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廣東、江蘇海外移民比較研究——以華僑省籍分布差異成因為主的分析
本文關鍵詞: 國際移民 海外移民 華人研究 省籍分布 安土重遷 出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論文從遷入地因素、遷移主體兩個主要因素,比較分析了廣東和江蘇不同的海外移民趨勢的成因。從遷出地因素看,人口壓力并不一定導致人口遷移。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中的多種經(jīng)濟模式和生產(chǎn)方式、近代城市和近代工業(yè)的興起,是影響國際人口遷移的客觀條件。從遷移主體因素看,廣東和江蘇分屬嶺南文化和江南文化系統(tǒng)。嶺南文化傳統(tǒng)中存在反叛精神與冒險意識,廣東華僑具有遷移經(jīng)驗、知識、氣質(zhì)等,都是遷移者所必備的遷移稟賦。而文教一直比較發(fā)達的江蘇,更有"敏于習文"、"士樂名教"等文化特質(zhì),注重安土重遷。遷移者的地方民性以及遷移者形成的路徑依賴也對人口遷移產(chǎn)生了影響。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emigration trends in Guangdong and Jiangsu from the two main factors of immigration and migration. Population pressure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population migration. Many economic models and modes of production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rise of modern cities and modern industry ar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hat affect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igration. Guangdong and Jiangsu belong to Lingnan culture and Jiangnan culture system respectively. There is rebellious spirit and adventurous consciousness in Lingnan cultural tradition. Overseas Chinese in Guangdong have experience, knowledge, temperament and so on. All of them are the necessary transfer endowment for the migrants. Jiangsu, where culture and education have always been relatively developed, has mor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eing sensitive to learning and writing" and "the famous and famous teachers of Scholars' music", and so 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location of the land. The local ethos of the migrants and the path dependence formed by the migrants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e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基金】: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江蘇城市治理研究”(12ZZC00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D634;D523.8
【正文快照】: 中國有著悠久的海外移民史,秦朝時期的徐福東渡就可能是最早發(fā)生的國際遷移行為。此后因各種原因,如海外經(jīng)商、政治避難、僧侶求法等,都致使不少中國人滯留海外,產(chǎn)生了中國古代個體的自發(fā)海外遷移。近代以來,因戰(zhàn)爭、動亂、革命、天災等因素,數(shù)以千萬計的炎黃子孫移居海外,他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桂靈,司徒尚紀;廣東華僑文化景觀及其地域分異[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2 邱捷;近代廣東商人與廣東的早期現(xiàn)代化[J];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3 莊國土;;世界華僑華人數(shù)量和分布的歷史變化[J];世界歷史;2011年05期
4 丘立本;國際移民的歷史、現(xiàn)狀與我國對策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年01期
5 喬素玲;清代廣東的人口增長與流遷[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0年02期
6 梁鳳蓮;嶺南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實視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埃弗雷特·李;廖莉瓊;溫應乾;;人口遷移理論[J];南方人口;1987年02期
8 莊國土;鴉片戰(zhàn)爭后東南亞華僑的人口結構[J];南洋問題研究;1994年01期
9 孫謙;試論清代閩粵海外移民的影響[J];南洋問題研究;1996年02期
10 伯子;;清朝廣東三狀元[J];嶺南文史;198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花蕊;;近代江南棚戶的社會歷史學考察[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2 趙黎君;;唐朝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現(xiàn)[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24期
3 侯俊瑋;;論印度尼西亞排華問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廖小健;種族隔離與南非華僑華人[J];八桂僑史;1993年04期
5 沈立新;淺論海外華人的關公崇拜[J];八桂僑史;1995年03期
6 孫謙;清代移民思想的演變[J];八桂僑史;1996年02期
7 蕭芍芳;論泰國華資金融業(yè)的發(fā)展[J];八桂僑史;1997年01期
8 周南京;南非華僑華人教育概述[J];八桂僑史;1997年03期
9 肖煒蘅;海外華人文化社團淺析[J];八桂僑史;1997年04期
10 許梅,鄭可敏;戰(zhàn)后老撾華人社會的變遷與發(fā)展[J];八桂僑史;199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2 易剛明;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國關系[D];暨南大學;2010年
3 田敏;魯迅與浙東民間文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紅巖;魏晉南北朝困厄文人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許燕;英國穆斯林移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史斌;新生代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7 黃璧蘊(Ms. Chaweewan Wongcharoenkul);泰國華人作用: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三世至拉瑪五世時期華人社會(公元1824年至公元1910年)[D];上海大學;2010年
