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精英治國的理論與實踐
本文關鍵詞:新加坡精英治國的理論與實踐
【摘要】: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奉行精英主義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精英治國最強化的國家之一,精英主義己經(jīng)成為新加坡人文化價值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加坡獨特的國際和國內環(huán)境為新加坡實施精英治國方略提供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可能。新加坡的國際關系尤其是與鄰近國家的關系的緊張,使新加坡面臨著孤立無援的境地。加之國內處于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國內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極其貧乏,國家如一盤散沙。新加坡在這種遠近交困的情境下,為了更經(jīng)濟更高效地生存下去,李光耀團隊只能在現(xiàn)實的情境中篩除去那些軟弱和遲緩的人,由政治精英支撐起新加坡的統(tǒng)治。精英治國即是由受過良好教育,具有某些專門知識或專業(yè)特長,個人素質較好,能力較強的人,擔任政府或其它專業(yè)領域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技術專家或行政官僚,以達到國家有效治理的目的。新加坡的領導集體通過前期的理論和政策的鋪墊,援引各種政治學和經(jīng)濟學等領域的理論使精英理論更富有說服力,捋順精英治國的發(fā)展脈絡,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精英治國理論。在經(jīng)過頻繁的游說之后,最終成為國人認可的治國方略,使其能夠真正發(fā)揮其效能,促進年幼的新加坡安全快速地成長。新加坡的精英治國方略通過精英的選拔、精英治理和精英的淘汰體現(xiàn)出來。新加坡國土狹小,人才資源有限,因此,李光耀政府決定堅持國內培養(yǎng)和國外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吸引精英人才。為確保進入行政部門工作的人員為精英人才,公務人員的選拔標準制定得近乎苛刻,但是科學的選拔程序也保證了進入政府機構的人員為高素質的精英。新加坡的政府精英組成了一個廉潔、公正、高效、為人民自覺奉獻的政府。無論是在政策的制定還是實施過程之中,精英政府的優(yōu)勢盡顯無余。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加坡的精英治國理念也在受到各方面的沖擊。如今政府對精英的招募出現(xiàn)了困境,精英群體越來越難以獲得民眾的認可,政治精英在民眾中的形象也不如老一代的領導集體那樣高大和令人信服,加上民主思想致使國人對精英當政的威權主義作風產(chǎn)生了抵抗,新加坡的精英治國方略受到了干擾和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給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將推動新加坡治國理論的日臻完善。
【關鍵詞】:新加坡 精英治國 政治精英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733.9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緒論8-12
- 1.1 選題意義8-9
- 1.1.1 理論意義8
- 1.1.2 現(xiàn)實意義8-9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9-11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1-12
- 1.3.1 研究思路11
- 1.3.2 研究方法11-12
- 第二章 李光耀精英治國論:新加坡精英治國實踐的理論基石12-26
- 2.1 李光耀精英治國論的背景12-19
- 2.1.1 國際環(huán)境12-14
- 2.1.2 國內條件14-19
- 2.2 李光耀精英治國論的理論體系19-26
- 2.2.1 精英治國論的發(fā)展脈絡19-22
- 2.2.2 精英治國論的系統(tǒng)化22-26
- 第三章 新加坡精英治國的運作模式26-40
- 3.1 精英的選拔與淘汰26-34
- 3.1.1 確定精英的標準26-28
- 3.1.2 精英選拔的途徑28-31
- 3.1.3 精英選拔的過程31-32
- 3.1.4 精英的淘汰32-34
- 3.2 精英政府的治國方略34-40
- 3.2.1 精英主導下的機構設置34-35
- 3.2.2 精英模式下的政策制定35-36
- 3.2.3 精英模式下的政策實施36-37
- 3.2.4 精英主導下的行為監(jiān)督37-40
- 第四章 新加坡精英治國面臨的挑戰(zhàn)40-48
- 4.1 精英招募的困境40-43
- 4.1.1 人才與人口比例40-41
- 4.1.2 精英從政意愿不強41-42
- 4.1.3 精英外流42
- 4.1.4 精英的儲備缺乏多樣性42-43
- 4.2 精英與普羅大眾的博弈43-45
- 4.3 精英形象的損毀45-46
- 4.4 民主浪潮的沖擊46-48
- 結語48-50
- 參考文獻50-53
- 致謝53-5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永年;;中國要從新加坡模式學什么[J];中國報道;2010年07期
