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福利國家演變及其對我國民生建設的啟示
本文選題:福利國家 + 社會民主主義運動 ; 參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12期
【摘要】:建設福利國家曾被普遍認為是維護公民基本權利、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重要途徑。然而,福利國家沒有實現(xiàn)其當初的目標,改革仍將繼續(xù)。自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以來,我國民生建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西方福利國家的演變是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民生建設理論的重要素材,它提供了四個方面的啟示:明確政府在民生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協(xié)調(diào)多元主體對民生建設的作用,提高政府資源調(diào)動能力;民生建設要與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民生建設要重視對公民的道德建設等。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elfare state has been 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ay to maintain the basic rights of citizens and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However, the welfare state has not realized its original goal and will continue to reform. Since the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s entered one of our country's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welfare state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explor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theory that meets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It provides four aspects: clear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ordinate the role of the multi subjec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mobilize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hould be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1JZD030)
【分類號】:D57;D6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周弘;福利國家向何處去[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3期
2 徐月賓;張秀蘭;;中國政府在社會福利中的角色重建[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辛昌茂;楊優(yōu);;試論公共管理理論與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改革的方向[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2 安然;;“里根革命”與美國中產(chǎn)階級生產(chǎn)主義的恢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3 胡杰容;;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的現(xiàn)實運行——對北京市社會救助管理站的調(diào)查[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肖湘雄;李錄堂;;西部農(nóng)民的非貨幣型籌資——新型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籌資方式新探[J];商業(yè)研究;2006年19期
5 陳成;;政治理論中的福利國家思想研究[J];才智;2011年01期
6 張志勇;;我國醫(yī)療服務領域政府責任缺失的相關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7期
7 王蒙;;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政府角色及定位分析——以天津市三區(qū)聯(lián)動為例[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23期
8 楊立雄;社會保障:權利還是恩賜——從歷史角度的分析[J];財經(jīng)科學;2003年04期
9 呂光樺;寇國明;;我國社會保險政府補助經(jīng)濟機制研究——代際家庭公共品供給模型的擴展分析及實證[J];財經(jīng)研究;2010年09期
10 毛捷;;中國社會福利體系適度性研究——國際比較與實證分析[J];財貿(mào)經(jīng)濟;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黃力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國家發(fā)展模式[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2 黃力之;;普世價值:從虛幻到現(xiàn)實[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3 胡蘇云;;福利和保障制度60年:理想模式、現(xiàn)實抉擇和發(fā)展趨勢[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4 郝麗;;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地位重塑[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高秦偉;;政府福利、新財產(chǎn)權與行政法的保護[A];財產(chǎn)權與行政法保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喻文光;;德國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簡介及其對我國的啟示[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湯曉莉;社會醫(yī)療保險可攜帶性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劉嵐;我國醫(yī)務社會工作制度框架及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陳福祥;公共性職業(yè)教育培訓的有效供給[D];西南大學;2011年
4 單哲;山東省新農(nóng)村建設關鍵問題及推進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周游;擔保行政:公用事業(yè)公法治理模式探析[D];蘇州大學;2011年
6 陳立周;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視野下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村社區(qū)發(fā)展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7 姜麗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勞動力市場效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8 李光勇;東亞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度主義分析[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2年
9 劉晶;就業(yè)與社會保障互動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葉明;經(jīng)濟法實質(zhì)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圣潔;論政府在殘疾人社會保障事業(yè)中的角色定位[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光亮;我國農(nóng)村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明明;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發(fā)展型社會服務模式[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4 鐘洪亮;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fā)展中的政府責任[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丁翌;英國艾德禮工黨政府住房政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曲婧;基礎教育均等化實現(xiàn)路徑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周隆基;行政給付的概念和類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劉慶箐;殘疾津貼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杜姝;我國殘障公共服務提供中政府角色轉(zhuǎn)換[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史記;長春市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運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秀蘭,徐月賓;建構中國的發(fā)展型家庭政策[J];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光;;歐洲福利國家改革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啟示[J];北方經(jīng)濟;2006年15期
2 林閩鋼;;西方“福利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兼論構建中國式的“福利社會”[J];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3 傅夢孜;;借債度日的安樂國——福利國家及其苦衷[J];國際展望;1985年19期
4 王紹西;;西歐“福利國家”之得失[J];歐洲研究;1987年01期
5 迪特·格倫諾,繼紅;德國公共服務的特點及未來發(fā)展[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5年02期
6 周弘;丹麥社會保障制度: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J];中國農(nóng)村觀察;1996年02期
7 陳帥;;福利國家新的不公平及其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8 陳帥;;合作主義與福利國家關系探析[J];理論觀察;2009年05期
9 劉麗偉;;福利國家論析——以政治哲學為視角[J];學術交流;2009年12期
10 王東京;福利國家論[J];決策咨詢;200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明世;;福利國家的政治制度基礎[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協(xié)商民主與社會和諧”政治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龐超;;新中國60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民生建設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jīng)驗[A];提高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林德山;;瑞典社會民主黨與瑞典模式改革[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新世紀初的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6年
4 欒卉;;我國社會福利的發(fā)展取向:重返福利國家?——基于風險社會理論的分析[A];中國社會學會2010年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夏鎮(zhèn)平;;西方國家公共服務的四種模式及其形成原因[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6 周峰;陳靜;;福利國家視角下的公共服務型政府[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蘇東斌;;走向“有限福利”——兼評香港社會福利中的體制性障礙[A];2002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論壇: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體制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強恩芳;;新西蘭行政部門改革:現(xiàn)在在哪里?將何去何從?[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林德山;;歐洲社會黨執(zhí)政經(jīng)驗談[A];當代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李傳桐;;新自由主義與俄羅斯養(yǎng)老保障制度改革[A];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30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嘉賓 秦暉 (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 主持人 天涯人物;為自由而限權,,為福利而問責[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2 鄭秉文;福利國家與福利社會[N];人民日報;2010年
3 耿學鵬;波蘭當選總統(tǒng):親美疑歐批評德俄[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4 維維安.A.施密特/文 呂增奎/編譯;法國——仍是第三種資本主義[N];社會科學報;2004年
5 劍橋大學講師 劉瑜;從更人道的到更霸道的[N];南方周末;2010年
6 吳輝;西方政黨競爭與福利改革[N];學習時報;2006年
7 薩?舜髮W知名學者 薛涌;中國是否要以福利國家為樣板[N];中國經(jīng)營報;2009年
8 曹Z
本文編號:19108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910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