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利用BI/STIG系統性能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0 01:58
本文對生物質氣化技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介紹了生物質氣化注蒸汽燃氣輪機燃燒室燃料系數的確定方法,建立基于變比熱燃燒生物質燃料氣的濕燃氣燃氣輪機和余熱鍋爐BI/STIG循環(huán)系統的性能計算模型、蒸汽干燥器的性能計算模型以及回收水冷凝器性能模型,并用Visual Basic 6.0編制了循環(huán)系統性能計算模型的程序;介紹了適應于燃燒生物質燃料氣的燃氣輪機設備的改造方法,對燃燒低熱值的生物質燃料氣的燃氣輪機進行了特性分析,提出了容量為25MW典型BI/STIG系統的配置方案,且對系統性能進行計算和分析,為BI/STIG系統性能的優(yōu)化提供了技術依據,并和BIGCC循環(huán)系統進行經濟性比較分析。
【文章來源】: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背景及意義
1.2.1 國內外能源現狀
1.2.2 選題的意義
1.2.3 生物質利用轉化方式
1.3 生物質能利用狀況綜述
1.3.1 生物質氣化技術
1.3.2 生物質氣化發(fā)電系統
1.4 本論文的研究任務
第二章 生物質氣化技術
2.1 生物質氣化原理
2.2 生物質燃氣的凈化
2.2.1 顆粒的熱氣凈化
2.2.2 焦油裂解
2.2.3 堿金屬化合物
2.2.4 燃料中的氮
2.2.5 硫
2.2.6 氯
第三章 BI/STIG 系統的研究
3.1 STIG 循環(huán)的特點
3.2 生物質氣化閉式 STIG 循環(huán)中濕燃氣熱力學性質研究
3.2.1 注蒸氣燃燒室注汽量的計算
3.2.2 生物質氣閉式注蒸汽燃氣輪機燃燒室燃料系數的確定
3.2.3 濕燃氣熱力學性質計算方法和程序
3.3 STIG 循環(huán)的性能計算模型
3.3.1 余熱鍋爐的工作特性
3.3.2 BI/STIG 循環(huán)的性能計算模型
3.3.3 回收水性能計算模型
3.3.4 干燥器性能計算模型
第四章 燃生物質燃料氣的燃氣輪機
4.1 燃氣輪機對燃氣的要求
4.2 燃氣輪機設備的改造
第五章 生物質氣化閉式 BI/STIG 循環(huán)系統的熱力學分析
5.1 BI/STIG 循環(huán)系統選擇及系統方案
5.2 BI/STIG 循環(huán)系統計算
5.2.1 燃氣輪機的核算與計算
5.2.2 干燥器的計算
5.2.3 氣化器的計算
5.2.4 凈化系統的計算
5.2.5 余熱鍋爐和回收水冷凝器的計算
5.3 BI/STIG 系統性能計算結果
5.4 系統的分析比較
5.5 BI/STIG 循環(huán)系統和 BIGCC 循環(huán)系統經濟性分析比較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能源[J]. 潘克西,李政,倪維斗. 中國能源. 2005(02)
[2]我國能效問題分析[J]. 宣能嘯. 中國能源. 2004(09)
[3]生物質灰化學特性的研究[J]. 米鐵,陳漢平,吳正舜,劉德昌,張世紅,吳創(chuàng)之,常杰. 太陽能學報. 2004(02)
[4]燒低熱值煤氣時燃氣輪機工況點的調整與特性變化[J]. 王銘忠,白慧峰. 燃氣輪機技術. 2003(03)
[5]對我國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的思考[J]. 王璋保. 工業(yè)加熱. 2003(02)
[6]生物質氣化技術研究現狀及發(fā)展前景[J]. 邱鐘明,陳礪. 可再生能源. 2002(04)
[7]適用于燃氣STIG循環(huán)中濕燃氣的狀態(tài)方程[J]. 劉銘,陸鐘武,嚴家騄. 節(jié)能. 2001(11)
[8]堿金屬及相關無機元素在生物質熱解中的轉化析出[J]. 余春江,駱仲泱,張文楠,方夢祥,周勁松,岑可法. 燃料化學學報. 2000(05)
[9]生物質氣化對減少CO2排放的作用[J]. 陰秀麗,吳創(chuàng)之,徐冰嬿,陳勇. 太陽能學報. 2000(01)
