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地區(qū)XK-1井主要造礁生物特征及生物礁環(huán)境演化
發(fā)布時間:2021-06-23 15:16
生物礁為南海周邊區(qū)域重要的油氣儲層類型,本次基于XK-1井巖心及薄片中主要造礁生物種類、數(shù)量、分布規(guī)律與生態(tài)特征的分析,開展了西沙地區(qū)中新世以來碳酸鹽巖-生物礁演化過程的研究,并推測了盆地內生物礁的發(fā)育特征。研究認為西沙地區(qū)中新世以來主要發(fā)育珊瑚、鈣藻及苔蘚蟲三類造礁生物,同時,根據(jù)其分布特征,結合建立的礁、灘復合體沉積模式將XK-1井中新世以來的沉積環(huán)境劃分為13個演化階段。提出伴隨著海平面的上升,造礁生物有從珊瑚逐漸向鈣藻及苔蘚蟲演變的趨勢,而伴隨著海平面的下降,造礁生物又從鈣藻和苔蘚蟲逐漸向珊瑚演變。明確了該區(qū)中新世以來發(fā)育早中新世三亞組一段沉積時期、晚中新統(tǒng)黃流組沉積時期、上新統(tǒng)鶯歌海組沉積晚期至第四紀樂東組沉積時期3個主要造礁期和早中新世三亞組二段沉積早期、中中新世梅山組沉積中期2個次要造礁期。
【文章來源】: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18,3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3 頁
【部分圖文】:
圖1西沙地區(qū)主要鉆井地理位置圖Fig.1GeographicalmapandthelocationofthemainwellsinXishaarea
、礁頂、礁坪、礁后砂和潟湖等亞相。中國科學院南沙綜合科學考察隊根據(jù)我國南沙島礁特征提出了環(huán)礁相帶劃分模式[29]。該模式包括向海坡相、外礁坪相、礁坪凸起相、內礁坪相、潟湖坡相和潟湖盆相6個相帶。本次以礁復合體與環(huán)礁沉積模式為基礎,采用礁、灘復合體沉積模式對XK-1井的沉積環(huán)境演化進行了分析(圖6)。首先根據(jù)不同的水動力及其內部的生物特征,劃分出生物礁相、生屑灘相和潟湖相三種沉積環(huán)境。然后進一步將生物礁劃圖6XK-1井礁-灘復合體沉積模式圖Fig.6Thedepositionalmodelofareef-beachcomplexofWellXK-158
規(guī)律的研究,XK-1井采用了鄰近瓊東南盆地成熟的地層格架。其中,0~214.89m為第四系樂東組,主要為生物礁灰?guī)r夾少量生物碎屑砂;214.89~374.95m為第四系—上新統(tǒng)鶯歌海組,以288.43m為界分為兩段,其中一段主要為生物礁灰?guī)r與生物碎屑灰?guī)r不等厚互層,二段主要為生物碎屑灰?guī)r夾少量生物礁白云巖;374.95~576.5m為上中新統(tǒng)黃流組,以470.1m為界分為兩段,其中一段主要為生物礁白云巖夾少量生物碎屑圖1西沙地區(qū)主要鉆井地理位置圖Fig.1GeographicalmapandthelocationofthemainwellsinXishaarea9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古地磁與230Th定年的西沙西科1井樂東組生物礁沉積年代的初步研究[J]. 王振峰,張道軍,劉新宇,尤麗,羅威,易亮,譚亮成,祝幼華,秦華峰,程海,李忠權,謝強,車志偉,鄧成龍,朱日祥. 地球物理學報. 2017 (03)
[2]西沙群島西科1井晚中新世-上新世生物礁沉積的磁性地層學初步結果[J]. 王振峰,張道軍,劉新宇,尤麗,羅威,易亮,祝幼華,秦華峰,謝強,車志偉,李忠權,鄧成龍,朱日祥. 地球物理學報. 2016(11)
[3]南海西沙群島西科1井早中新世—第四紀生物礁地層中鈣質超微化石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J]. 祝幼華,劉新宇,馬瑞芳,羅威,王學恒,徐守立. 古生物學報. 2016(03)
[4]西沙地塊地殼結構及其構造屬性[J]. 郭曉然,趙明輝,黃海波,丘學林,王建,賀恩遠,張佳政. 地球物理學報. 2016(04)
[5]西沙地區(qū)碳酸鹽臺地發(fā)育過程與海平面變化:基于西科1井BIT指標分析數(shù)據(jù)[J]. 王振峰,崔宇馳,邵磊,張道軍,董茜茜,劉新宇,張傳倫,尤麗,肖安濤.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5)
[6]西沙石島西科1井生物礁碳酸鹽巖地球化學特征[J]. 修淳,羅威,楊紅君,翟世奎,劉新宇,曹佳琪,劉曉鋒,陳宏言,張愛濱.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4)
[7]西沙群島西科1井第四紀鈣藻及其生態(tài)功能[J]. 馬兆亮,祝幼華,劉新宇,羅威,馬瑞芳,徐守立.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4)
[8]南海西沙西科1井層序地層格架與礁生長單元特征[J]. 朱偉林,王振峰,米立軍,杜學斌,解習農,陸永潮,張道軍,孫志鵬,劉新宇,尤麗.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4)
[9]西沙群島西科1井珊瑚組合面貌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J]. 劉新宇,祝幼華,廖衛(wèi)華,羅威,馬兆亮,徐守立,馬瑞芳.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4)
