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政府對頓河哥薩克政策的歷史演變
[Abstract]:In the Czarist Russia, the Cossacks, or Cossacks, living in the Don region, were the largest in number and the strongest in military power.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Russian government took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employ, surrender and reform the Cossacks of the Don River, and gradually brought the Cossacks of the Don River into the unifie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Cossacks of Russia. To establish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Don Cossacks. Dur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e Cossacks were divided, and there was a triple regime in the Don region (the Ataman government of the Cossacks, the military committee of the interim government, and engineers representing the Sovie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n-Cossacks" policy in 1919,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Russian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Cossack revival policies, and the Don Cossack has been developed under the new policy environment.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基金】:201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至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哥薩克歷史研究”(項目批準號:12BSS026)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俄羅斯哥薩克歷史與文化研究”(項目批準號:12YJA8500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751.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春苓;;影響俄羅斯外交的傳統(tǒng)因素[J];北方論叢;2006年05期
2 王向偉;;從地緣政治看葉利欽與普京外交政策幾點區(qū)別[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02期
3 李渤;;俄羅斯安全理念透視[J];長白學刊;2006年03期
4 鮑永娟;張政;;再議葉利欽“一邊倒”外交政策[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5 趙淑芳;俄羅斯外交文化的特點及影響[J];東北亞論壇;2004年04期
6 馬風書;;中美俄三角關系:一種超越建構主義的文化分析[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6年04期
7 徐婭囡;吳建章;;蘇聯(lián)支持以色列建國的動機分析[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6年04期
8 丁明;戰(zhàn)后國際關系與我國建國初“一邊倒”方針的形成[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3年02期
9 李述森;榮耀與包袱——論帝國模式對俄羅斯國家發(fā)展道路的影響[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02期
10 鈕菊生;岳煒;;俄羅斯地緣空間形成與拓展的歷史基礎[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丁明;;1992年中俄關系略論[A];當代中國成功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第五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中忱;;亞非作家會議與中國作家的世界認識[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承就;古巴共產(chǎn)黨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曉軍;冷戰(zhàn)后俄羅斯軍事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道明;阿塞拜疆在歐亞格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4 宮世霞;當代俄羅斯外交學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5 劉丹;當代俄羅斯黑海地緣戰(zhàn)略環(huán)境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6 盛海燕;冷戰(zhàn)后俄羅斯朝鮮半島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曹海艷;頓河哥薩克的群體精神真理探尋與歷史悲劇[D];黑龍江大學;2011年
8 卿孟軍;從列寧到戈爾巴喬夫:蘇共公信力形成與喪失的邏輯[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崔憲濤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10 趙緒生;斯大林國際政治理論與外交戰(zhàn)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雪;蘇聯(lián)中東政策的調(diào)整及實踐(1954-1956)[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申瀅捚;歐盟東擴背景下俄羅斯“融入歐洲”戰(zhàn)略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杜亞瓊;冷戰(zhàn)后印度的俄羅斯觀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高建芝;波斯尼亞危機期間的奧俄關系,1908-1909[D];南京大學;2011年
5 崔珩;國家安全觀的轉型[D];外交學院;2011年
6 李志剛;俄羅斯核不擴散政策演進[D];外交學院;2011年
7 范全詩;蘇聯(lián)與波蘭流亡政府關系探析(1939-1945)[D];蘇州科技學院;2011年
8 王雪;冷戰(zhàn)時期軟勢力范圍個案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少晶;美國從越南和蘇聯(lián)從阿富汗撤軍問題比較[D];山西大學;2011年
10 程浩;幕末日俄軍事沖突與《下田條約》[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175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17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