[10]生物質氣化技術現狀及應用前景展望[J]. 劉圣勇,張杰. 資源節(jié)約和綜合利用. 1999(02)
碩士論文
[1]生物質氣化技術及BIGCC系統性能的研究[D]. 宋鴻偉.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2004
本文編號:3506333
【文章來源】: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背景及意義
1.2.1 國內外能源現狀
1.2.2 選題的意義
1.2.3 生物質利用轉化方式
1.3 生物質能利用狀況綜述
1.3.1 生物質氣化技術
1.3.2 生物質氣化發(fā)電系統
1.4 本論文的研究任務
第二章 生物質氣化技術
2.1 生物質氣化原理
2.2 生物質燃氣的凈化
2.2.1 顆粒的熱氣凈化
2.2.2 焦油裂解
2.2.3 堿金屬化合物
2.2.4 燃料中的氮
2.2.5 硫
2.2.6 氯
第三章 BI/STIG 系統的研究
3.1 STIG 循環(huán)的特點
3.2 生物質氣化閉式 STIG 循環(huán)中濕燃氣熱力學性質研究
3.2.1 注蒸氣燃燒室注汽量的計算
3.2.2 生物質氣閉式注蒸汽燃氣輪機燃燒室燃料系數的確定
3.2.3 濕燃氣熱力學性質計算方法和程序
3.3 STIG 循環(huán)的性能計算模型
3.3.1 余熱鍋爐的工作特性
3.3.2 BI/STIG 循環(huán)的性能計算模型
3.3.3 回收水性能計算模型
3.3.4 干燥器性能計算模型
第四章 燃生物質燃料氣的燃氣輪機
4.1 燃氣輪機對燃氣的要求
4.2 燃氣輪機設備的改造
第五章 生物質氣化閉式 BI/STIG 循環(huán)系統的熱力學分析
5.1 BI/STIG 循環(huán)系統選擇及系統方案
5.2 BI/STIG 循環(huán)系統計算
5.2.1 燃氣輪機的核算與計算
5.2.2 干燥器的計算
5.2.3 氣化器的計算
5.2.4 凈化系統的計算
5.2.5 余熱鍋爐和回收水冷凝器的計算
5.3 BI/STIG 系統性能計算結果
5.4 系統的分析比較
5.5 BI/STIG 循環(huán)系統和 BIGCC 循環(huán)系統經濟性分析比較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能源[J]. 潘克西,李政,倪維斗. 中國能源. 2005(02)
[2]我國能效問題分析[J]. 宣能嘯. 中國能源. 2004(09)
[3]生物質灰化學特性的研究[J]. 米鐵,陳漢平,吳正舜,劉德昌,張世紅,吳創(chuàng)之,常杰. 太陽能學報. 2004(02)
[4]燒低熱值煤氣時燃氣輪機工況點的調整與特性變化[J]. 王銘忠,白慧峰. 燃氣輪機技術. 2003(03)
[5]對我國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的思考[J]. 王璋保. 工業(yè)加熱. 2003(02)
[6]生物質氣化技術研究現狀及發(fā)展前景[J]. 邱鐘明,陳礪. 可再生能源. 2002(04)
[7]適用于燃氣STIG循環(huán)中濕燃氣的狀態(tài)方程[J]. 劉銘,陸鐘武,嚴家騄. 節(jié)能. 2001(11)
[8]堿金屬及相關無機元素在生物質熱解中的轉化析出[J]. 余春江,駱仲泱,張文楠,方夢祥,周勁松,岑可法. 燃料化學學報. 2000(05)
[9]生物質氣化對減少CO2排放的作用[J]. 陰秀麗,吳創(chuàng)之,徐冰嬿,陳勇. 太陽能學報. 2000(01)
[10]生物質氣化技術現狀及應用前景展望[J]. 劉圣勇,張杰. 資源節(jié)約和綜合利用. 1999(02)
碩士論文
[1]生物質氣化技術及BIGCC系統性能的研究[D]. 宋鴻偉.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2004
本文編號:35063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xnylw/350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