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隔化族群制度在民主改革中的失敗與蘇聯(lián)解體
本文選題:區(qū)隔化族群制度 切入點:民主化 出處:《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3年02期
【摘要】:在區(qū)隔化族群制度下,蘇聯(lián)始終存在著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難題。族群聯(lián)邦制度規(guī)定的族群行政邊界、差別化優(yōu)惠政策強化的族屬身份界限,使得民族邊界意識在激進民主改革過程中,被政治大亨們輕易激活。當民族主義政治動員浪潮沖垮了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聯(lián)盟中央時,蘇聯(lián)便遭受到改革失控與國家解體的雙重失敗。多族群發(fā)展中國家,應當以統(tǒng)一制度的方式整合各族成員,充分保障各族成員福利,努力提高國族認同,在政治轉(zhuǎn)型中堅持漸進穩(wěn)健的改革節(jié)奏,以消解民主與民族問題之間的張力與沖突。
[Abstract]:Under the system of segregated ethnic groups, the Soviet Union has always had the problem of ethnic integration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of ethnic groups stipulated by the federal system of ethnic groups, the boundaries of ethnic affiliation strengthened by differenti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e national boundary consciousness was easily activated by the political tycoons in the process of radical democratic reform. When the nationalist political mobilization wave broke down the central coalition that maintained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The Soviet Union suffered a double failure of uncontrolled reform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t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many ethnic groups, they should integrate the member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a unified way, fully safeguard the welfare of the members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strive to enhance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ten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democracy and national problems, we should persist in the gradual and steady pace of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D751.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恪勒;蘇聯(lián)解體對世界民族主義問題的影響[J];東歐中亞研究;1994年05期
2 ;蘇聯(lián)解體親歷者敘述改革歷程[J];政協(xié)天地;2007年01期
3 姜毅;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俄羅斯民族主義[J];東歐中亞研究;1997年02期
4 古爾德-戴維斯;和平的民主[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8年11期
5 石全玉;論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建構(gòu)與重塑[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巖崎正洋 ,王寅通 ,黃仁偉;政治發(fā)展階段與民族主義——主權(quán)國家概念的理論再探討之一[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4年08期
7 李志忠;全球化與俄羅斯民族主義[J];世界民族;2003年02期
8 敬菁華;;當代俄羅斯社會的排外思潮評析[J];西伯利亞研究;2009年02期
9 唐修哲;;輿論失控——蘇聯(lián)解體的催化劑[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10 馬戎;;對蘇聯(lián)民族政策實踐效果的反思———讀薩尼教授(Ronald G.Suny)的《歷史的報復:民族主義、革命和蘇聯(lián)的崩潰》[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包勝利;;2006-2009年國內(nèi)“世界民族研究”綜述[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萬鄂湘;;民族主義與國家主權(quán)——重讀孫中山先生有關(guān)“民族主義”的論斷新悟[A];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紀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1999年
3 李廣良;;民族、民族主義與開放主義[A];“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開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鄭汕;;印度民族主義的特征及世界性影響[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5 張正明;張乃華;;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1981年
6 顏建華;;民族主義是孫中山的創(chuàng)新思想[A];“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開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豐子義;;正確看待民族主義和民族精神[A];新中國人學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研討會文集[C];2009年
8 潘蛟;;公民民族主義和族裔民族主義:對于民族主義類型學的反思和批評[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李益群;;我看《何為民族主義,我們應該怎樣愛國?》[A];忘年交書簡五十封[C];2007年
10 王冰泉;;簡析民族主義與對日“新思維”[A];忘年交書簡五十封[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關(guān)凱 李晶;世界杯中的民族主義[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康慨;少年槍手:該死的民族主義報紙讓我向作家開槍[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于福堅;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N];中國民族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鄭固固 專家 辛旗;民族主義與兩岸青年的責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5 ;小泉政權(quán)與過剩的民族主義是危險的[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6 葛傳紅;令人憂心的日本民族主義傾向[N];國際金融報;2005年
7 ;西方民族主義的迷誤[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8 記者 王江;俄民族主義情緒日益膨脹[N];科技日報;2001年
9 早報評論專欄作者 程亞文;合理把握當代中國與東亞世界的民族主義[N];東方早報;2005年
10 魏大海;日本的國粹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三南;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guān)于民族主義的論述及當代意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趙立新;當代東亞民族主義與國家間關(guān)系[D];延邊大學;2012年
3 金英蘭;韓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民族主義[D];上海大學;2012年
4 楊新宇;基于民族主義視閾的車臣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潘廣輝;民族問題與蘇聯(lián)解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友國;后冷戰(zhàn)時期民族分離主義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劉玉寶;早期蘇聯(lián)核計劃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劉靖華;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義與宗教原教旨主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周建勇;中國國民黨的適應性轉(zhuǎn)型研究(1980-2008)[D];復旦大學;2008年
10 王林聰;當代中東伊斯蘭國家民主化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珉;復興,,還是衰亡?[D];外交學院;2002年
2 劉玉華;論民族主義對國際格局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胡運哲;石原慎太郎與冷戰(zhàn)后日本的民族主義[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勇兵;論民族主義起源的社會心理機制[D];蘇州大學;2003年
5 李冉;論冷戰(zhàn)后的民族主義及其對歐盟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6年
6 陳釗;民族主義的傳統(tǒng)化表象與現(xiàn)代化實質(zhì)[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蒲婷婷;阿以沖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趙茗;戴高樂外交思想與實踐的民族主義傳統(tǒng)[D];青島大學;2005年
9 王忠林;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義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10 彭德鑌;一個民族 兩種民族主義[D];暨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587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5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