[10]西沙海區(qū)晚新生代碳酸鹽臺地的發(fā)育模式及控制因素[J]. 楊振,吳時國,呂福亮,王大偉,王彬,魯銀濤.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14(05)
博士論文
[1]西沙海域晚新生代礁相碳酸鹽巖形成條件及油氣勘探前景[D]. 魏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6
本文編號:3245177
【文章來源】: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18,3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3 頁
【部分圖文】:
圖1西沙地區(qū)主要鉆井地理位置圖Fig.1GeographicalmapandthelocationofthemainwellsinXishaarea
、礁頂、礁坪、礁后砂和潟湖等亞相。中國科學院南沙綜合科學考察隊根據(jù)我國南沙島礁特征提出了環(huán)礁相帶劃分模式[29]。該模式包括向海坡相、外礁坪相、礁坪凸起相、內礁坪相、潟湖坡相和潟湖盆相6個相帶。本次以礁復合體與環(huán)礁沉積模式為基礎,采用礁、灘復合體沉積模式對XK-1井的沉積環(huán)境演化進行了分析(圖6)。首先根據(jù)不同的水動力及其內部的生物特征,劃分出生物礁相、生屑灘相和潟湖相三種沉積環(huán)境。然后進一步將生物礁劃圖6XK-1井礁-灘復合體沉積模式圖Fig.6Thedepositionalmodelofareef-beachcomplexofWellXK-158
規(guī)律的研究,XK-1井采用了鄰近瓊東南盆地成熟的地層格架。其中,0~214.89m為第四系樂東組,主要為生物礁灰?guī)r夾少量生物碎屑砂;214.89~374.95m為第四系—上新統(tǒng)鶯歌海組,以288.43m為界分為兩段,其中一段主要為生物礁灰?guī)r與生物碎屑灰?guī)r不等厚互層,二段主要為生物碎屑灰?guī)r夾少量生物礁白云巖;374.95~576.5m為上中新統(tǒng)黃流組,以470.1m為界分為兩段,其中一段主要為生物礁白云巖夾少量生物碎屑圖1西沙地區(qū)主要鉆井地理位置圖Fig.1GeographicalmapandthelocationofthemainwellsinXishaarea9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古地磁與230Th定年的西沙西科1井樂東組生物礁沉積年代的初步研究[J]. 王振峰,張道軍,劉新宇,尤麗,羅威,易亮,譚亮成,祝幼華,秦華峰,程海,李忠權,謝強,車志偉,鄧成龍,朱日祥. 地球物理學報. 2017 (03)
[2]西沙群島西科1井晚中新世-上新世生物礁沉積的磁性地層學初步結果[J]. 王振峰,張道軍,劉新宇,尤麗,羅威,易亮,祝幼華,秦華峰,謝強,車志偉,李忠權,鄧成龍,朱日祥. 地球物理學報. 2016(11)
[3]南海西沙群島西科1井早中新世—第四紀生物礁地層中鈣質超微化石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J]. 祝幼華,劉新宇,馬瑞芳,羅威,王學恒,徐守立. 古生物學報. 2016(03)
[4]西沙地塊地殼結構及其構造屬性[J]. 郭曉然,趙明輝,黃海波,丘學林,王建,賀恩遠,張佳政. 地球物理學報. 2016(04)
[5]西沙地區(qū)碳酸鹽臺地發(fā)育過程與海平面變化:基于西科1井BIT指標分析數(shù)據(jù)[J]. 王振峰,崔宇馳,邵磊,張道軍,董茜茜,劉新宇,張傳倫,尤麗,肖安濤.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5)
[6]西沙石島西科1井生物礁碳酸鹽巖地球化學特征[J]. 修淳,羅威,楊紅君,翟世奎,劉新宇,曹佳琪,劉曉鋒,陳宏言,張愛濱.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4)
[7]西沙群島西科1井第四紀鈣藻及其生態(tài)功能[J]. 馬兆亮,祝幼華,劉新宇,羅威,馬瑞芳,徐守立.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4)
[8]南海西沙西科1井層序地層格架與礁生長單元特征[J]. 朱偉林,王振峰,米立軍,杜學斌,解習農,陸永潮,張道軍,孫志鵬,劉新宇,尤麗.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4)
[9]西沙群島西科1井珊瑚組合面貌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J]. 劉新宇,祝幼華,廖衛(wèi)華,羅威,馬兆亮,徐守立,馬瑞芳.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5(04)
[10]西沙海區(qū)晚新生代碳酸鹽臺地的發(fā)育模式及控制因素[J]. 楊振,吳時國,呂福亮,王大偉,王彬,魯銀濤.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14(05)
博士論文
[1]西沙海域晚新生代礁相碳酸鹽巖形成條件及油氣勘探前景[D]. 魏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6
本文編號:32451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xnylw/32451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