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造新國民 ——梁啟超改造國民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06 15:04
民的概念在中國有著區(qū)別于西方的歷史語境,在對待民的態(tài)度以及實施的對民政策方面,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不同。在建設(shè)現(xiàn)代國家的道路上,不可忽視的過渡階段即近代中國的變革。在這一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生著巨大的變革,與之相適應(yīng)的,在對待民這一概念上,中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表現(xiàn)在知識階層對改造國民思想的關(guān)注上,在西方公民學說的影響下,知識分子中的有志之士分別提出改造國民思想的主張。梁啟超對改造國民思想的系統(tǒng)研究,源于其對國家命運的深刻思考。在他看來,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對比國外大環(huán)境和公民理論的發(fā)展,他將目光聚焦在改造國民思想上,力圖通過改造、教育公民,改變處于“混沌”之中的國民思想狀態(tài)。在其相關(guān)著述和主張中,梁啟超對當時民思想狀態(tài)中的公共意識、奴隸性與依賴性等缺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這在當時無疑起到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梁啟超認為改造國民思想應(yīng)是多維度進行的,他認為呼喚國民思想中民族主義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同時在個人主義精神層面,梁啟超也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他認為國民擺脫奴隸性與依賴性對當時國民思想的變化有著本質(zhì)上的作用,同時也進一步促進民族主義精神的凝聚和...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緣起與意義
(二)研究問題
(三)國內(nèi)外研究文獻綜述
(四)論文結(jié)構(gòu)與研究方法
一、思想的“混沌”:梁啟超認為亟待改造的國民思想現(xiàn)狀
(一)有“部民”而無“國民”
(二)國民奴隸性與依賴性
(三)國民人格的多重缺點
二、理想國民的構(gòu)想:梁啟超改造國民思想的思路與維度
(一)民族主義精神的喚起——“私德”與“公德”
(二)個人主義精神的倡導——擺脫“奴隸性”與“自尊自立”
(三)國民多重人格的改造——“進取”、“尚武”與“毅力”
三、時代的使命:梁啟超對改造國民思想與國家責任的思考
(一)創(chuàng)建思想領(lǐng)地——籌辦報紙、開辦新式學堂
(二)培育思想帶頭人——鼓勵先進知識分子的探索
(三)開拓思想視野——公民思想與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融合重構(gòu)
四、批判與贊揚:思想史語境中梁啟超國民改造思想的評價
(一)對梁啟超國民改造思想的積極評價
(二)對梁啟超國民改造思想的批判
(三)評價總結(jié)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梁啟超視域中的“新民”之義——對比傳統(tǒng)的“新民”觀念[J]. 謝偉銘. 中國哲學史. 2014(03)
[2]破壞主義:梁啟超早期的新民策略[J]. 席志武. 東方論壇. 2014(02)
[3]公民身份認同及其三種分形[J]. 郭臺輝. 人文雜志. 2014(01)
[4]梁啟超的“私德”論及其儒學特質(zhì)[J]. 陳來.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1)
[5]梁啟超的公德思想及歷史意義[J]. 戴圣鵬. 人文雜志. 2012(06)
[6]變動社會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內(nèi)涵與變遷機制的解析[J]. 郭忠華.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7]“新民”思想新論[J]. 袁洪亮,沈成飛. 史學集刊. 2010(05)
[8]參與還是不參與: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社會心理分析——基于一項調(diào)查的考察與分析[J]. 王麗萍,方然. 政治學研究. 2010(02)
[9]樹立民主法治意識 構(gòu)建和諧社會建設(shè)[J]. 凌振路,李蘭平. 發(fā)展. 2009(04)
[10]公民概念的歷史維度及審視[J]. 周國文. 天府新論. 2007(02)
博士論文
[1]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 劉珊珊.南開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梁啟超新民思想及其對我國公民教育的啟示[D]. 張珍.鄭州大學 2011
[2]國民觀:近代知識分子從臣民觀到公民觀的過渡[D]. 朱蕾.湖南師范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480047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緣起與意義
(二)研究問題
(三)國內(nèi)外研究文獻綜述
(四)論文結(jié)構(gòu)與研究方法
一、思想的“混沌”:梁啟超認為亟待改造的國民思想現(xiàn)狀
(一)有“部民”而無“國民”
(二)國民奴隸性與依賴性
(三)國民人格的多重缺點
二、理想國民的構(gòu)想:梁啟超改造國民思想的思路與維度
(一)民族主義精神的喚起——“私德”與“公德”
(二)個人主義精神的倡導——擺脫“奴隸性”與“自尊自立”
(三)國民多重人格的改造——“進取”、“尚武”與“毅力”
三、時代的使命:梁啟超對改造國民思想與國家責任的思考
(一)創(chuàng)建思想領(lǐng)地——籌辦報紙、開辦新式學堂
(二)培育思想帶頭人——鼓勵先進知識分子的探索
(三)開拓思想視野——公民思想與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融合重構(gòu)
四、批判與贊揚:思想史語境中梁啟超國民改造思想的評價
(一)對梁啟超國民改造思想的積極評價
(二)對梁啟超國民改造思想的批判
(三)評價總結(jié)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梁啟超視域中的“新民”之義——對比傳統(tǒng)的“新民”觀念[J]. 謝偉銘. 中國哲學史. 2014(03)
[2]破壞主義:梁啟超早期的新民策略[J]. 席志武. 東方論壇. 2014(02)
[3]公民身份認同及其三種分形[J]. 郭臺輝. 人文雜志. 2014(01)
[4]梁啟超的“私德”論及其儒學特質(zhì)[J]. 陳來.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1)
[5]梁啟超的公德思想及歷史意義[J]. 戴圣鵬. 人文雜志. 2012(06)
[6]變動社會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內(nèi)涵與變遷機制的解析[J]. 郭忠華.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7]“新民”思想新論[J]. 袁洪亮,沈成飛. 史學集刊. 2010(05)
[8]參與還是不參與: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社會心理分析——基于一項調(diào)查的考察與分析[J]. 王麗萍,方然. 政治學研究. 2010(02)
[9]樹立民主法治意識 構(gòu)建和諧社會建設(shè)[J]. 凌振路,李蘭平. 發(fā)展. 2009(04)
[10]公民概念的歷史維度及審視[J]. 周國文. 天府新論. 2007(02)
博士論文
[1]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 劉珊珊.南開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梁啟超新民思想及其對我國公民教育的啟示[D]. 張珍.鄭州大學 2011
[2]國民觀:近代知識分子從臣民觀到公民觀的過渡[D]. 朱蕾.湖南師范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4800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480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