敏;黎相宜;;國際移民研究的理論回顧及未來展望[J];東南亞研究;2012年06期
8 陳肖英;;海外華商研究:人口、經濟與跨國主義[J];八桂僑刊;2014年02期
9 陳杰;黎相宜;;海南冠南僑鄉(xiāng)公共文化空間的變遷——兼論僑鄉(xiāng)范式的式微[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10 程希;一部有助于西方社會正確認識華人移民的著作——評《我們需要兩個世界——活躍在西方社會的華人移民社團》[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余彬;主權和移民:從“舊約”到“新約”[D];暨南大學;2009年
2 傅義強;歐盟移民政策與中國大陸新移民[D];暨南大學;2006年
3 張長虹;移民族群藝術及其身份:泰國潮劇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4 嚴志蘭;在閩臺商社會適應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苗;跨國流動群體的整體性適應[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孟慶梓;改革開放后海外新移民與農村社會變遷[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日升;亭江美國小公民問題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程鷹;山區(qū)農村海外新移民與僑鄉(xiāng)社會變遷[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黎晨;1990年以來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D];廈門大學;2008年
6 何明麗;福州地區(qū)旅日新移民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錢寧;美國的福建新移民研究(1980s-2008)[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魏華云;試析華僑華人的反“獨”促統(tǒng)工作[D];暨南大學;2010年
9 劉冬青;丹麥的華人新移民[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麗;以華商網絡的視角看東南亞華人企業(yè)的發(fā)展與轉變[D];暨南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9條
1 鄭一省;華僑華人與閩粵僑鄉(xiāng)互動關系的恢復和發(fā)展[J];東南亞研究;2004年02期
2 斯蒂芬·卡斯爾斯,鳳兮;21世紀初的國際移民:全球性的趨勢和問題[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1年03期
3 里瓦·卡斯托里亞諾,劉北成;移居、跨國社群和公民身份[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1年03期
4 姚宇;;國外非正規(guī)就業(yè)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5 陳肖英;;民族聚集區(qū)經濟與跨國移民社會適應的差異性——南非的中國新移民研究[J];開放時代;2011年05期
6 王曉鵬;;南非華人生存調查[J];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4期
7 李明歡;“相對失落”與“連鎖效應”:關于當代溫州地區(qū)出國移民潮的分析與思考[J];社會學研究;1999年05期
8 李明歡;20世紀西方國際移民理論[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9 翟學偉;個人地位:一個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國日常社會的真實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本報駐南非記者 苑基榮 韋冬澤;[N];人民日報;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康康;;帶現(xiàn)金,不報警 海外華商被劫現(xiàn)象仍嚴重[J];世界博覽;2011年15期
2 本刊編輯部;;新生與改革[J];華人世界;2009年10期
3 ;[J];;年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白偉;市政協(xié)舉行港澳臺及海外華商座談會[N];太原日報;2012年
2 記者 王彬;楊魯豫會見海外華商[N];濟南日報;2012年
3 記者 趙石;原省政協(xié)主席呂傳贊來廊坊調研海外華商企業(yè)發(fā)展情況[N];廊坊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楊子巖;華商:別再沉默[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5 記者 程瑛;從“三把刀”到硅谷精英[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6 趙琳邋年月;鄧小平說海外關系是個好東西[N];廈門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丁寧 魏巍;尋找撬動經濟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新支點[N];長春日報;2007年
8 記者 陳玲 王菁;發(fā)揮海外華商在建立東盟貿易區(qū)中的作用[N];云南經濟日報;2004年
9 記者 孫立極;第四屆世界華人論壇舉行[N];人民日報;2006年
10 記者 顧春陽;統(tǒng)戰(zhàn)系統(tǒng)去年引資四十二億元[N];長春日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李小雨;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商安全問題研究與對策探索[D];暨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5535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5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