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在社會轉型時期犯罪主體性別構成調(diào)查報告
本文選題:女性犯罪行為 切入點:被害人 出處:《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年03期
[Abstract]:......
【作者單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分類號】:D91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冰;凈化網(wǎng)絡,需要法律和道德雙管齊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龔義年;計算機犯罪及其對我國刑法的挑戰(zhàn)[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李軍;陳敏;;網(wǎng)絡犯罪的類型、特點及其防控對策[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02期
4 李金明;;抽象概念與刑法推理[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5 劉永紅,李濱;對當前計算機犯罪有關問題的探討[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6 張寶義;青少年犯罪團伙的結構特征及形態(tài)分析[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7 嚴然;論手機短信犯罪的懲治與預防[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公共安全研究;2003年05期
8 周亮;從公共衛(wèi)生三級預防看犯罪預防的理論體系[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公共安全研究;2004年02期
9 曹立群,吳宗憲;第三只眼睛看中國的犯罪學[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1期
10 王鵬;談我國社會治安與情境預防[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劉仁文;刑事政策及其過程[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2 董淑君;刑罰的要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3 劉晶;就業(yè)與社會保障互動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譚志君;證據(jù)犯罪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張步文;偵查權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6 張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選擇[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8 高維儉;刑事三元結構論[D];北京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宇萍;網(wǎng)絡犯罪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劉家勝;挪用公款罪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3 劉杰明;計算機犯罪證據(jù)的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張驚雷;繁榮背后的優(yōu)思[D];湘潭大學;2002年
5 劉沫茹;論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犯罪預防[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1年
6 吳滿峰;當代女性犯罪的社會學思考[D];福州大學;2003年
7 洪韜;計算機犯罪的認定及防治[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3年
8 楊加明;犯罪主體新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宋歌;計算機犯罪及其刑事立法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10 陳曉雷;論我國公民的法律心理及其完善[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云姝;左國軍;;女性犯罪的法社會學分析——以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女性犯罪為藍本[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蔡國芹;趙增田;;論電信詐騙犯罪立體防控體系的構建[J];犯罪研究;2011年04期
3 呂曉光;;技術手段的威力——綏化市“2010·03·18”景貴濱入室搶劫殺人案[J];中國刑事警察;2010年06期
4 張賽宜;;論被害性、犯罪動機與被害預防[J];政法學刊;2011年02期
5 孫英杰;楊林;;佟德令作案特征與心理剖析[J];中國刑事警察;2010年03期
6 楊敏;;大學生被害預防教育對策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王愛平;;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偵查信息[J];中國刑事警察;2010年02期
8 盧婷婷;;鐵血丹心鑄警魂 磨礪鋼鋒書華章——記南寧市特警支隊支隊長吳沛安[J];法制與經(jīng)濟(上旬刊);2011年06期
9 崔潔;肖水金;朱琳;;網(wǎng)絡詐騙案遭遇法律難題[J];政府法制;2011年19期
10 沈臻懿;;彈頭中的秘密[J];檢察風云;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克飛;;論被害人注意義務的提倡[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關榮華;;女性家庭被害問題研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甘建一;;法醫(yī)學被鑒定人與犯罪學中被害人的相關性探討[A];全國第十二次法醫(yī)臨床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杜立;;未成年被害人研究應引起重視[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杜立;;未成年被害人研究應引起重視[A];犯罪學論叢(第二卷)[C];2004年
6 王立鋒;;論社區(qū)矯正中的犯罪人與被害人[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C];2006年
7 劉瑞山;王正修;;40例碎尸案分析[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8 陳玉范;;關于環(huán)境犯罪被害人問題的一孔之見[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趙國玲;王海濤;;著作權犯罪被害人研究[A];犯罪學論叢(第七卷)[C];2009年
10 劉貴萍;;對貴陽市拐賣兒童犯罪的犯罪學分析[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1世紀貴州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胡曉梅;警惕非法集資三大新手法[N];河北經(jīng)濟日報;2009年
2 林利軍;短信詐騙又出新招:復制手機SIM卡[N];人民公安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楊燁;揭穿退稅騙局[N];人民公安報;2009年
4 鄒云翔;對于潛在被害人予以特殊保護并無不妥[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5 焦樹文邋張志勇;被害人家屬送錦旗:三年沉冤今昭雪[N];北方法制報;2008年
6 劉英 本報記者 陳寶琨;非法集資類案件 盯緊老年人[N];檢察日報;2010年
7 記者 蔣永利;“12·16”特大搶奪案告破[N];延邊日報;2009年
8 本報通訊員 王志凱;業(yè)余職業(yè)竟是“搶奪”[N];檢察日報;2011年
9 曹延東 宮莉燕;警惕以修改“差評”為餌的詐騙[N];人民公安報;2011年
10 賈麗英 吳小軍;冒充軍警人員犯罪為何易于得逞[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波;罪過基本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2 呂澤華;DNA鑒定技術在刑事司法中的運用與規(guī)制[D];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崢;命案被害人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黃薇;關于被害預防若干問題的思考[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3 鄭希盈;“盲井”犯罪現(xiàn)象研究[D];煙臺大學;2012年
4 潘錦霞;個體被害預防在治安中的理論與實踐初探[D];蘭州大學;2007年
5 賈瓊;犯罪被害預防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黃玉良;從恢復性司法的視角看我國農(nóng)村犯罪懲罰機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7 王棟梁;系列殺人犯犯罪心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8 姜之華;行為科學視角下的嚴重暴力犯罪探討[D];吉林大學;2007年
9 馬克;侵犯知識產(chǎn)權犯罪案件的偵查[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10 陳媛;遼寧省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565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1656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