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宣城四士生平著作考
宣城四士生平著作考
呂好問、呂本中父子俱出身學術(shù)世家,喜結(jié)交詩友,影響了南渡之際的眾多詩人。建炎年間,尚書右丞呂好問在宣之際,周紫芝、王相如、李宏與詹友端同被其延攬,是為“宣城四士”。呂好問,字舜徒,以蔭補官。建炎二年(1128)詔提舉臨安府洞宵宮,翌年冬祀,進封東萊郡侯。其后人呂祖謙著有《東萊公家傳》。呂本中(1084-1145),初名大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呂紫微,祖籍壽州,徙居開封,遂為開封人。元祜宰相呂公著曾孫,右丞呂好問之子。呂本中因其曾祖呂公著遺表恩,授承務郎,宣和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北宋末遷職員外郎,后“以父嫌奉祠丁父憂,服除。召為祠部員外郎,以疾告去。再直秘閣主管崇道觀。紹興六年召赴行在,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權(quán)中書舍人。紹興六年(1136)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書舍人。兩年后遷中書舍人兼侍講。呂本中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既是江西詩派的中堅詩人,又以“活法”理論實現(xiàn)了江西詩風的變革,影響了南渡之際的眾多詩人,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按《嘉靖寧國府志》卷八記載:“呂右丞好問守宣州,得士四人詹友端、李宏、周紫芝及相如與焉。每燕集必與四人俱。”又《宋詩紀事》卷四十三李宏小傳云:“宏字彥恢,宣州人。建炎中呂好問知宣州,得士四人詹友端、周紫芝、王相如與宏也。呂本中在《東萊詩集》卷十一亦有詩《祁道中四首》,對宣城四士褒獎有嘉,其三云:“宣城人物未全衰,四士風流世不知。別后略無佳語寄,道中才有數(shù)篇詩。”其四又云:“詹郎逸氣今誰似,李令清言久不聞。獨立共傳摩詰后,隱居還見伯仁孫。其中詹郎即詹友端,李令即李宏。王摩詰比喻王相如,筆耕文化傳播,伯仁孫為喻竹坡。按周顴字伯仁,據(jù)《晉書》卷六十九本傳。
建炎二年秋,呂本中離宣城赴江西,途經(jīng)安徽涇縣,有詩《題涇縣水西》,《嘉靖涇縣志》卷二云:“縣西五里日水西山,林壑遂密,下臨賞溪。李宏、竹坡都有和詩。呂本中《秋霜宿閣后方丈》云:“秋霜閣后山屈蟠,行人沖泥腳未干。正是水西佳絕處,不辭風雨夜深寒。竹坡《水西壁見呂居仁絕句次其韻》(《太倉梯米集》卷九)云:“秋霜落后題詩處,醉墨淋漓苦未干。不見窮愁孟東野,亂峰空鎖一溪寒。”李宏《宿秋霜閣方丈》云:“青山天矯蛇龍蟠,溪流口竭灘聲干。履霜未落秋尚早,夜半已作貂裘寒,足見宣城四士從呂好問、呂本中父子之游,已成佳話。
一、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人按《宋史翼》卷二十七本傳云:“周紫芝字少隱,號竹坡,宣城人。”王兆鵬先生在《兩宋詞人年譜》中云;“呂祖謙撰《東萊公家傳》載建炎元年七月好問罷尚書右丞后,虜騎比歲大人,江湖間群盜蜂起,公避地轉(zhuǎn)徙于筠、于連、于郴、于全、于桂,靡有定止。”《嘉靖寧國府志》言周紫芝“世居陵陽山南”。這在他的《太倉梯米集》中多處有印證,例如卷-<病中戲作本草詩》亦云“嗟余知此解馬街,蝸廬僻在陵陽角”。陵陽山,在宣城。一說在安徽石埭縣,如《元豐九域志》記載:“涇。州西一百五里。一十一鄉(xiāng)。有陵陽山、蓋山、涇水。 然而此陵陽山非紫芝所居之地,按《宋池軒記》略云:“宣城中有陵陽三峰,而州治在一峰之上。”另外宋人祝穆撰的《方輿勝覽》也稱陵陽山“在宣城。一峰為疊嶂樓,一峰為譙樓,一峰為景德寺。敬亭山,在宣城北。查《嘉靖寧國府志》卷四中有周紫芝的一篇佚文,建炎間由于金兵來侵,焚毀官舍,宣城治所曾被遷于城南,周紫芝有文記載此事:“建炎已酉,金胡犯江南,建康失守。越明年夏五月,貴將戚方擁叛卒數(shù)千寇宣城。紹興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記。”因此《嘉靖寧國府志》言其“世居居陵陽山南”指的是宣城縣城中的陵陽山。