2 李朋飛;;殖民時期新加坡華人慈善事業(yè)探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3 陳曉蓉;;二戰(zhàn)前新加坡華人基督教教育探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3年02期
4 黃松贊;戰(zhàn)后新加坡華人社會變化略述[J];東南亞研究;1987年Z1期
5 陳壽仁;;近三十年新加坡華人社會結構及其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摘要)[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9年04期
6 一木;;新加坡華人企業(yè)集團的若干特點[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9年01期
7 黃松贊;新加坡華人的生存道路[J];東南亞研究;1992年05期
8 沈立新;新加坡牛車水的歷史變遷[J];八桂僑史;1992年03期
9 黃松贊;;論戰(zhàn)后新加坡華人自立求存的新道路[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3年02期
10 廖小健;新加坡華人經(jīng)濟評估[J];八桂僑史;199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莊幸樂;;新加坡華人慶清明[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樣與保護——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寒食)論壇文集續(xù)編[C];2011年
2 李金生;;新加坡閩人的譜牒與族史:文獻資源的開發(fā)、管理與利用[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郭玉聰;王黎晨;;新加坡華人新移民與華族的沖突與融合[A];21世紀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天錫;;閩籍新加坡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窺探[A];閩臺歲時節(jié)日風俗——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5 李一平;;新加坡的現(xiàn)代化與文化轉型[A];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李勇;;從族譜看新加坡福建人社群變遷[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趙彥;;新加坡華人青年婚姻家庭狀況調查與分析[A];《文化轉型中的婦女與婚姻家庭》全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黃懷;市領導會見新加坡駐廈總領事[N];廈門日報;2011年
2 鐘雁明;廣東與新加坡經(jīng)貿(mào)成果具先導示范作用[N];國際商報;2006年
3 郭海方;史濟春會見新加坡客人[N];河南日報;2007年
4 杜亞雄;多元的新加坡傳統(tǒng)音樂[N];音樂周報;2006年
5 李小博;選美國,不如選新加坡[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9年
6 時報記者 張偉偉 葉媛媛;“努力開創(chuàng)新加坡福建經(jīng)貿(mào)往來新紀元”[N];福建工商時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龍鎮(zhèn) 通訊員 賈煊 蔣淑君;新加坡科技代表團智匯佛山[N];廣東科技報;2012年
8 本報赴新加坡特派記者 王慧;新加坡 制度“管”出國家新形象[N];人民日報;2012年
9 南方日報評論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市長班”學員 周虎城;新加坡社會組織的儀軌建設[N];南方日報;2013年
10 記者 周洋 通訊員 史永潔;新加坡,一座值得開掘的“富礦”[N];淮安日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2 張鐘鑫;新加坡華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家福;新加坡華社的多語現(xiàn)象與語言接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罡輝;中國大陸與新加坡小學德育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2 余莉敏(EU LI MIN);陳嘉庚對新加坡的貢獻(1904-1950年)[D];浙江大學;2014年
3 沈逸婷;晚清僑務與海外僑領:新加坡僑領吳壽珍個案研究[D];華僑大學;2016年
4 陳曦;左秉隆在新加坡推廣中華文化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5 周理清;新加坡的平衡外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6 張靖雯;新加坡精英治國的理論與實踐[D];河南師范大學;2016年
7 白葉;社會變遷與新加坡華人宗鄉(xiāng)社團之演變[D];廈門大學;2007年
8 曹韶瑋;新加坡社區(qū)管理問題研究[D];山西大學;2008年
9 賈冉冉;新加坡的社會變遷與福建會館文化教育功能之演變[D];廈門大學;2009年
10 姜麗萍;新加坡華語運動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338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3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