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戶籍制度改革及其在與國際接軌中的義務
本文選題:戶籍制度改革 + 社會安全號制度; 參考:《東南亞研究》2003年06期
【摘要】:在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日趨深化的形勢下,中共十六火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為此,中國勢必要解決和逐步實現(xiàn)從世界最大的農(nóng)業(yè)國家向工業(yè)化國家的轉變,以切實保證占中國絕大多數(shù)人口的農(nóng)民全面實現(xiàn)小康。在這一過程中,業(yè)已存在了45年的戶籍管理制度是橫亙在前進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因此,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戶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介紹了美法日等發(fā)達國家人口管理的經(jīng)驗,對比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現(xiàn)狀,最后從國際法義務的高度去進一步闡述戶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把戶籍制度改革問題放在國際背景和國際法的角度來思考,是作者提出的一種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ixteen fires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refore, China is bound to solve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argest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y,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peasants, who accoun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ill achieve a comfortable life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is process, 45 years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way forward. Therefore, the author firs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population management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 Japan, and compa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law obligations to further elabo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t is a new thought and research method to put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the angle of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international law.
【作者單位】: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外交學系
【分類號】:D63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亞明;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中國經(jīng)濟增長與外交利益實現(xiàn)的互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劉文祥;六大思潮與美國對外政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王芳;美國國會與西藏問題(1980—2003):一種歷史的考察[J];國際觀察;2004年02期
4 劉丹;隱形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從1977年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看卡特時期的人權外交政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5 王公龍;保守主義與里根政府的第三世界政策[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姜安,張紅梅,旬福崢;美國意識形態(tài)多元維度分析——國際政治學意義測度和梳理[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陳永亮;全球化時代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J];太平洋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岳漢景;文化影響外交政策的機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2 郭永虎;美國國會與中美關系中的“西藏問題”研究(1987-2007)[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趙航;美國自由貿(mào)易政策與戰(zhàn)后多邊貿(mào)易體制[D];外交學院;2007年
4 潘亞玲;“9·11”后的美國愛國主義與對外政策[D];復旦大學;2007年
5 涂怡超;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7年
6 趙國軍;美國國會議員中國觀研究(1989-2006)[D];復旦大學;2007年
7 張金翠;從維護“人權”到防止“威脅”[D];復旦大學;2007年
8 焦世新;利益的權衡:美國在中國加入國際機制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7年
9 譚學秋;全球化:進程、趨勢及其多維影響[D];山東大學;2003年
10 王公龍;保守主義與冷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景剛;小布什執(zhí)政以來美國人權外交政策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2 李成;分析美國的“中國威脅論”[D];外交學院;2007年
3 閆肅蒙;解析小布什政府時期美印關系的提升[D];外交學院;2007年
4 岳占菊;試析小布什政府的對臺政策(2001~2004)[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5 蔣洪勇;戰(zhàn)俘問題與朝鮮停戰(zh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旭云;論冷戰(zhàn)后南北關系中的人權問題[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劉名森;試評“多米諾骨牌”理論及其實踐[D];山西大學;2005年
8 楊志剛;戰(zhàn)后霸權體系與國際組織[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許秀梅;論美國新干涉主義及其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吉秀華;論卡特政府對拉美的人權外交[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瞻遠 ,曉鄭;戶口本 檔案袋面臨挑戰(zhàn)[J];華人時刊;1994年01期
2 止敬;國外交通景象一瞥[J];現(xiàn)代交通管理;2003年07期
3 王運祥;論中國戶籍制度改革及其在與國際接軌中的義務[J];東南亞研究;2003年06期
4 王運祥;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國際法意義[J];社會;2004年04期
5 正薦;美日法身份管理一瞥[J];中國防偽;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18757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187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