8 邵寧;身份與排斥:中美非主流社會群體比較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9 鄭發(fā)展;近代河南人口問題研究(1912-1953)[D];復旦大學;2010年
10 張永帥;近代云南的開埠與口岸貿(mào)易研究(1889-1937)[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志剛;萬年類型文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冠華;福建省流動人口管理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3 姜良美;三峽庫區(qū)農(nóng)村外遷山東移民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D];濰坊醫(yī)學院;2009年
4 劉敏捷;明清廣東地震災害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5 季高峰;浙江青田縣城市化特色與發(fā)展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6 孫陽陽;外來媳婦的夫妻關系及其社工介入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馬建輝;文景、貞觀、康雍乾時期的土地制度及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黃福銘;明清時期番薯引進中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邢哲;晚明江南地區(qū)米價變化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李密鑫;中國高校農(nóng)村籍畢業(yè)生的發(fā)展社會化現(xiàn)象思考[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建龍;;1978~2005年中國歷年的GNP和GDP[J];小康;2006年03期
2 文云朝;廣東僑鄉(xiāng)外向型經(jīng)濟優(yōu)勢及其地緣背景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1997年04期
3 管東生,覃朝鋒,陳玉娟,謝益芳;廣州華僑新村低密度住宅區(qū)庭院的樹木和景觀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4 許丹松;從認識誤區(qū)開始——探索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管理的新路[J];國際貿(mào)易;1999年11期
5 吳國新;;FDI與長三角地區(qū)經(jīng)濟增長相關性分析及存在問題研究[J];國際商務研究;2006年06期
6 莊國土;;近20年福建長樂人移民美國的動機和條件——以長樂實地調(diào)查為主的分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6年01期
7 李錦全;從開放性與兼容性看嶺南文化的發(fā)展歷程[J];嶺南學刊;1999年02期
8 夏維中,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研究之二──人數(shù)眾多的原因分析[J];歷史檔案;1997年04期
9 陳澤憲;;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華工制[J];歷史研究;1963年01期
10 李伯重;楚材晉用:中國水轉大紡車與英國阿克萊水力紡紗機[J];歷史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希;;從比較的視角看海外移民的流動性對中國的影響[J];南洋問題研究;2007年01期
2 史偉;;海內(nèi)移民與海外移民[J];海洋世界;2008年07期
3 滕海區(qū);;論美國印裔族群在印度海外移民政策演變中的地位[J];南亞研究季刊;2012年02期
4 陳日升;;海外移民對福州僑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影響[J];閩江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5 宋雙雙;;大力加強海外移民合作的幾點建議[J];新遠見;2012年11期
6 宋全成;;中國海外移民在歐洲:規(guī)模、特征、問題與前景[J];理論學刊;2013年11期
7 林勝;朱宇;;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福建福清的海外移民活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8 鯤遼;;海外移民風向標[J];卓越理財;2011年07期
9 冷東;潮汕地區(qū)海外移民研究[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0年02期
10 蔡振翔;試論中國海外移民的共同性與特殊性問題[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吳瑛;;西南少數(shù)民族海外移民[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陳春聲;;海外移民與地方社會的轉型——論清末潮州社會向“僑鄉(xiāng)”的轉變[A];人類學與鄉(xiāng)土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2005卷[C];2005年
3 陳日升;;華僑對閩都教育事業(yè)的影響[A];閩都教育與福州發(fā)展[C];2012年
4 鄭振滿;;國際化與地方化:近代閩南僑鄉(xiāng)的社會文化變遷[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李金明;;明代福建的海外移民與海洋文化[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二卷][C];2011年
6 鄭振滿;;國際化與地方化:近代閩南僑鄉(xiāng)的社會文化變遷[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李明歡;;解讀福建僑鄉(xiāng)[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李金明;;明代福建的海外移民與海洋文化[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駐古巴特約記者 龔佳佳;古巴改善與海外移民關系[N];中國文化報;2012年
2 陳向陽;當前中國的海外移民[N];學習時報;2006年
3 劉曉雪;海外移民致澳大利亞悉尼姓氏排名劇變[N];西部時報;2010年
4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平;下南洋:晚清海外移民的辛酸歷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5 本報評論員 付小為;切勿把海外移民當危機[N];長江日報;2014年
6 彭原;“數(shù)據(jù)”烏龍為何頻頻上演[N];解放日報;2014年
7 記者 路易;“海外移民”將空降我市[N];重慶商報;2000年
8 黃家祥;梅嶺海外移民史話[N];閩南日報;2010年
9 陳一鳴;醒獅賀春 五洲同歡[N];人民日報;2013年
10 記者 呂曉揚;深化僑批文化研究[N];潮州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寧敏峰;全球化進程中的印度海外移民與政府移民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志鋒;21世紀中國海外移民的國際政治分析[D];吉林大學;2013年
2 陳訓劍;僑鄉(xiāng)的巡海大王崇拜[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仲凌維;v英國海外移民的早期狀況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年
4 王劍鋒;僑鄉(xiāng)農(nóng)村發(fā)展轉型研究[D];福州大學;2004年
5 崔雅靜;海外移民網(wǎng)絡對中國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920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9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