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與國家:多元認同視野中的考察
本文關鍵詞:民族、宗教與國家:多元認同視野中的考察 出處:《新疆社會科學》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民族認同 宗教認同 國家認同 多民族國家 共存共生 公民身份
【摘要】:民族認同、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既彼此聯系又相互分立,承認三者之間的共存共生關系,要遠比強調三者的對立沖突更具現實意義。作者認為應基于共存共生的客觀事實,在尊重與包容的總原則下探索三者關系協調發(fā)展的路徑,主要包括:確保國家認同之于社會個體成員諸多集體認同形式中居于最高層次,進行社會個體成員的國家公民身份建構,通過權利保障及利益分配來維系少數群體對國家的忠誠,加強不同民族及信教群體間的交流與溝通,等等。
[Abstract]:National identity, religious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but also mutually separate, recognizing the coexistence and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based on the objective facts of coexistence and symbiosis, we should explore the path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relations under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respect and tolerance. Mainly include: to ensure that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society in many form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t the highest level, individual social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citizenship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to maintain minority loyalty to the country,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and religious groups, and so on.
【作者單位】: 呼倫貝爾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民族政治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1YJC8100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562;B91
【正文快照】: 一、概念闡析:民族認同、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隨著民族、宗教與國家關系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對民族認同、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這三個概念的爭論也在持續(xù),因而,廓清這三個概念的邊界對本文研究頗為重要,此舉能夠化解誤讀與爭論,促進對話與交流。(一)民族認同諸多學者均厘定了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國明;;佤族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調適與共存——以滄源永和社區(qū)為例[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 張寶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比較[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3 莫紅梅;;多民族國家視域下的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J];教學與研究;2010年09期
4 陸海發(fā);胡玉榮;;論當前我國邊疆治理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整合[J];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5 錢雪梅;;從認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6 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7 王希恩;民族認同發(fā)生論[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5年05期
8 菅志翔;宗教信仰與族群邊界——以保安族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9 周慶智;文化差異:對現在民族關系的一種評估[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5年06期
10 陳茂榮;;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學術界;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芳;;北大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學!冯s志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焦若水;胡浩;;城市社會空間的擴展:北京奧運會的城市社會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12期
3 鄭嬌;葉興藝;;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整合模式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1年03期
4 李成;;基于“四個認同”的“文化整合”構建新疆綠洲文化的思路[J];兵團黨校學報;2011年05期
5 張祝平;;從文化自覺的視域審視太極文化的勃興[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6 安思佳;;一曲悲涼的哀歌——從《穆斯林的葬禮》看民族文化差異[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2期
7 袁三英;;解構與建構:既定性別關系社會文化模式的“破”與“立”[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劉茜;李靜;;失落與回歸:教師實施民族文化課程的現實困境和應然走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年07期
9 李國明;;佤族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調適與共存——以滄源永和社區(qū)為例[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李娜;;廣州市公共場所“禁煙”分析——基于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分析的視角[J];中國城市經濟;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陶玉霞;;從文化創(chuàng)意到文化重建——鄉(xiāng)村游憩未來之路[A];201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王志偉;;明清時期朝鮮半島的地緣戰(zhàn)略地位分析[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3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郭佩惠;;論文化多樣性與和諧文化[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周建新;黃超;;跨國民族勞務輸出中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龍井市龍山村S屯朝鮮族勞務輸出韓國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6 張東寧;;國際視角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7 敏俊卿;;一個伊斯蘭教團體與和諧社會建設關系的社會人類學考察——以東鄉(xiāng)縣庫布林耶門宦為例[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8 岳天明;;試論我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精神[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于影麗;;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三級課程實施再思考——以新疆地區(qū)為例分析[A];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顧曉偉;李云根;;在福建發(fā)現中國的海洋文化——歷史記憶與海洋文化認同[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郭繼文;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觀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吳學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樂融入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建梅;培養(yǎng)雙語雙文化人: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人類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晉南北朝羌人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田靜;教育與鄉(xiāng)村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懷強;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績效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張嶸;傳統 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美玲;從宗族儀式到民族節(jié)日[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陳巧嵐;參與式發(fā)展:程陽橋景區(qū)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謝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婦女權利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吐爾遜阿依·吐拉買提;南疆地區(qū)維吾爾族的中華民族認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馬小平;人類學視野下生態(tài)移民的文化變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賀傳熙;產品設計及使用過程中認知摩擦的成因要素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7 李會勤;生態(tài)文化自覺探析[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8 宋寧;文化自覺的時代內涵及現實意義[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任永波;群體文化學在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梁俊穎;大連地區(qū)朝鮮族與韓國遷移者的民族認同比較[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中民;;從族群與國家認同矛盾看阿拉伯國家的國內沖突[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2 奐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中國民族認同[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李禹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論華夏社會中民族、國家意識的同一性[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4 喬根鎖;論藏傳佛教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J];中國藏學;1998年01期
5 李素華;;政治認同的辨析[J];當代亞太;2005年12期
6 胡s,
本文編號:14412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4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