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東北亞安全格局觀察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Russia, and Japan have already formed the regional security pattern of "one Super three" in Northeast Asia, th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the four countrie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untries in Northeast Asia. The trend of regional security pattern is affected at all times.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security relations among the major powers in the reg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and thorny security environment facing China.
【作者單位】: 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廣播電視大學;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安全利益與戰(zhàn)略研究”,項目編號為:10YJA810012 2013年度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青年項目“大學生踐行‘中國夢’引導研究——以國家意識培養(yǎng)為切入點”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13JY49
【分類號】:D7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zhí)N嶺;如何認識中國在亞太地區(qū)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J];當代亞太;2003年06期
2 杜彬偉;;東北亞安全困境及其建構主義解析[J];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焦得剛;;國際關系三大主流學派的權力觀及其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王存奎;略論中國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勢觀[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3 劉艷房;;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家形象戰(zhàn)略的調(diào)整[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姜麗麗 ,周士新;淺析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5 常笑;;從《君主論》看現(xiàn)實主義[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桑雷;;全球化視角下霸權思想的理性思維[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侯發(fā)兵;王安平;;國際沖突的蛛網(wǎng)模型[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鄒函奇;評析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權力理論[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隋書卿;;論冷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困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袁學哲;;朝鮮半島新形勢與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影響力[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慶寶;;評析當代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文化因素[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2 劉志云;;中國國際法學的繁榮之路:一種引入國際關系理論分析的路徑[A];“2020年的國際法”暨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李杰豪;;國際和諧與國際法的“系統(tǒng)平衡論”——權力、利益與道德的范疇[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4 朱萌博;馬睿;;老子思想在當代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影響力[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向麗華;;對問題導向研究傾向的評估——以對外援助研究為例[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6 張雪鵬;;利益、權力、機制和認同:國際反恐合作的多維分析[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7 王新龍;;國際安全合作:一種安全哲學視角的解讀[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8 趙廣成;;國際體系的中產(chǎn)階級化與沒有收益的非對稱沖突[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9 周厚虎;;人、國家與理論——探尋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視角[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10 袁偉華;;對外政策分析:家在何方?[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廉曉敏;俄羅斯國家形象的構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熊文;新地緣政治經(jīng)濟框架的建模與模擬[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徐維余;外資并購安全審查法律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王娟娟;合作與紛爭:艾森豪威爾時期美英核關系考察[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6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燕軍;二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的軍備競賽與軍備控制[D];西北大學;2011年
8 王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的“美國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劉鳴箏;美國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青;核恐怖主義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策;分析折中主義與后冷戰(zhàn)時代東亞安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琪;冷戰(zhàn)后國際格局變遷與蒙古外交政策選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常笑;中日邦交正;芯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純;簡析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對阿拉伯國家文化戰(zhàn)略中文化認同的缺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立;影響以色列和土耳其關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皓;論中國的和平發(fā)展與國家形象的優(yōu)化[D];湘潭大學;2010年
7 彭震;“中國威脅論”——影響與對策[D];湘潭大學;2010年
8 易方立;跨境民族問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9 甘湘武;中國與尼日利亞雙邊投資關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申健;巴以問題:困境與出路[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靈玢;;結構現(xiàn)實主義與新古典現(xiàn)實主義的嘗試[J];江漢論壇;2007年05期
2 夏安凌;;朝鮮核問題與東北亞安全格局[J];太平洋學報;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立峰;東北亞安全與發(fā)展的保證[J];日本學刊;2003年06期
2 陸武;試論美日韓體系對東北亞安全機制構建的影響[J];邢臺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馮海霞;亞太安全與合作機制增強 困擾地區(qū)的矛盾遠未消除——東北亞安全對話有所發(fā)展 美日聯(lián)盟增強令人擔憂[J];國防;1997年01期
4 楊伯江,季志業(yè),傅夢孜,林利民,馬俊威,戚保良;東北亞安全機制:現(xiàn)實與前景[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4年04期
5 江旋;;論東北亞安全機制構建中的中國角色[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6 李慶四;“東北亞安全: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安全的交匯”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教學與研究;2004年06期
7 彭鑫常;;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構建中的美國因素——以六方會談機制為例[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李榮才,遲淑霞;美日軍事同盟的演變與東北亞地區(qū)安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馬偉濤,韓玉貴;后冷戰(zhàn)時代中日關于朝鮮半島安全政策的比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李大光,李莉;東北亞安全形勢特點及走向[J];現(xiàn)代國際關系;1998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謝曉光 李建明 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國家間交易影響東北亞安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蔡鵬鴻;日韓邁向同盟攪亂東北亞安全格局[N];國防時報;2011年
3 特約評論員 杜宇;“朝韓海戰(zhàn)”增大東亞政治不確定性[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4 本報專稿 王寒;朝鮮進行第二次地下核試驗[N];世界報;2009年
5 孫佳華;朝核:東北亞難題六方求解[N];解放日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成珞;積極消極因素并存東北亞局勢待觀察[N];解放日報;2006年
7 本版編輯 鄭興 劉香 楊寧;尋求合作與穩(wěn)定的東北亞[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8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沈丁立;圖窮匕首見(之二)[N];東方早報;2008年
9 劉軍紅;安倍的外交突圍[N];中國經(jīng)營報;2006年
10 李敦球 王林昌;維護東北亞的和平穩(wěn)定[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杜峰;美日同盟與東北亞安全[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2 肖f^;權力、制度與文化[D];吉林大學;2006年
3 祖彥;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國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袁學哲;21世紀初中國朝鮮半島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磊;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的構建[D];遼寧大學;2011年
2 周遠;美日韓三角關系對東北亞安全機制構建的影響及我國的對策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2年
3 任璇;李明博政府的東北亞安全政策探析[D];遼寧大學;2013年
4 梁銹月;新形勢下的東北亞安全與合作[D];延邊大學;2013年
5 張弘;冷戰(zhàn)結束后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6 王海源;東北亞安全合作困境及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D];東北大學;2009年
7 曹丹;冷戰(zhàn)后東北亞安全格局中的美國因素[D];蘇州大學;2012年
8 劉莎;冷戰(zhàn)后東北亞安全合作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承奉;朝鮮半島和平統(tǒng)一與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10 林志淼;冷戰(zhàn)后美國的東北亞安全戰(zhàn)略及對東北亞安全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4370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43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