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區(qū)治理機制的有效性評估與未來發(fā)展
本文選題:國際機制 + 東亞地區(qū)治理。 參考:《當代亞太》2014年02期
【摘要】:當前,東亞及亞太區(qū)域存在諸多錯綜復雜的地區(qū)性治理機制,如何衡量與評估現有治理機制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礎上審視和規(guī)劃未來的區(qū)域治理機制,成為有待探討的重要領域。地區(qū)治理機制有效性評估是指通過科學嚴謹的方法、程序、標準和措施來比較可觀察到或可預測到的績效。文章以目標獲得、行為改變、問題解決和集體最優(yōu)這四個角度作為一級評估指標,在此基礎上,將問題程度、權力分配、機制能力、行為趨勢、條款運用以及機制動力作為二級評估指標,發(fā)展一個相對全面的評估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試圖分析給定問題領域的區(qū)域機制是否有效,即對東亞治理機制是否有效這一命題進行變量分析。研究顯示,在目前東亞地區(qū)治理機制中,東盟、"10+3"與RCEP的有效性最高,而EAS、ARF與APEC的有效性最低,其他機制(TPP、GMS以及中日韓合作)的有效性程度總體居中。就未來發(fā)展而言,東亞地區(qū)各種不同的機制很難構建成一個全面統一的治理機制,各種機制競相發(fā)展、相互競爭將是未來東亞機制的常態(tài)。其中,尤其以TPP、RCEP以及中日韓合作三個治理架構的演進最具關鍵意義。為此,需要積極研判中國的戰(zhàn)略方針與政策選擇,客觀審視東亞治理機制各自不同的發(fā)展情況,及早進行謀劃。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omplex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East Asi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ow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on this basis, to examine and plan future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To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to be explored.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refers to the comparison of observable or predictable performance through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methods, procedures, standards and measures. This paper takes the four angles of goal acquisition, behavior change, problem solving and collective optimization as the primary evaluation index. On this basis, the degree of the problem,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the ability of mechanism, the tendency of behavior are put forward. The use of terms and mechanism as a second-level evaluation index, the development of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se index systems attempt to analyze whether the regional mechanism in a given problem area is effective, that is, to make a variable analysis of the proposition of whether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East Asia is effective or no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ASEAN "103" and RCEP is the highest, while that of EAS-ARF and APEC is the lowest among the current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East Asia, and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other mechanisms is in the middle of that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s far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and unified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East Asia, 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 different mechanisms will be the norm of the future East Asian mechanism. Among them, the evolution of three governance structures, especially TPPU RCEP and Sino-Japanese-Korean cooperation, is of the most critic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study China's strategic policy and policy choices, objectively examine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East Asian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plan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單位】: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國際戰(zhàn)略與政策分析研究所;
【基金】:上海對外經貿大學“085工程”重大攻關項目“全球治理機制有效性現狀評估及中國參與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Z085ZDGG13004)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fā)展專項資金(項目編號:YC-XK-13301)的資助
【分類號】:D7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zhí)N嶺;;如何認識東盟[J];當代亞太;2006年07期
2 韓召穎;張蒂;;聯合國安理會制度有效性的考察[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多米尼克·赫勒;謐谷;;東盟地區(qū)論壇對亞太地區(qū)安全的適用性[J];南洋資料譯叢;2006年02期
4 薄燕;;全球環(huán)境治理的有效性[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5 陳淑梅;全毅;;TPP、RCEP談判與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J];亞太經濟;2013年02期
6 蔡鵬鴻;;亞太區(qū)域架構變動的現狀與前景[J];現代國際關系;2013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麗艷;蔣燕;;論《東盟憲章》的簽訂對東盟的意義——從國際組織法的視角探討[J];創(chuàng)新;2008年06期
2 劉少華;;論東盟在東亞區(qū)域合作中的領導能力[J];當代亞太;2007年09期
3 吳奕;;東盟知識產權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2011年07期
4 吳奕;;東盟知識產權一體化對中國的挑戰(zhàn)與前景[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S1期
5 溫剛;;中國參與東亞多邊安全合作及其理論分析——以東亞多邊安全對話機制為例[J];東南亞南亞研究;2009年04期
6 曹云華;;東盟再認識[J];東南亞研究;2007年04期
7 劉少華;;論東盟的法律人格[J];東南亞研究;2008年01期
8 李東屹;;從區(qū)域治理視角看東盟在東亞區(qū)域化中的地位[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高云端;;利益與成本——國際法遵守的動力?[J];國際關系與國際法學刊;2011年00期
10 陳大波;;“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長江論壇;2013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俞琳;影響環(huán)境議題設置的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劍;中國參與東盟地區(qū)論壇的進程及目標[D];外交學院;2011年
3 馮蕊;國際氣候合作制度的有效性分析[D];外交學院;2011年
4 黃忻;跨境酸雨污染治理機制的有效性比較[D];復旦大學;2011年
5 陳誠;試論公民社會參與全球環(huán)境治理[D];湘潭大學;2011年
6 葉楠楠;WEO:全球環(huán)境治理的模式選擇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7 何火萍;冷戰(zhàn)后中日兩國東南亞地緣戰(zhàn)略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周盛蘭;試論1960-1980年代泰國與東盟關系[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9 戴文芳;東盟—印度區(qū)域經濟合作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10 陶俊;和諧世界理念視角下亞太地區(qū)安全秩序的重構[D];湖南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徐長文;;TPP的發(fā)展及中國應對之策[J];國際貿易;2011年03期
2 林桂軍;鄧世專;;中國在亞洲生產網絡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3 宋靜;;美國因素影響下的亞太、東亞合作機制之爭[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年01期
4 王霞;;美國TPP戰(zhàn)略的主要特點——基于美國“巧實力”戰(zhàn)略的解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年06期
5 全毅;;國際經濟環(huán)境的演變趨勢與我國經濟轉型[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2年04期
6 李文韜;;美國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構想的政治經濟分析[J];亞太經濟;2009年01期
7 何力;;TPP與中國的經濟一體化法動向和對策[J];政法論叢;2011年03期
8 李文韜;;東盟參與“TPP軌道”合作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戰(zhàn)略選擇[J];亞太經濟;2012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安;;證言真實性的審查與判斷——陳述有效性評估技術[J];證據科學;2008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曉文;;黃淮海地區(qū)濕地系統保護的有效性評估及其系統保護規(guī)劃[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53:3S技術與野生動物生境評價的結合——優(yōu)勢、問題和未來[C];2011年
2 李道剛;王雅林;;模糊積分模型在政府有效性評估中的應用研究[A];第十一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麟;邱玲;程歆琦;秦緒珍;朱華棟;盧潔;夏良裕;齊志宏;;北京協和醫(yī)院臨床化學危急回報評價及有效性評估[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李潤生;“大愛”融“堅冰”[N];大理日報(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杜利偉;基于SMS審核數據的體系有效性評估[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2 劉海霞;國有商業(yè)銀行培訓有效性評估模型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趙海升;HSE管理體系運行有效性評估[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4 牛帥印;城市防汛應急預案響應措施有效性評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140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91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