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新能源論文 >

基于兩階段的生物質/褐煤共燃及其灰熔融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13 21:38
  本文應用熱分析技術對桉樹皮、玉米秸稈及其混煤樣品在空氣氣氛下的燃燒動力學特性進行實驗研究,得到了生物質種類、混合比例和升溫速率對燃燒特征、污染物排放和燃燒動力學特性的影響。揭示生物質種類、混合比例和升溫速率對灰熔融特性的影響,并確定灰熔融的動力學特性;谏镔|/褐煤燃燒的TG/DTG曲線并進行理論分析發(fā)現(xiàn):生物質燃燒性能強于褐煤。隨著生物質混合比例的增大,各樣品綜合燃燒特性指數(shù)逐漸增大。當桉樹皮混合比例超過20%時,混煤樣品的揮發(fā)分釋放性能、綜合燃燒性能得到顯著提升。隨著升溫速率的提高:混燒樣品的揮發(fā)分初析指數(shù)增大(60%桉樹皮/40%褐煤除外);各樣品的著火指數(shù)和綜合燃燒特性指數(shù)增大;旌媳壤蜕郎厮俾蕦﹁駱淦/褐煤的揮發(fā)分初析指數(shù)和綜合燃燒特性指數(shù)有顯著性影響,且揮發(fā)分初析指數(shù)主要受混合比例的影響,而綜合燃燒特性指數(shù)主要受升溫速率的影響。通過分析質譜曲線,隨著混合比例的增加,桉樹皮混煤樣品的CO2和NO2排放強度先減小后增大,40%桉樹皮/60%褐煤排放效果最佳。H20的排放強度遠超過其他氣體,SO2排放強度與樣品含硫量有關。隨著升溫速率的提高,H20和S02排放強度明顯增大;桉... 

【文章來源】: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基于兩階段的生物質/褐煤共燃及其灰熔融特性研究


1工業(yè)分析確定示意圖

熱重,質譜儀,熱分析儀


試驗利用加熱的石英毛細管使同步熱分析儀與質譜儀相連,在保護儀器的基礎上盡可能有效的防止氣體冷凝,試驗裝置如圖2.2所示。熱分析系統(tǒng)(大氣壓)和質譜(p<10-6mbar)之間的壓力差使得分解產(chǎn)物從同步熱分析儀進入質譜儀,約占總產(chǎn)物量的1-5%。經(jīng)過質譜儀的電子碰撞離子源,其中分子被高能電子束轟擊形成正電荷分子離子,部分引起分子分裂,最后形成不同正電荷例子。質譜儀根據(jù)質荷比m/e將碎片進行分離后傳送至SEM檢測器中記錄。-tin圖2.2熱重-質譜聯(lián)用裝置Fig.2.2 Thermogravimetric- Mass spectrometry.2.2.3灰樣差熱分析利用2.2.2小節(jié)中同步熱分析儀將灰樣從室溫加熱到145(rC,研究整個溶融過程灰樣的質量變化及吸放熱情況。通過灰溶融過程DSC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灰溶融過程的動力學參數(shù)。11

CCD圖像,測定儀,微機


灰溶點測定爐釆用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的博天牌微機灰培融性測定儀,儀器型號為BYTHR-9F,如圖2.3所示。該測定爐自帶CCD攝像功能,可以每秒拍攝一張爐內(nèi)灰錐形態(tài)變化的圖像,最高加熱溫度可達1600 °C。本試驗CCD圖像從75(rC開始儲存,因為在此溫度之前灰樣不發(fā)生溶融反應,存儲大量圖像沒有意義! ::i、、 ,餅 ■""■'■'""""J集缺‘1?,歌孰二….\\ 、、今、、,n I.? ?' ; M圖2.3微機灰溶融性測定儀Fig.2.3 ash melting property.1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草本類生物質與煙煤混燒特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劉翔,陳梅倩,余冬,盧太金.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12(21)
[2]氧和水蒸氣濃度及升溫速率對生物質燃燒的影響[J]. 方向,賈力,譚澤濤,王忠民.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 2012(01)
[3]生物質混煤再燃脫硝特性實驗研究[J]. 甄天雷,高攀,路春美.  鍋爐技術. 2011(04)
[4]褐煤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流程的探討[J]. 侯英,張文軍,呂政超,孔令濤,賈玉國.  神華科技. 2011(01)
[5]煤與生物質混燃過程中SO2釋放規(guī)律研究[J]. 徐金苗,呂子安,李定凱.  熱力發(fā)電. 2010(10)
[6]生物質與煤混燃的燃燒特性實驗研究[J]. 王玉召,李江鵬.  鍋爐技術. 2010(05)
[7]基于礦物質定量熱分析的灰熔融反應動力學[J]. 趙永椿,張軍營,田沖,鄭楚光.  工程熱物理學報. 2010(03)
[8]Emissions of SO2, NO and N2O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bustor during co-firing coal and biomass[J]. XIE Jian-jun, YANG Xue-min, ZHANG Lei, DING Tong-li, SONG Wen-li, LIN Wei-gang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01)
[9]國外生物質能開發(fā)利用政策[J]. 張希良,岳立,柴麒敏,張成龍.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06(S1)
[10]中國生物質能源與生物質利用現(xiàn)狀與展望[J]. 孫永明,袁振宏,孫振鈞.  可再生能源. 2006(02)

博士論文
[1]城市垃圾焚燒飛灰熔融過程的機理研究[D]. 李潤東.浙江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生物質與煤混合燃燒特性的研究[D]. 馬愛玲.河南理工大學 2010
[2]生物組分對生物質與煤混燃特性及污染排放特性的影響[D]. 黃瑩.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 2010
[3]生物質混煤燃燒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 張海清.山東大學 2007
[4]煤熱解動力學及其揮發(fā)分析出規(guī)律的研究[D]. 降文萍.太原理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03260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xnylw/303260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df7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