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西方政治論文 >

日美同盟的歷史進程、發(fā)展趨勢及其對東亞安全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7-11-21 09:25

  本文關鍵詞:日美同盟的歷史進程、發(fā)展趨勢及其對東亞安全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日美同盟 安全環(huán)境 互動層次


【摘要】: 日美同盟自形成以來,經由日美兩國的戰(zhàn)略互動與協(xié)商,其使命與性質隨著國際安全環(huán)境改變而不斷改變。冷戰(zhàn)背景下,它是一個防御性質的、旨在防衛(wèi)日本,應對蘇聯(lián)威脅的日美安保共同體;國際安全格局轉變期,日美同盟經“重新定義”后,其使命是防衛(wèi)日本、應付“周邊事態(tài)”,欲掌控東亞安全主導權;在反恐合作背景下,日美同盟的使命是防衛(wèi)日本、謀求東亞安全主導權、干涉全球事務。自日美同盟“重新定義”后,其性質轉向威懾性同盟,而反恐背景下的日美同盟開始轉向具有攻擊性色彩的同盟。 日美同盟這種使命與性質的轉變對于東亞安全的影響分為以下三個層面的影響:第一、在東亞地區(qū)的地緣政治格局層面上,由于日美同盟加強了前沿軍事部署,其威懾性不斷增強,使地區(qū)權力平衡開始向日美傾斜;第二、在地區(qū)安全合作上,由于日美同盟傾向于使東亞的安全合作更有利于“民主國家”,不利于在東亞地區(qū)形成真正的地區(qū)共同體性質的安全合作組織;第三、在關于個體國家的影響上(以中國為例),它壓縮了中國的安全戰(zhàn)略空間,可能會激化與中國的矛盾。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將日美同盟整體視為一個介于體系結構與單位之間的“互動層次”,它與國際環(huán)境之間是互為變量的。由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趨勢,預測其整體態(tài)勢調整的某些趨向。例如,我們根據(jù)全球化將不斷加深、恐怖主義意識形態(tài)化、發(fā)展中國家的實力上升等環(huán)境因素,推測日美同盟將加強同盟內部的聯(lián)系,并對外采取一種“發(fā)展合作的、有針對性的戰(zhàn)略防御手段”。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D731.3;D771.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凌;淺析建構主義共同體和平論與東亞安全[J];蘭州學刊;2004年05期

2 瞿秦;析東亞安全形勢[J];國家安全通訊;1999年07期

3 劉楠楠;;試析日本共產黨對日美同盟的新認識[J];華章;2010年04期

4 馬俊威;徐學群;;日美“2+2”會議文件與日美同盟轉型[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7年06期

5 聶宏毅;肖鐵峰;;日美同盟的歷史演變及其對亞太安全的影響[J];當代亞太;2007年08期

6 陳寒溪;孫學峰;;東亞安全合作的現(xiàn)實與前景——觀點的分歧及其分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03期

7 馮陽希;;淺析新時期日美同盟的強化[J];大眾商務;2009年12期

8 馮昭奎;加藤嘉一;;日美同盟如何走下去[J];世界知識;2010年03期

9 耿麗華;;論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日美同盟關系[J];日本研究;2010年02期

10 屈彩云;;戰(zhàn)后日本在亞太安全格局中的身份建構[J];當代亞太;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于迎麗;;東亞安全:模式的困境與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2 王泰平;;日本民主黨政權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98期)[C];2010年

3 馮昭奎;加藤嘉一;;馮昭奎、加藤嘉一對談錄[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4 劉江永;;東亞共同體與中日關系:理想、現(xiàn)實與選擇[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5 王鍵;;對近年來日臺關系走向的歸納與預測[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總第104期)[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王屏;合作互信保障東亞安全[N];人民日報;2009年

2 張寧;日美同盟不變,鳩山送奧巴馬“定心丸”[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記者 劉贊;日本新外相:將加強日美同盟[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4 本報駐東京記者 嚴圣禾;奧巴馬訪日重新確認日美同盟關系[N];光明日報;2009年

5 美國國會圖書館 亨利·基辛格講座教授 拉賈·莫漢 白瀾 譯;日美同盟遭遇完美風暴[N];東方早報;2009年

6 尤文虎 郁章艷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研究員 91379部隊工程師;日美同盟,駛向何方?[N];中國國防報;2010年

7 早報記者 王國培 采訪整理 加藤嘉一;裂變:日美同盟50年[N];東方早報;2010年

8 新華社記者;全球連線:日美同盟走向何方[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延坪島,再次牽動東亞安全神經[N];新華日報;2010年

10 記者 徐松 張藝;外交部:日美同盟不應超出雙邊范疇[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敏;中國崛起視角下的權力變遷與東亞安全架構[D];山東大學;2012年

2 李治軍;美韓同盟與東亞安全:一種結構主義理論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8年

3 張玉國;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巴殿君;冷戰(zhàn)后日本對臺灣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吳偉興;冷戰(zhàn)后日本的對臺政策及日臺關系[D];暨南大學;2008年

6 何英鶯;論戰(zhàn)后日美軍事同盟中的摩擦關系[D];復旦大學;2003年

7 周慧來;霸權與地區(qū)主義:美國與冷戰(zhàn)后東亞地區(qū)合作的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春耕;日美同盟的歷史進程、發(fā)展趨勢及其對東亞安全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0年

2 趙昕;東亞安全秩序轉型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王姝;冷戰(zhàn)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4 卞遠;日美同盟的演變及走向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孫策;分析折中主義與后冷戰(zhàn)時代東亞安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尚光明;試論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關系的強化[D];吉林大學;2012年

7 任永健;冷戰(zhàn)后日美同盟調整對東北亞安全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2年

8 劉睿亮;日本與大國結盟問題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9 曹旭冉;“友愛”與制度的碰撞[D];云南大學;2012年

10 馬宏偉;冷戰(zhàn)后東亞安全形勢和對我國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

本文編號:12104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2104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158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