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Yeongo”與中國“關系”之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5 08:10
本文關鍵詞:韓國“Yeongo”與中國“關系”之比較研究
【摘要】:中韓兩國具有共享的社會與文化“結構”。但由于不同的發(fā)展歷程導致兩國民眾產生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模式。但筆者在研究中韓兩國民眾固有的人際關系時發(fā)現(xiàn)他們仍然具有一些相似的因素。中國的“人情”對應韓國“情”,中國的“面子”對應韓國的“體面”,中國的“自己人”對應韓國的“我們”。但由于社會歷史因素差異的存在,中韓在人際關系的運作方式以及人際因素的組合差異使他們各自產生不同的特征。 中國“關系”與韓國"Yeongo"是兩國各自獨特的人際關系模式!瓣P系”運作過程中的核心因素是“人情”與“面子”,"Yeongo"運作過程中的核心因素是“我們”與“情”。本研究主要從兩者運作的核心因素出發(fā),以在南京居住的中國人和韓國人為例,采用文獻和深度訪談相接合的方法,比較中韓兩國固有人際關系運作因素的異同,試圖解讀中韓兩國人在思維與行為上的差異。通過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 中國人的“人情”是社會交換行為的中介,它意味著交往過程中的感情交往夾雜著其他無形資源的交換。韓國人的“情”是揚棄了交換價值,通過一般的感情情緒來運作的。 中國人的“面子”是人際關系當中關于對方是否重視自身和尊重自身程度的一種內心判斷標準。韓國人的“體面”主要指涉的是社會規(guī)范或尊卑次第方面的差異。 “我們”精神具有“合一”和“一體”等包容性內涵。之后,隨著歷史的推進,“我們”逐步演變成非此即彼,具有排它性的“我們”。 "Yeongo"是從“我們”性中衍生出的且包含于“我們”之中。但它與普通的我們不同,它會形成一種“假想性的情”!凹傧胄缘那椤弊裱扒椤钡脑瓌t,但比“情”在關系的信任度上會相對較低。 中國人在做中間人時,“面子”對是否辦成事情非常重要。韓國人的中間人重點關注事情的結果是否保證了自身信譽的維持。 拒絕行為對中國人來說是“不給面子”的事情,因此中國人傾向于委婉的拒絕。而對韓國人來說,體面不包括多重關系,因此它對維持關系也不會發(fā)揮很大作用。
【關鍵詞】:關系 Yeongo 人情 面子 情 我們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C912.1;D731.26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緒論8-23
- 一、選題背景8-9
- 二、研究意義9-10
- 三、研究動態(tài)10-14
- (一) 中國學者對“關系”研究綜述11-13
- (二) 韓國學者對“Yeongo”研究綜述13-14
- 1. 社會學界對“Yeongo”研究綜述13-14
- 2. 心理學界對“我們”與“情”研究綜述14
- 四、研究方法14-23
- (一) 文獻法15
- (二) 個案訪談15-23
- 1. 中國被研究者16-18
- 2. 韓國被研究者18-23
- 第二章 中國人“關系”與韓國人“Yeongo”運用因素分析23-34
- 一、中國人的“關系”運用因素23-27
- (一) 中國人的“人情”23-25
- (二) 中國人的“面子”25-27
- 二、韓國人的“Yeongo”運用因素27-34
- (一) 韓國人的“我們”27-30
- 1. 語言當中“我們”的由來27-29
- 2. 《檀君神話》當中“我們”的由來29-30
- (二) 韓國人的“情”30-34
- 1. 韓國人“情”的涵義30-31
- 2. 韓國人“情”的產生條件31-34
- 第三章 中國人“關系”與韓國人“Yeongo”之日常實踐34-47
- 一、中國人的“關系”34-39
- (一) 中國人對“關系”的角度34-37
- (二) 公私領域當中不同的“面子”37-39
- 二、韓國人的“Yeongo”39-47
- (一) 韓國人對“Yeongo”的角度39-41
- (二) 公私領域當中不同的“我們”與“情”41-47
- 第四章 中國人“關系”與韓國人“Yeongo”之行動策略比較47-58
- 一、共同點47-49
- (一) 具體“變通”性47-49
- 二、不同點49-58
- (一) 中國人的“人情”與韓國人的“情”49-51
- (二) “拒絕”方式上不同的態(tài)度與措辭51-53
- (三) 做“中間人”時不同的態(tài)度與觀點53-58
-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58-61
- 參考文獻61-64
- 附錄A:“關系”——“Yeongo”訪談提綱64-65
- 致謝65-67
【相似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金延宰(Kim Yeon Jae);韓國“Yeongo”與中國“關系”之比較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0928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9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