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熱解過程中內在礦物質的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3-07-29 07:11
本文借助水洗和酸洗預處理及纖維組成的定量分析等方法,以稻草和白松為研究對象,細致研究了生物質的固定床熱解過程及內部礦物質對其熱解產(chǎn)物分布、產(chǎn)物組成和纖維組成分解特性的影響。內容主要包括: 首先,考察稻草、水洗稻草和酸洗稻草的礦物質及有機組成差異發(fā)現(xiàn),水洗可以洗去稻草內部大部分的堿金屬(K和Na),酸洗可以基本完全除去堿金屬和堿土金屬(K、Na、Ca和Mg),水洗和酸洗均可造成稻草中大量的中性溶解物(NDS)的明顯溶出,但對于半纖維素、纖維素和木質素幾乎沒有影響。對于三種稻草的熱解產(chǎn)物產(chǎn)率和組成分析發(fā)現(xiàn),礦物質金屬和有機結構的共同影響下,洗滌后稻草熱解產(chǎn)生較多的液體產(chǎn)物,較少的氣體產(chǎn)物;固體焦炭的產(chǎn)率變化隨溫度有所不同。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稻草內部礦物質對NDS、半纖維素、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分解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而在275℃的低溫下Ca對NDS和半纖維素的分解則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生物質炭的組成分析顯示,炭并不是由單一基質組成的,即使在700℃熱解產(chǎn)生的炭也包括一定量的NDS、“纖維素”和“木質素”。 其次,分析比較白松和稻草的熱解焦炭組成,結果驗證了稻草內部礦物質對半纖維素、“纖維素”以及“木質...
【文章頁數(shù)】: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生物質能源概述
2.1.1 生物質能源特征
2.1.2 生物質組成
2.2 生物質熱解
2.2.1 生物質熱解的金屬催化研究
2.2.2 生物質熱解的有機組分研究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預處理前后稻草的熱解特性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原料篩選與預處理
3.2.2 熱解裝置與流程
3.2.3 分析方法
3.3 結果分析與討論
3.3.1 礦物質含量的變化
3.3.2 熱解產(chǎn)物產(chǎn)率的變化
3.3.3 熱解氣體的變化
3.3.4 熱解液體產(chǎn)物的變化
3.3.5 熱解焦炭的變化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稻草熱解中纖維組分變化過程
4.1 引言
4.2 實驗部分
4.2.1 實驗原料
4.2.2 實驗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結果分析與討論
4.3.1 稻草有機組分含量的變化
4.3.2 熱解中稻草有機組分的變化
4.3.3 稻草中酸不溶木質素性質分析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白松熱解特性及纖維組分變化過程
5.1 引言
5.2 實驗部分
5.2.1 原料篩選與預處理
5.2.2 熱解流程與分析方法
5.3 結果分析與討論
5.3.1 白松有機組分含量的變化
5.3.2 熱解產(chǎn)物產(chǎn)率的變化
5.3.3 熱解氣體的變化
5.3.4 熱解焦炭的變化
5.3.5 白松與稻草纖維組分比較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參加的會議
本文編號:3837786
【文章頁數(shù)】: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生物質能源概述
2.1.1 生物質能源特征
2.1.2 生物質組成
2.2 生物質熱解
2.2.1 生物質熱解的金屬催化研究
2.2.2 生物質熱解的有機組分研究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預處理前后稻草的熱解特性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原料篩選與預處理
3.2.2 熱解裝置與流程
3.2.3 分析方法
3.3 結果分析與討論
3.3.1 礦物質含量的變化
3.3.2 熱解產(chǎn)物產(chǎn)率的變化
3.3.3 熱解氣體的變化
3.3.4 熱解液體產(chǎn)物的變化
3.3.5 熱解焦炭的變化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稻草熱解中纖維組分變化過程
4.1 引言
4.2 實驗部分
4.2.1 實驗原料
4.2.2 實驗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結果分析與討論
4.3.1 稻草有機組分含量的變化
4.3.2 熱解中稻草有機組分的變化
4.3.3 稻草中酸不溶木質素性質分析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白松熱解特性及纖維組分變化過程
5.1 引言
5.2 實驗部分
5.2.1 原料篩選與預處理
5.2.2 熱解流程與分析方法
5.3 結果分析與討論
5.3.1 白松有機組分含量的變化
5.3.2 熱解產(chǎn)物產(chǎn)率的變化
5.3.3 熱解氣體的變化
5.3.4 熱解焦炭的變化
5.3.5 白松與稻草纖維組分比較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參加的會議
本文編號:38377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xnylw/38377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