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警察詢問中謊言識別語用策略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警察詢問中謊言識別語用策略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警察詢問 語言線索 和諧關系建立 謊言識別 語用策略
【摘要】:近年來在中國,由不當警察詢問方式導致的虛假口供現(xiàn)象已成為公眾所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為防止在警察詢問中引起虛假口供問題,許多中國偵查人員參加了專門培訓,,學習采納西方一項人性化警察詢問方式。該詢問方式允許犯罪嫌疑人在警察詢問過程中做自由陳述(包括撒謊),期間不被偵查人員打斷或訓斥。然而,該項人性化警察詢問方式的采納卻不得不使中國偵查人員在警察詢問中面臨謊言識別方面的巨大挑戰(zhàn)。因而,本文欲探索中國偵查人員在該種警察詢問方式下可利用何種語用策略來識別謊言。 本文理論框架的建立參考借鑒了西方一項被贊為更人性、公正合理化的警察詢問模式,PEACE模式。在該理論框架的指引下,本文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探索在中國警察詢問中幫助偵查人員識別謊言的各種語用策略。(1)找出一些能預測謊言的語言線索,從而幫助偵查人員采用具體語用策略識別謊言。本文共提出了八種語言線索,這些語言線索同時經(jīng)過了語料及問卷調查的驗證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本文所提出的語言線索均與謊言存在一定關系,其中,含糊性語言、回答內(nèi)容缺乏具體性、表示記憶缺失或不知情被認為是最明顯的說謊語言線索。(2)探索用來與犯罪嫌疑人構建和諧關系以利于謊言識別的語用策略。經(jīng)研究,緩和語被中國偵查人員用來與犯罪嫌疑人構建和諧關系。這些緩和語包括:認知情態(tài)語、主觀標記語、理據(jù)語、反問句、疑問句附加語,商量語以及恰當人稱使用。(3)探索用來引出信息(包括語言線索)幫助謊言識別的問話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開放式問話被偵查人員用來獲取、擴充信息,封閉式問話被用來澄清、核查信息,選擇性問話被用來引出識別謊言的語言線索,最后修辭性問話用來質詢嫌疑人漏洞百出的陳述。如果嫌疑人最后無法自圓其說,那么謊言就可被輕易識別了。 我們期待,本文的研究能給中國警察詢問中謊言識別工作帶來一定的啟示。同時也期望本文構建的用于中國警察詢問中謊言識別的理論框架能在未來的研究及警察詢問實踐檢驗中得到不斷的完善與改進。此外,也期望用來幫助中國警察詢問謊言識別語用策略能在更多的語料及更廣的調查研究下得到充實與豐富。
【關鍵詞】:中國警察詢問 語言線索 和諧關系建立 謊言識別 語用策略
【學位授予單位】: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631;H13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11-12
- LIST OF EXTRACTS12-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21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5
- 1.2 Definition of Key Terms15-17
- 1.2.1 Deception15
- 1.2.2 Police Interview and Interrogation15-17
- 1.3 Rationale of the Present Study17-19
- 1.4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19
- 1.5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19-20
- 1.6 Organiz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20-21
- CHAPTER TWO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21-35
- 2.1 Introduction21
- 2.2 Cues to Deception21-25
- 2.2.1 Nonverbal Cues to Deception21-22
- 2.2.2 Verbal Cues to Deception22-25
- 2.3 Police Interview and Interrogation25-28
- 2.3.1 False Confessions in Police Interview or Interrogation25-26
- 2.3.2 Call for Shift from Police Interrogation into Interview26-27
- 2.3.3 Rapport Building in Police Interview27-28
- 2.4 Deception Detection in Police Interview28-33
- 2.4.1 Polygraph28-29
- 2.4.2 Statement Analysis29-31
- 2.4.3 Interviewing to detect deception31-33
- 2.5 Comments on Previous Research33-34
- 2.6 Summary34-35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5-43
- 3.1 Introduction35
- 3.2 Overview of PEACE Model35-37
- 3.2.1 The Five Phases of PEACE Model35-36
- 3.2.2 Conversation Management in PEACE Model36-37
- 3.3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itigation37-39
- 3.4 Analytical Framework39-41
- 3.5 Summary41-43
- CHAPETER FOUR VERBAL CUES FACILITATING DECEPTION DETECTION43-61
- 4.1 Introduction43
- 4.2 Analysis of Verbal Cues Manifested in Chinese Suspects’ deceptive Statements43-56
- 4.2.1 Equivocation43-46
- 4.2.2 Nonimmediacy46-47
- 4.2.3 Irrelevant information47-49
- 4.2.4 Lack of memory or knowledge49-51
- 4.2.5 Lack of specificity51-53
- 4.2.6 Answering a question with a question53-54
- 4.2.7 Hard-to-verify information54-55
- 4.2.8 Unqualified assertion55-56
