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主要問題是農村與農民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核心就是作為發(fā)展主體 的廣大農村人口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發(fā)展問題�?傮w上而言,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自從二 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已經逐步下降,中國人口增長類型正在由此前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和高增長率轉變?yōu)楝F代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長率,,但是中國人口的社會結構轉型 卻緩慢得多。中國人口的現代化不僅僅是實現人口數量的低增長,甚至零增長,更重要的 是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的經濟社會結構、實現人口結構的現代轉型。 人口結構的現代轉型是建立在社會現代化基礎之上的,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制 度。因為在人口的現代轉型中,社會是基礎,個人是主體,而制度卻是兩者之間的必要紐 帶。一定背景下實施的制度規(guī)范著個人行為,制度是社會運行和人口發(fā)展的平臺與框架, 并對其運行發(fā)展具有促進或遲滯的作用。我國建國以來的經濟社會結構和人口結構在很大 程度上是一定經濟基礎之上制度誘導塑造的結果。對現代化發(fā)展進行社會學研究,重視非 經濟因素的探討,就不能忽視對制度的探討和研究。 本文正是運用社會學,尤其是發(fā)展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借鑒制度經濟學的基礎理論, 對我國戶籍制度的形成及其變革所進行的實證研究。本文的主題就是考察中國戶籍制度在 建國以來體制轉規(guī)前后所發(fā)生的變遷;在考察戶籍制度本月變遷過程中,也論及建立在戶 籍制度之上的諸多權益配置等制度的調整。因為在我國戶籍制度并非僅僅涉及到戶籍本身, 更重要的是戶籍和基于戶籍之上的戶籍權益相關聯,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滲透到個人國家 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戶籍制度體系,在這一體系的制約下,戶籍演變?yōu)閭€人身份、地位、 社會威望等多方面的表征。 以此為出發(fā)點,本文在回顧我國古代和近代史上戶籍保甲制度的基礎上,將我國戶籍 制度的形成和調整置于我國近代以來所形成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體系與國家現代化的背景 中進行分析,按照時間順序分兩階段闡釋了我國戶籍制度及其和戶籍掛靠在一起的權益分 配格局是如何出現、強化和進行調整改革的。在闡述制度演變的同時也考察了這一戶籍制 度體系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探討了戶籍體系調整和改革的過程及其特征,剖析了制度改 革滯后的緣由及其所造成的負面效應。 此后,本文運用在山東省昌樂縣進行社會調查所得到的實證材料,進一步分析了我國 戶籍制度體系在這一社區(qū)中的運行狀況及其所帶來的各種經濟社會后果,因在社會現實中, 戶籍的權益化比戶籍本身更為人們所關注。這一部分在介紹昌樂縣鎮(zhèn)概況和實際戶籍制度 管理機構、內容和程序的基礎上,考察了戶籍與資源利益配置、權利義務分配兩方面的關 系,探討了戶籍對人們的社會流動和婚姻家庭方面所帶來的影響。 在分析中筆者認為在我國,戶籍獲得的先天性、戶籍變更的嚴控和戶籍的權益化在很 大程度上都影響著個人在經濟社會行為上所進行的自主選擇。盡管當前我國戶籍制度正在 進行調整,但是我國戶籍制度改革卻大大滯后了。到目前為止,我國戶籍制度的基本內容 和功能依然沒有大的變革,戶籍制度仍然是各種權益配置的基本標準之一,尤其是在人口 流動性極大的背景下,戶籍制度依舊在對我國人口遷移進行著嚴格的控制,農村人口在權 益分配上依然處于劣勢,而對人口遷移的控制使流入城市的農村人口難以獲得城市居民地 位。我國戶籍制度改革仍需在多方面深化進行,以在戶籍平等的基礎上推進我國農村人口 的非農化過程,改善我國人口的社會結構,加速人口結構的現代轉型。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1
【分類號】:D631.42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馬福云;;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困境及其求解——以成都戶籍制度改革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李樹茁;劉曉兵;張燁霞;;中國兒童的出生登記:現狀、影響因素、促進政策和實踐[J];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7年01期
3 牛雄;;主體功能區(qū)構建的人口政策研究[J];改革與戰(zhàn)略;2009年04期
4 李樹茁;張燁霞;劉紅升;劉瑩娟;;中國兒童的出生登記: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5 劉精明;向非農職業(yè)流動:農民生活史的一項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1年06期
6 李永軍;王偉偉;;民法上的住所制度考[J];政法論壇;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立;;戶籍制度與中國城鎮(zhèn)化:1949—2009——戶籍改革方向芻議[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桂家友;中國城鄉(xiāng)公民權利平等化問題研究(1949-20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高建軍;城鄉(xiāng)社會同構的憲法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3 陳廣桂;農民城鎮(zhèn)遷移行為的經濟學分析[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4 楊麗萍;從非單位到單位[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軒紅芹;向城求生[D];浙江大學;2006年
6 楊傳林;市場經濟進程中的中國人口流動問題研究[D];青島大學;2008年
7 林燕;二元結構下的勞動力非家庭化轉移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8 王安全;一個西部縣農村教師結構五十年的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嚴士清;新中國戶籍制度演變歷程與改革路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蘇曉馨;城市外來人口健康與醫(yī)療服務利用行為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小為;流動幼兒父母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范若航;新世紀以來戶籍制度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3 魏玉華;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法理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曾德盛;試探索一元戶籍制度下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D];吉林大學;2011年
5 牛曉鋼;論我國戶籍制度改革[D];山西大學;2011年
6 楊昆鋒;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D];鄭州大學;2004年
7 陳曉剛;我國高校戶籍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8 朱莉;西部地區(qū)城鄉(xiāng)一體化模式選擇及其實現途徑[D];西北大學;2008年
9 王一瓊;論戶籍制度的改革[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10 侯微;對建國后中國二元戶籍制度的歷史考察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
23262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232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