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日本的民主進程與民主模式
[Abstract]:Japan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democratic top student" or "consensus democracy", but this understanding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Japan's historical process. In modern Japan, democracy is more of a form and means lacking in intrinsic value, and subordinate to the most important background of "national power". After the war, Japan faced an awkward situation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US-Japan alliance. At present, Japanese politics is still dominated by iron triangle, and the tradition of consensus politics is not equal to consensus democrac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apan and the West determines the different result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Latecomers must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nstitutional forms work.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分類號】:D7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喬林生;;從“世襲政治”看日本民主的實像[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歸泳濤;;政權更替能根除日本政治的病灶嗎?[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高曉霞;錢再見;;論日本政治文化的內(nèi)在沖突及其社會心理根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黃忠;唐小松;;日本軟實力外交探析[J];日本研究;201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洪;;關于政黨建設與國家建設關系的若干思考[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01期
2 李默海;;中國國家建設的歷史、特點與啟示[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顏劍英;;布什政府的“民主改造”戰(zhàn)略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袁峰;;中國形態(tài)協(xié)商民主的緣起與內(nèi)涵[J];理論與改革;2006年06期
5 韓奇;;國家建設:發(fā)展中國家政治發(fā)展的歷史邏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倪學德;;論戰(zhàn)后初期英國工黨的福利國家建設[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林尚立;國家建設的一個基本目標[J];探索與爭鳴;1997年06期
8 王軍;新工黨與2001年英國大選——兼論工黨與保守黨的“共識政治”[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1年02期
9 王燕;英國共識政治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3年06期
10 田恒國;發(fā)達國家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經(jīng)驗[J];領導文萃;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禮鑫;楊濤;;當代中國政策過程中的政策否決現(xiàn)象探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孫力;;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時代創(chuàng)新[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3 肖存良;;中國政黨制度的成長——新中國政黨制度60年發(fā)展脈絡[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4 王振東;;夕陽映照邁向前[A];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首屆“老有所為”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林尚立;;有效政治與大國成長——對中國30年政治發(fā)展的一種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6 劉君涵;;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一些外國政黨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啟示[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7 付成雙;;試論加拿大政府在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中的作用[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林尚立;;國家在社會轉型中的民主反應:基于中國民主化經(jīng)驗的考察[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危機與轉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歷史反思”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9 相云霞;王莉;;香港回歸與海峽兩岸政策走向[A];百年滄桑論香港——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10 崔永紅;;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治國方略的豐富與發(fā)展[A];旗幟 方向 使命——青海省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八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中心鎮(zhèn)大壩村六組農(nóng)民 胡小燕 本報記者 龐彩霞 整理;為國家建設多做貢獻[N];經(jīng)濟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李政文在聯(lián)系點武鄉(xiāng)縣調研[N];山西日報;2007年
3 林尚立;找準有效的國家成長之路[N];解放日報;2007年
4 馬毅達 錢平廣;國家再造[N];東方早報;2007年
5 ;中國是可靠的合作伙伴[N];人民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組;自力更生謀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7年
7 唐宋;民生連著國運[N];人民日報;2007年
8 任劍濤;國家與社會:歷史扭曲與現(xiàn)實調適[N];經(jīng)濟觀察報;2011年
9 記者陳伯良;澳門輿論高度重視中共十六大召開[N];人民日報;2002年
10 記者 李江泓;中國僑聯(lián)在京舉辦國慶招待會[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曄;邁向現(xiàn)代國家: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國家建設[D];復旦大學;2003年
2 袁峰;中國形態(tài)協(xié)商民主的成長[D];復旦大學;2006年
3 曹現(xiàn)強;當代英國公共服務改革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張熹珂;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經(jīng)濟邏輯[D];復旦大學;2004年
5 郭圣莉;城市社會重構與新生國家政權建設[D];復旦大學;2005年
6 李永樂;構建超越種族與區(qū)域的政治共同體[D];復旦大學;2007年
7 許忠明;民初政黨政治問題的再思考[D];山東大學;2010年
8 仝菲;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朱宇凡;中印海上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10 任勝君;軟硬力量的協(xié)調運用與國家對外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鳴;民國后期的縣級政權重構[D];復旦大學;2008年
2 汪仕凱;政治運動與國家建設[D];復旦大學;2008年
3 張磊;中國共產(chǎn)黨與人大制度關系的政治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9年
4 張磊;中國國家建設的空間戰(zhàn)略[D];復旦大學;2012年
5 譚智勇;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對策[D];西南大學;2007年
6 瑪莉雅;冷戰(zhàn)以來格魯吉亞與中國雙邊關系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7 何雪梅;成就與危機:英國福利制度的演變[D];四川大學;2002年
8 李樂;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關于新疆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思想研究[D];新疆大學;2003年
9 樊紅敏;市民社會與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探析[D];河南大學;2003年
10 沈根犬;民主社會主義的嬗變與福利國家制度的變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本文編號:21375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13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