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速加熱條件下低灰分生物質熱解揮發(fā)特性的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TK6
【圖文】:
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第三章 層流爐反應管內流場的速度為負值表示運動方向與 Y 軸的正方向相反,不表示速度的大小圖 3-2 至 3-5 分別為主氣流流量 Q =1.0m3/h,抽真空的流量為 0.2/h,0.4m3/h,0.5m3/h,測試段在 Y 軸上的坐標為 0-46mm 時,反度向量分布。圖中箭頭的方向代表合速度的方向,箭頭的長短代表小。圖中下面白色的區(qū)域為收集管口,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表頭/h 的情況下,靠近收集管口氣流速度變化比較明顯,越靠近收集越。划敵檎婵盏牧髁繛 0.3m3/h,0.4m3/h,0.5m3/h 時,靠近收集度的變化相對較小。為了更加清楚地看出這種速度變化,用 Excel 空泵的流量為 0.2m3/h,0.3m3/h,0.4m3/h,0.5m3/h 時,拍攝 50 幅對應的數(shù)據文件,見圖 3-6。從圖 3-2 至 3-5 還可以看出,收集管口附近總有些示蹤粒子的速度口,這是由于收集管對氣流的阻礙作用造成的。
空泵的流量為 0.2m3/h,0.3m3/h,0.4m3/h,0.5m3/h 時,拍攝 50 幅對應的數(shù)據文件,見圖 3-6。從圖 3-2 至 3-5 還可以看出,收集管口附近總有些示蹤粒子的速度口,這是由于收集管對氣流的阻礙作用造成的。圖 3-2 反應管內氣流的速度向量分布( Q =1.0m3/h, Q '=0.2m3/h)
圖 3-4 反應管內氣流的速度向量分布(Q =1.0m3/h , Q '=0.4m3/h)圖 3-5 反應管內氣流的速度向量分布( Q =1.0m3/h, Q '=0.5m3/h)00 10 20 30 40 5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工信部發(fā)布《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指導意見》公告[J];廣西節(jié)能;2011年02期
2 郝桂珍;馬立山;代學民;;論城市污泥特征及其處理處置狀況[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鄧松圣;雷飛東;李趙杰;沈銀華;;空化水射流物理化學效應分析[J];天然氣與石油;2011年04期
4 單建明;王利宏;宋彥君;林正春;;SCR法煙氣脫硝裝置在聯(lián)合循環(huán)余熱鍋爐中的應用[J];發(fā)電設備;2011年05期
5 趙希強;王敏;張建;李龍之;馬春元;宋占龍;;秸稈料包微波加熱過程的溫度分布的數(shù)值模擬[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1年08期
6 趙宇峰;趙博;禚玉群;陳昌和;徐旭常;;SO_2對于鐵基硫酸鹽的NH_3選擇性還原NO催化活性的影響[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1年2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增立;李海濱;吳創(chuàng)之;陳勇;;蔗渣的熱解與燃燒動力學特性研究[A];2004年中國生物質能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龍世剛;郭艷玲;孟慶民;曹楓;楊應東;楊紅來;;廢棄PVC熱解脫氯的實驗室研究[A];2001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在峰;雷廷宙;丁鳴;崔峻貞;胡建軍;;生物質熱解制炭制氣系統(tǒng)研究[A];2004年中國生物質能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張曉東;許敏;孫榮峰;孫立;;生物質熱解動力學研究[A];2004年中國生物質能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劉漢橋;蔡九菊;包向軍;王連勇;田紅;雷勇;;預干燥與摻煤對垃圾熱解的改善[A];2004全國能源與熱工學術年會論文集(2)[C];2004年
6 董紹明;丁玉生;香山晃;;浸漬—熱解預處理與熱壓燒結復合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研究[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材料專業(yè)委員會’2004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7 王磊;吳創(chuàng)之;趙增立;;熱解焦對生物質焦油催化裂解的影響[A];2004年中國生物質能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馬保國;楊雷;;危險廢棄物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中的熱解處理技術[A];中國硅酸鹽學會混凝土水泥制品分會第七屆理事會議暨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5年
9 姚立;葛茂發(fā);;RSSR熱解的紫外光電子能譜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分子光譜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王明峰;蔣恩臣;;板栗殼熱解動力學研究[A];2007年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勇;新型熱解爐研制成功[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5年
2 韓ng;北京機電院研制成功新型熱解爐[N];中國工業(yè)報;2005年
3 唐瑩;兩屆采購大會:中間商境遇忽冷忽熱解讀[N];中國經營報;2003年
4 本報記者 吳志紅;“熱解”助推垃圾焚燒技術換代[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3年
5 馬淑文;秸稈熱解生物質油建設項目在宜君縣開工[N];銅川日報;2007年
6 阜城縣建橋鄉(xiāng)西多急慢性門診部 多運貴;介紹六種防暑茶[N];河北科技報;2007年
7 趙晴;我國城市垃圾回收治理技術獲重大突破[N];中國建材報;2011年
8 記者 李陳續(xù);首臺等離子體無氧熱解高危垃圾爐問世[N];光明日報;2004年
9 修增;食物巧治腮腺炎[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10 ;支氣管哮喘茶療方[N];保健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卿;麥草及其三種主要組分的熱解規(guī)律[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宗華;熱解、氣化過程中燃料-N的形態(tài)轉化及遷移規(guī)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付鵬;生物質熱解氣化氣相產物釋放特性和焦結構演化行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費華;煤顆粒熱反應過程中宏觀動力學模型的構建[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宋春財;農作物秸稈的熱解及在水中的液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6 韓文佳;高密度植物纖維功能材料制備、性能和機理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7 王述洋;生物質熱解動力學建模及錐式閃速熱解裝置設計理論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2年
8 李鑫;廢輪胎流化床熱解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9 李水清;固體廢物熱解制取潔凈燃料和化學原料的基礎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10 常麗萍;煤熱解、氣化過程中含氮化合物的生成與釋放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娜娜;閃速加熱條件下低灰分生物質熱解揮發(fā)特性的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06年
2 萬云;固體廢棄物的熱解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3 秦麗娜;低變質煤熱解—氣化耦合工藝模擬優(yōu)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4 黃蘋;滇池沉積物及熱解沉積物顆粒對磺胺甲惡唑的吸附、解吸[D];昆明理工大學;2012年
5 陳燕;東烏旗煤及不同化學組分熱解動力學及其揮發(fā)分析出規(guī)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6 宋紹勇;煤熱解動學及其機理的實驗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2年
7 尤先鋒;煤熱解產物的關聯(lián)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2年
8 馬林轉;褐煤與生物質兩步法熱解探索性試驗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4年
9 石玉良;玉米秸稈熱解及在甲醇中的熱化學轉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10 張宇宏;煤中硫、氟、氯、汞、砷常壓熱解遷移特征的研究[D];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4年
本文編號:27944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xnylw/279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