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的誕生:身份認同困境與克里米亞的命運
本文關鍵詞: 身份認同 克里米亞 集體記憶 歷史敘事 符號 出處:《俄羅斯研究》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身份認同問題是原蘇聯(lián)空間中的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在轉(zhuǎn)型過程中所必須要面對的共同難題,而克里米亞長期的身份認同困境則是其中影響最為深遠、也是國際影響最大的問題之一?死锩讈喩矸菡J同問題源于蘇聯(lián)時期,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再到戈爾巴喬夫,不同時代的蘇聯(lián)領導人對于克里米亞采取了不同的地區(qū)政策。由于不同時期的政策思路存在明顯的矛盾,使得克里米亞的身份歸屬出現(xiàn)了"錯位"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蘇聯(lián)解體之后的克里米亞陷入了身份構(gòu)建的困境之中。后蘇聯(lián)時代的克里米亞共有三條可能的身份建構(gòu)路徑,分別是推動國家認同的深入,建立烏克蘭身份;推動地區(qū)認同的深入,建立克里米亞的獨立地區(qū)身份;以及推動民族認同的深入,回歸俄羅斯身份。但在身份認同建構(gòu)的實踐中,由于克里米亞半島以俄語為共同語言,在俄語的歷史敘事中,烏克蘭的缺位和韃靼人的反面角色使其難以通過歷史敘事的重構(gòu)形成新的國家認同和統(tǒng)一的地區(qū)認同。同時,由于長達數(shù)百年的俄羅斯化過程,整個半島的符號體系完全俄羅斯化,無論是地理名稱、城市雕塑、政治符號抑或是文化標簽,都被打上了鮮明的俄羅斯印記。在原蘇聯(lián)空間內(nèi)復雜的族群分布狀態(tài)下,烏克蘭中央政府無力主導克里米亞的身份認同建構(gòu)。而克里米亞人為了平衡來自基輔的外在壓力和來自韃靼人的內(nèi)在壓力,繼續(xù)維持并強化本就在本地區(qū)占據(jù)主流地位的俄羅斯民族身份,不可避免地選擇了繼承蘇聯(lián)所賦予克里米亞的所有身份符號,并重新尋回沙俄時代的歷史敘事,強化自己的俄羅斯身份。在俄羅斯身份認同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克里米亞在20世紀90年代就產(chǎn)生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分離主義運動,在1994年,整個分離主義運動達到了高潮。時任烏克蘭總統(tǒng)庫奇馬憑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有利的國際背景,在沒有產(chǎn)生沖突的情況下瓦解了90年代的分離主義運動,但始終沒有辦法推動克里米亞地區(qū)形成烏克蘭身份的建構(gòu)。最終,在2014年3月,身份認同的困境最終成了克里米亞事件的導火索?死锩讈喪录陌l(fā)生也再次證明,身份認同的問題并不能完全決定國家或地區(qū)的命運,但是如果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或地區(qū)長期無法擺脫身份認同的困境,那么它始終都將成為這個國家或地區(qū)未來發(fā)展道路上的潛在威脅。
[Abstract]:The issue of identity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have to fac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the long-term identity dilemma of Crimea is the most far-reaching one. Crimea identity originated from the Soviet period, from Stalin to Khrushchev to Gorbachev. The Soviet leaders of different times adopted different regional policies for Crimea. Because of the obvious contradictions in the policy ideas of different periods, the identity of Crimea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dislocation". As a result, Crimea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fell into the dilemma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re are three possible path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post-Soviet Crimea, one of which is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Establishment of Ukrainian identity; Promoting the deepening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establishing the independent regional identity of Crimea; But in the practice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because the Crimean peninsula takes Russian as the common language, in the Russian historical narration. The absence of Ukraine and the negative role of the Tatars make it difficult to form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a unified regional identity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on. The whole peninsula's symbol system is completely Russianized, be it geographical names, city sculptures, political symbols or cultural labels. Are all marked with a distinct Russian imprint. Under the complicated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space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Ukraine's central government is unable to domina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Crimea. Crimean people balance the external pressure from Kiev with the internal pressure from the Tatars. To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 Russian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occupied the mainstream position in the region, inevitably chose to inherit all the identity symbols given by the Soviet Union to Crimea, and to find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of the Russian era again. Strengthen your Russian identit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growing Russian identity, Crimea had a nationalist separatist movement on 1990s, on 1994. The separatist movement reached its climax. The then Ukrainian President Leonid Kuchma disintegrated the separatist movement of 90s without creating conflict, with great political skill and a favourabl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But there was never a wa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Ukrainian identity in the Crimean region. Finally, in March 2014. The plight of identity has finally become the trigger of Crimea. The Crimean incident has proved once again that the issue of identity can not completely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or region. However, if a multi-ethnic country or region is unable to extricate itself from the dilemma of identity for a long time, it will always becom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country or region.
【作者單位】: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
【分類號】:D751.13
【正文快照】: 緒論當未來的歷史學家重新翻開2014年3月的史冊時,他們很可能仍然會對克里米亞事件的突然發(fā)生感到震驚。在短短幾天之內(nèi),一個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里尚屬平靜的地區(qū),迅速改變了自己宣誓效忠的對象,完成了領土主權(quán)的變更。誠然,這種變更的最終實現(xiàn)離不開外部力量的干涉,但克里米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弘;;社會轉(zhuǎn)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0年06期
2 馮紹雷;烏克蘭危機的人文透視——讀《烏克蘭:沉重的歷史腳步》有感[J];俄羅斯研究;2005年01期
3 楊恕;朱倍德;;后蘇聯(lián)時期俄烏關系中的歷史、文化因素[J];俄羅斯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生團;;論述俄羅斯制約烏克蘭西化進程的幾個因素[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8年03期
2 葛漢文;;冷戰(zhàn)后烏克蘭的地緣政治思想[J];俄羅斯研究;2013年05期
3 王軍;;烏克蘭危機的民族政治解讀[J];國際安全研究;2014年04期
4 肖梅林;孟莉霞;夏秋菊;;《烏克蘭文化法》立法宗旨與基本框架述略[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4年01期
5 侯昌麗;;試析烏克蘭語言政策的去俄羅斯化[J];西伯利亞研究;2012年03期
6 陳詠華;王理萬;;香港“占領中環(huán)”行動的本質(zhì)剖析——基于公民抗命的一般理論[J];港澳研究;201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彥;當代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對俄政策比較研究[D];外交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袁夕;論美俄對烏克蘭的爭奪[D];新疆大學;2011年
2 鄭耀彬;烏俄關系:回顧與展望[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會花;夾縫中求新生[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4 汪紅英;歐盟東擴背景下的波蘭外交政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侯昌麗;烏克蘭語言規(guī)劃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6 夏寧波;農(nóng)村公共服務供給變遷中的農(nóng)民國家認同[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徐勇;;“回歸國家”與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gòu)[J];東南學術;2006年04期
2 沈莉華;;俄羅斯與烏克蘭歷史恩怨解讀[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3年01期
3 俞可平;論全球化與國家主權(quán)[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4年01期
4 李鋼;論社會轉(zhuǎn)型的本質(zhì)與意義[J];求實;2001年01期
5 許紀霖;;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國家認同[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舒笙;克里米亞半島:危險的非分要求[J];國際展望;2000年14期
2 葛軍;克里米亞之爭[J];世界知識;1992年09期
3 長弓;烏克蘭民族問題日益嚴峻[J];國際展望;1994年08期
4 ;克里米亞爭端是怎么回事?[J];時事(時事報告中學生版);1994年04期
5 ;國際要聞[J];w,
本文編號:14604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6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