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右傾化與中日關(guān)系
本文選題:地區(qū)與國別政治 + 日本政治。 參考:《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日本政治右傾化對中日關(guān)系造成了負面影響,但不能簡單將中日關(guān)系惡化都歸咎于日本政治右傾化,因為右傾化并非簡單等于軍國主義化和挑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秩序,其中有些內(nèi)容并沒有違反現(xiàn)有國際規(guī)則和日本法律,或已經(jīng)被日本國民所接受,因此,這一政治傾向?qū)⑹且粋長期現(xiàn)象。目前的中日關(guān)系之所以惡化,表面來看是由于釣魚島爭端和歷史認識等一些具體事件及日本政治的右傾化,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兩國關(guān)系中的一些結(jié)構(gòu)性矛盾,即雙方的"安全困境"、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沖突、實力對比相對平衡及感情惡化。所以,不能將改善中日關(guān)系的前景寄托在日本政治不再右傾化上,而只能在承認日本政治現(xiàn)實和適度影響日本政治的同時,去尋找緩解中日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性矛盾的具體辦法。
[Abstract]:The right-leaning of Japanese politics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ut we cannot simply blame the deterior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on the rightist tendency of Japanese politics, for it is not simply tantamount to militarism and challenges to the post-World War II international order. Some of these elements do not violat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Japanese law, or have been accepted by Japanese nationals, so this political tendency will be a long-term phenomenon. The current deterior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s ostensibly due to some specific incidents such as the Diaoyu Islands dispute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the rightwing of Japanese politics, but the deeper reason lies in som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at is, the two sides of the "security dilemm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onflict, relative balance of strength and emotional deterioration. Therefore, the prospect of improving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not be pinned on Japanese politics no longer tilting to the right, but can only recognize the political reality of Japan and influence Japanese politics moderately, and at the same time find concrete ways to alleviat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
【分類號】:D731.3;D822.33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梁云祥;;中日民族主義比較研究[J];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01期
2 張健;;關(guān)于當前日本政治右傾化歷史根源的幾點思考[J];東北亞學刊;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雪穎;;淺析日本的東亞戰(zhàn)略與“普通國家”訴求[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姜龍范;姜輝;;“朝核問題”與日朝邦交正常化[J];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09年00期
3 王疆婷;;日本的中亞政策演變及其原因[J];國際論壇;2014年01期
4 張東寧;;東北亞民族主義與地區(qū)安全格局[J];國際安全研究;2014年02期
5 田慶立;;邦交正;:從“友好伙伴”向“競爭對手”演進的譜系[J];南開日本研究;2011年00期
6 陳友慶;楊蘭香;;當代大、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主義情感特點[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年06期
7 麻永紅;;印日關(guān)系中的中國因素[J];青年文學家;2010年16期
8 張伯玉;;美國戰(zhàn)略調(diào)整與其對日本憲法第九條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J];日本學刊;2012年03期
9 尹文清;;日本自民黨執(zhí)政地位變遷的思考與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10 徐萬勝;;論中日關(guān)系機制化建設(shè)[J];日本學刊;201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姜龍范;姜輝;;“朝核問題”與日朝邦交正;痆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2 施雪華;;冷戰(zhàn)后國外政黨自身建設(shè)的經(jīng)驗教訓及其對中國的啟示[A];世界政黨格局變遷與中國政黨制度發(fā)展——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六輯)[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文清;日本共產(chǎn)黨的黨建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游博;中日關(guān)系中的歷史認識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飛;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關(guān)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周杰;現(xiàn)代日本選舉制度改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王海濱;冷戰(zhàn)后日本臺海政策的演變[D];復(fù)旦大學;2008年
6 何祥武;當代經(jīng)濟民族主義視角的中日地緣經(jīng)濟關(guān)系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8年
7 吳偉興;冷戰(zhàn)后日本的對臺政策及日臺關(guān)系[D];暨南大學;2008年
8 舒方鴻;戰(zhàn)后日本和平主義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馬千里;冷戰(zhàn)后日本大戰(zhàn)略調(diào)整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3年
10 崔妍;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文化動力探源[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義煒;日本國家主義對外擴張戰(zhàn)略中的朝鮮半島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海鋒;冷戰(zhàn)后日蒙關(guān)系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D];西南大學;2011年
3 趙雷;合法性、話語權(quán)與外交軟權(quán)力的實現(xiàn)[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趙妮娜;冷戰(zhàn)后日本新民族主義思潮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魏巍;互惠互利:改革開放初期的日本對華經(jīng)濟援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體”指向法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龐引;轉(zhuǎn)型中的日本對外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D];外交學院;2011年
8 姜冰;構(gòu)建中日韓東亞共同體:動力、阻力和推進機制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9 朱修安;東亞共同體的構(gòu)建及存在的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10 冷錦濤;冷戰(zhàn)后日本的保守主義政治及對外關(guān)系[D];山東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緝思;;民族與民族主義[J];歐洲;199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景彥;日本政治右傾化的原因及其影響[J];日本學論壇;2000年04期
2 李慶;淺析日本政治右傾化原因[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年08期
3 李慶;淺析日本政治右傾化[J];黨政干部學刊;2002年09期
4 謝新清;日本政治右傾化的原因剖析[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丁志強;;當前日本政治右傾化及其政治文化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09期
6 韓景云;;論日本政治右傾化的原因[J];湖南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7 張鵬;戰(zhàn)后日本政治右傾化的緣起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態(tài)勢[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8 萬亞峰;日本政治右傾化的背景分析[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9 李慶;淺析日本政治右傾化[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李玲;日本政治右傾化的原因剖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天津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日本史研究會會長 張健;當前日本政治右傾化的歷史根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天津社會科學院院長 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 張健;日本政治右傾化的歷史根源[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呂耀東;警惕日本政治右傾化思潮泛濫[N];人民日報;2014年
4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王泰平;須警惕日本政治右傾化加劇[N];解放日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劉軍國 萬宇 于景浩 謝亞宏 丁大偉;國際社會抨擊安倍新年講話[N];人民日報;2014年
6 李濟平;牢記歷史,奮發(fā)圖強[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7 記者 錢彤 劉華;從一戰(zhàn)到二戰(zhàn):歷史是教科書也是清醒劑[N];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
8 楊伯江;安倍右傾化一二三[N];光明日報;2013年
9 記者 馮武勇;安倍新內(nèi)閣一路向右[N];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趙師葦;日本政治右傾化及其對中日關(guān)系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4年
2 陳薇薇;冷戰(zhàn)后日本政治右傾化及其對中日關(guān)系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3 鐘明;日本政治右傾化及對日本外交政策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832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08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