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制度與經濟轉型——印度的經驗、教訓與啟示
[Abstract]:The public system constructed at the time of India's independenc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of India's economy. The modern governance struc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rule of law, provides stabl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and market-oriented reform promotes economic vitalit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directly promote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long-term growth. Retention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exacerbates social fragmentation and poses severe challenges to public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Learn from India'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from relying on increased factor input to rely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least consider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o establish a modern governance struc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rule of law, to provide stabl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econd, to steadily promote market-oriented reform so that the marke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ke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per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hird, to cherish and maintain the homogeneity of the society,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flow of all social strata, and to avoi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fragmentation" of the Indian style because of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social strata.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成都市委黨校;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制度紅利與經濟轉型:印度的經驗;教訓與啟示》(批號:12BJL052) 四川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要素積累與制度紅利:印度的經驗及其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啟示》(批號:skqy201111)
【分類號】:D735.1;D630;F13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俞可平;;中國治理變遷30年(1978—2008)[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義;;從管制到多元治理:社會管理模式的轉換[J];長白學刊;2012年04期
2 楊明;丁德光;;國外政府創(chuàng)新研究綜述[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趙紅軍;交易效率與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5年03期
4 郭鴻懋;;區(qū)域資源配置中的政府與市場契合點研究[J];城市;2008年12期
5 張笑滔;;淺論行政許可設定的評價——以政府規(guī)制的經濟分析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08年05期
6 呂尚彬;陳薇;;我國政府與傳媒的雙向互動關系探析[J];當代傳播;2012年01期
7 王瑾;;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基層民主建設[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05期
8 江洋;;優(yōu)化、效能、責任:政府改革三十年[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05期
9 程承坪;;促進市場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治體制改革探討[J];當代經濟管理;2010年02期
10 于建嶸;;共治威權與法治威權——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問題和出路[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華;;中國地方政府績效差距研究——基于府際關系視角的解釋簡綱[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2 楊明;丁德光;;國外政府創(chuàng)新研究綜述[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徐行;崔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及未來路徑[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12年
4 陳榮卓;王姍姍;;社會管理視閾下集體主義的變遷與個體利益的實現(xiàn)[A];2013年全國哲學倫理學博士后論壇論文集[C];2013年
5 亓光;李廣文;;論多元化治理過程中的公共事務協(xié)商機制[A];江蘇省第八屆學術大會學會專場論文哲學社會類論文匯編[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奇;市場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國國家治理變遷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付剛;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劉素英;中國政府規(guī)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鯤鵬;公民參與鄉(xiāng)鎮(zhèn)治理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郭風英;建國以來我國城市社會管理體制演變與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西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孔德明;造物的和諧[D];蘇州大學;2011年
8 羅敏;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及其在城鄉(xiāng)關系上的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9 屠飛鵬;西部貧困地區(qū)縣級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周衛(wèi)峰;中國區(qū)域經濟增長收斂性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音;公共治理基本結構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吳加輝;實踐人本主義:當代中國政治哲學價值構建的路向選擇[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3 蔣紅濤;我國地方政府導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彭遠芳;治理變革下市政廣場的空間表達[D];浙江大學;2011年
5 吳艷芳;我國海洋漁業(yè)政策轉移的目標和途徑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6 孫牧;網絡化治理機制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羅曼;公共治理視角下的城市社區(qū)建設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8 周小兵;對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實證分析[D];南昌大學;2011年
9 石曉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新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孫晶鑫;長春市社區(qū)管理體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9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靜;;公眾怎樣依靠公共制度?[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01期
2 季建林;;“官本位”會動搖黨的執(zhí)政基礎[J];山東人大工作;2010年06期
3 鄧常春;鄧瑩;;公共制度的經濟績效與社會影響:印度的經驗及其啟示[J];管理現(xiàn)代化;2012年04期
4 教軍章;;公共制度管理功能缺陷補救的公民參與途徑[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5 季建林;;“官本位”會動搖黨的執(zhí)政基礎[J];共產黨員;2010年09期
6 遲明霞;;公共制度的促“善”作用功不可沒[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2007年09期
7 張再欣;;轉軌國家公共制度選擇范式與績效建設探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教軍章;于健慧;;行政主體與公共制度關系問題評析[J];理論探討;2011年02期
9 魯寧;“政府浪費”[J];石油政工研究;2004年04期
10 ;“官本位”會動搖黨的執(zhí)政基礎[J];理論與當代;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教軍章;;公共制度管理功能缺陷補救的公民參與途徑[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共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2 柯敏;郭鵬程;;中心鎮(zhèn)培育的不確定性及對策分析——基于浙江省的實證研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評論員 肖應林;飽含民智的公共制度才最具活力[N];長沙晚報;2011年
2 教軍章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探尋行政主體與公共制度整體融合的途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遲明霞;公共制度的促“善”作用功不可沒[N];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
4 李鵬程;民主與“自由”和“平等”的關系[N];學習時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楊劍輝;市政協(xié)十一屆三次會議大會發(fā)言摘登[N];惠州日報;2014年
6 金銀煥;政務公開應著力解決的問題[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0年
7 周口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趙娜;對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一些思考[N];周口日報;2014年
8 陳偉 董迎;高增長不等于強競爭力[N];中國經濟導報;2005年
9 記者 賀勁松;村干部政績優(yōu)可仕[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10 明浩;從“整合”到“共生”[N];中國民族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江濤;公共制度背景下中小企業(yè)的雇員保護略論[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793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7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