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kba:現(xiàn)代巴勒斯坦的難民問題與創(chuàng)傷記憶
本文關鍵詞: “Nakba” 巴勒斯坦 難民問題 創(chuàng)傷記憶 “弱者的武器” 出處:《史學理論研究》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1948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帶來幾乎不可逆轉(zhuǎn)的雙重結(jié)果:一方面,取得勝利的以色列國得以鞏固并發(fā)展;另一方面,戰(zhàn)爭導致幾百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難民問題由是產(chǎn)生。巴勒斯坦人并未就此放棄反抗,而是開辟了"第二戰(zhàn)場"——用記憶來抗拒占領。"Nakba"作為創(chuàng)傷性集體記憶,逐漸發(fā)展為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占領方進行沒有硝煙的廝殺與搏斗的有力武器。此種創(chuàng)傷記憶系由難民問題直接而來,而它作為抗爭資源又不斷強化著難民問題的難以解決。因此,曠日持久的巴以沖突及難民問題不僅具有政治、經(jīng)濟等實際利益的糾葛,而且還夾雜著極為復雜的文化與心理因素。
[Abstract]:In 1948, the firs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brought about almost irreversible double results: on the one hand, the victorious state of Israel was consolidated and develop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war had resulted in the displacement of millions of Palestinians, and the refugee problem had arisen... the Palestinians had not given up their resistance. Instead, it opened the "second battleground"-using memory to resist occupation. "Nakba" was used as a traumatic collective memory. It has evolved into a powerful weapon for Palestinians and the Israeli occupying Power to fight and fight without smoke. This traumatic memory comes directly from the refugee problem. As a protest resource, it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ing the difficult to solve the refugee problem. Therefore, the protracted Palestinian-Israeli conflict and refugee problems not only hav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ther practical interests disputes. There are also complicated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猶太-以色列史專題研究”(批準號:07BSS012)的資助
【分類號】:D738.1
【正文快照】: “在最后的國境之后,我們應當去往哪里?在最后的天空之后,鳥兒應當飛向何方?”?巴勒斯坦裔著名學者、思想家愛德華?薩義德在民族詩人馬哈茂德?達維什(MahmoudDarwish)以上詩句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最后的天空之后》,以直觀真實的文字與圖畫再現(xiàn)了巴勒斯坦難民的流亡之痛,從而引起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戶曉輝;;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現(xiàn)代性的時間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劉偉;張佩佩;;南京國民政府國慶紀念中的辛亥記憶[J];安徽史學;2011年03期
3 華智亞;;族譜、民俗生活與村民的記憶——對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陳君;;審美人類學視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東楚門鐵梗游行為個案[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汪孔豐;;民俗學教學視閾下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期
6 張蜀津;;“國家史”的編纂與民族國家集體記憶的建構(gòu) 論“十七年電影”中的民國敘述[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7 袁劍;;游牧社會視角下的滿蒙歷史:清代族群問題再思考[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0年03期
8 郭小平;王子毅;董朝;;“賈君鵬事件”:媒介事件與社會的“集體記憶”[J];今傳媒;2009年12期
9 劉良;;建國記憶與政黨認同:關系及其限度[J];長白學刊;2010年01期
10 徐翔;;文化認同建構(gòu)中的超越性[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信茹;朱凌飛;;都市中的“媒介儀式”——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媒介傳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2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譚曉霞;;現(xiàn)代背景下的八寶鎮(zhèn)巫術現(xiàn)狀淺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4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5 邢莉;;蒙古族那達慕的人文精神[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6 藍炯熹;;盤瓠傳說的理解、曲解和誤解——畬民圖騰文化再研究[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7 趙海瑛;;論盤瓠神話與畬族族群認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8 曹珊;段進宇;侯碩;邢曉娟;;城市記憶度評測——以北京中軸線研究為例[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9 張定貴;;儀式視野下的族群——從村際地戲儀式觀屯堡人族群的穩(wěn)定性[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10 鄭紫苑;;申遺:全球化語境中民間小戲的經(jīng)營策略——以廣東河源紫金縣客家花朝戲為例[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艾娟;知青集體記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陶宇;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11年
5 張霽雪;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社會樣態(tài)與空間實踐[D];吉林大學;2011年
6 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鄧樺;云南文山藍靛瑤“度戒”儀式教育過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姜南;云南諸葛亮南征傳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袁瑾;紹興舜王巡會會貨表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姚朋;現(xiàn)代風景園林場所物質(zhì)的表征及構(gòu)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曉斌;工業(yè)遺產(chǎn)與地方社會變遷[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體記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丁們;電視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報道策略及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柳潤;觀看羌歷年[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劉婷;鄭州回族婚俗變遷與現(xiàn)代化[D];河南大學;2011年
6 康慕云;大學儀典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張靈;社會身份:關于社會記憶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謝文興;城市更新中的歷史街區(qū)[D];南京大學;2011年
9 艾仁貴;“馬薩達神話”的建構(gòu)與解構(gòu)[D];南京大學;2011年
10 袁美萍;論科馬克·麥卡錫“邊境三部曲”的文化記憶[D];暨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515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5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