- 4.3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Verbal Cues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Study56-60
- 4.3.1 Objective56
- 4.3.2 Subjects56-57
- 4.3.3 Questionnaire Design57-58
- 4.3.4 Results and discussion58-60
- 4.4 Summary60-61
- CHAPTER FIVE MITIGATION DEVICES TO BUILD RAPPORT WITH SUSPECTS61-71
- 5.1 Introduction61
- 5.2 Epistemic Modals61-63
- 5.3 Subjectivizers63-64
- 5.4 Evidential Markers64-65
- 5.5 Hypothetical constructions65-66
- 5.6 Tag questions66-67
- 5.7 Question Tags67-68
- 5.8 Consultative Devices68-69
- 5.9 Appropriate Terms of Address69-70
- 5.10 Summary70-71
- CHAPTER SIX QUESTIONING STRATEGIES TO DETECT DECEPTION71-85
- 6.1 Introduction71
- 6.2 Open Questions to Obtain and Expand Information71-76
- 6.3 Close Questions to Clarify and Check out Crucial Information76-78
- 6.4 Alternative Questions to Elicit Verbal Cues to Deception78-81
- 6.5 Rhetoric Questions to Challenge Indefensible Statement81-83
- 6.6 Summary83-85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85-89
- 7.1 Introduction85
- 7.2 Findings85-87
- 7.3 Implications87-88
- 7.4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88-89
- REFERENCES89-96
- APPENDIX: QUESTIONNAIRE SURVEY96-10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宏豐;;英語交際中的遲疑行為[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08期
2 柴玉梅;王麗琴;;女性言語交際的語用策略[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8年05期
3 高鳳江;;英語廣告的語用策略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4 賀倩靜;;從言語行為理論看可口可樂廣告語的語用策略[J];青年文學家;2009年20期
5 王哲先;;淺析語用模糊與語境的互動關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鐘聲;;從關聯(lián)理論角度看刻意曲解[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曹佳;;教師漢語批評言語行為的語用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年08期
8 袁麗莎;;朱昒基總理答中外記者提問的語用策略分析[J];文教資料;2011年01期
9 馬培培;;關聯(lián)—順應視角下“OK”的語用策略闡釋[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李瑋;漢、英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方式之比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聿良;;論英漢口譯的跨文化語用策略[A];全國首屆翻譯碩士(MTI)教育與翻譯產(chǎn)業(yè)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趙彬;;商務談判中語用策略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3 何向東;袁正校;;交際意圖——語用推理的目標[A];2000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0年
4 陸稼祥;;文學語言研究的新視野[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5 吳藝娜;;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情態(tài)表達[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席曉青;;從語用模糊看幽默言語的生成[A];2005年十二省區(qū)市機械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湖北專集)[C];2005年
7 張軍;;藏緬語系詞判斷句的類型特征[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策略[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2 張淑玲;言語交際中非真實性話語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3 陳令君;英語學術書評中的評價: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方傳余;言語幽默的語用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張峰輝;基于動態(tài)性認知的語用預設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6 曾莉;非規(guī)約間接否定:作為語用策略的言語行為[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楊婕;回避:漢語財經(jīng)訪談中受訪者的語用策略[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7年
8 史文霞;科技語篇經(jīng)濟性:意向性與語用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10 侯濤;語言順應與戲劇文體[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儒凱;順應理論框架下國際商務談判語用策略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彭Z
本文編號:11057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110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