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的青春:青少年“涉黑”犯罪實證研究——基于重慶市的調查
【參考文獻】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張亮;青少年犯罪形勢應辯證科學分析[N];法制日報;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涂龍科;林勇康;;上海地區(qū)青少年“涉黑”犯罪實證研究[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9年06期
2 姚兵;;社會分層視野中的有組織犯罪成因探討[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姚建龍;;幫派對校園之滲透與對策——以廣州“黑龍會”為例的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01期
4 顧肖榮;涂龍科;;上海地區(qū)有組織犯罪調查報告[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10期
5 孫艷;;試論我國有組織犯罪的立法完善[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徐鋒;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的司法認定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2 陳成;中日有組織犯罪刑事立法比較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華小鋼;論臥底偵查人員的刑事責任[D];蘇州大學;2009年
4 胡廷霞;有組織犯罪的概念、成因及對策[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5 韓紅陽;中國與俄羅斯黑社會組織犯罪比較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6 馮立志;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7 弭文科;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張筍;2006年山東省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調查分析[D];山東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廖小平;;當代未成年人道德境遇的雙重變奏[J];江海學刊;2010年01期
2 鄧偉志;;中國當今社會矛盾的特點與解決途徑[J];探索與爭鳴;2010年01期
3 易良春;;青少年違法犯罪低齡化的原因及遏制對策研究[J];消費導刊;2010年01期
4 介小翠;;論少年審判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J];法制與社會;2010年03期
5 劉傳稿;楊衛(wèi)建;;未成年人激情犯罪處罰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楊迎;;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犯罪過程中的作用[J];法制與社會;2010年01期
7 楊帆;;淺談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新特點及預防措施[J];大眾商務;2010年02期
8 張偉;侯圓;;淺析青少年違法犯罪原因[J];青年科學;2010年02期
9 王銘;;教育改革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減少青少年學生犯罪現(xiàn)象[J];中國市場;2010年10期
10 張祺樂;;大學生犯罪狀況分析及防范措施[J];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炳倫;胡岱梅;李仁軍;;關于網(wǎng)癮爭論的幾個問題——網(wǎng)癮不是社會病、思想病或素質病[A];首屆全國網(wǎng)絡成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王飛;;社會犯罪學中的失范理論簡析[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3 張雯;吳崇雷;;現(xiàn)今西部農(nóng)村學生潛在犯罪探究——以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為視角[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4 余華;鄭久平;;農(nóng)民工子女犯罪高發(fā)原因探尋及社會綜合救治對策調研報告[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5 李曉明;;美國21世紀的犯罪問題——兼論對中國的借鑒[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6 張應立;陳學光;;196個青少年犯罪團伙的調查與分析[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7 杜雄柏;王廣聰;;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生成機制——基于湖南省X市32個尋釁滋事案例的實證研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8 金碧華;;社區(qū)矯正初期青少年對象心理矯正工作探析——以社區(qū)矯正對象Z某為典型個案[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9 劉善軍;邵健兒;;未成年人案件審查逮捕之制度體系構建[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10 孫浙燕;;淺析恢復性司法在我國青少年犯罪領域的可行性[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鄧新建 本報通訊員 鐘亞雅;辦未成年人案付出更多更感神圣[N];法制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丁國鋒 本報通訊員 楊曉春;法官和社區(qū)共建體現(xiàn)能動司法[N];法制日報;2010年
3 徐從兵 李金寶;春風化雨潤心田[N];江蘇經(jīng)濟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高定一;“5+2=0,9+1=0”錯了?非也![N];湘聲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紀軍 通訊員 張憲君;政協(xié)工委第18次會議圓滿閉幕[N];阿克蘇日報;2010年
6 記者 李丹丹 實習生 成慧英;治安防范智能化 要全達標[N];昆明日報;2010年
7 本報評論員 劉晶瑤;“歸零”輕罪記錄,有利于少年浪子“回頭”[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8 本報記者 劉培現(xiàn);反對家庭暴力 共建和諧社會[N];大同日報;2010年
9 江風 本報記者 程中軍;羅殿龍:推進司法公正著力構建社會和諧穩(wěn)定模范區(qū)[N];中國企業(yè)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姚建平;一個有凝聚力的戰(zhàn)斗集體[N];黑龍江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戴姝英;美國電視分級制研究(1996-2009)[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白宇明;利用增齡性定量指標判定華中地區(qū)青少年生理年齡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張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君;上海市中專新生疏離感的現(xiàn)狀調查及團體干預[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琳;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展特點與教育對策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3 楊益琴;美國中小學校園暴力預防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4 劉桂芹;武器圖片和暴力電影片段對青少年攻擊性認知的啟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5 呂建星;城市中心地區(qū)青少年犯罪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6 張靖;德國《少年法院法》分流機制研究和借鑒[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7 丁常潔;陽泉市礦區(qū)違法犯罪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8 聞彬;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預防[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9 束鈺;標簽理論下青少年犯罪問題探析[D];安徽大學;2010年
10 吳楠;試論我國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以及防治對策[D];吉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5639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256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