關(guān)于其生卒年,譚正璧先生在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周紫芝”條目下,寫明周紫芝“生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其后,唐圭璋先生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在其《兩宋詞人時代先后考》一文中將周紫芝的生卒年確定為“生于元豐五年,紹興二十五年卒,年七十四(一零八二—— 一一五五)”。婦筆者亦認同這種觀念。據(jù)其《太倉梯米集》卷七十《百拙翁墓志銘》云“余始生之年,歲在壬戌,余友鄭君知柔,字仁父,百拙翁其自號也。后余一年生,常呼余為兄。余始生之年歲在壬戌而仁父自言生于癸亥。”這里的壬戌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因其詩文集《太倉梯米集》卷三《壬午秋日觀橋獲五首》注“時年二十一”。這里的壬午為崇寧元年,即公元1102年,也可以推算出他生于1082年。又卷二十一《悶題》一首下注云:“壬戌歲始得官,時年六十一”此壬戌則是1142年。對于其卒年,根據(jù)毛晉《竹坡詞跋》引《宣城志· 文苑傳》中記載其“紹興乙亥卒”,即紹興二十五年(1155),享年74歲。
周紫芝一生嗜書如命,尤其熱愛誦詩題詠,幾乎無有間斷。然科場躓蹬,官晚運蹇,于紹興十二年(1142),始以廷對第三同學究出身。《嘉靖寧國志》卷八(中本)周紫芝傳云:“年六十一,始以廷對第三同學究出生。元人汪澤民、張師愚同編《宛陵群英集》卷十二、明凌迪知編《萬姓統(tǒng)譜》卷六十一小傳所載皆同。竹坡為官時雖年已花甲,但卻是他人生的一次大轉(zhuǎn)折。從紹興十二年到紹興二十一年,周紫芝作了九年的京官。據(jù)《宣城志》載,周紫芝初為官時,“調(diào)安豐軍、霍鄴稅,不赴”,后來才“監(jiān)戶部曲院”。直到1145年朝廷設六部架閣官,周紫芝以右迪功郎掌禮、兵兩部。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三云:“紹興十五年,三月壬戌,復置六部架閣官六員。右迪功郎周紫芝掌禮、兵部陸心源的《宋史翼》所記略同。紹興十七年(1147),周紫芝相繼擔任勸令所刪定官、樞密院編修官、權(quán)實錄院檢討官。官階由最低級的迪功郎升為承奉郎。紹興二十一年(1151)辛未五月,七十歲高齡的周紫芝以右宣教郎、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實錄院檢討官出知興國軍。宋人李心傳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六十二記錄周紫芝“右宣教郎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實錄院檢討官周紫芝知興國軍”。《宣城志》記載他出知興國后,“秩滿,奉祠居廬山。”《宋史翼》亦云其“秩滿,乞祠寓居九江之廬山以終。周紫芝一生著述豐碩,留下了七十卷之浩繁的詩文集《太倉梯米集》,還有《竹坡詞》、《竹坡詩話》。
本文編號:50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qitalunwen/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