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新能源論文 >

分級冷凝低溫段生物油的微乳化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19:32
【摘要】:生物質熱解液化技術能夠利用熱化學轉化的方法,將生物質原料熱解轉化為液體、氣體和固體三種產(chǎn)物,其中作為主要目標產(chǎn)物的液體產(chǎn)物被稱為生物油。生物油作為一種可再生的液體燃料,是理想的化石液體燃料替代品,因此,熱解液化技術是最具應用潛力的生物質能利用技術之一。該項技術自上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快速發(fā)展,實驗室規(guī)模的生物質熱解液化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基本達到生物油規(guī)模化生產(chǎn)的技術要求。但該項技術迄今并未真正實現(xiàn)商業(yè)化應用的主要原因是,生物油存在含氧量高、點火特性差、酸度大、穩(wěn)定性差和化學組成過于復雜等缺陷,作為燃料直接應用不僅在技術上存在較大的困難,而且在經(jīng)濟性方面也缺乏市場競爭力,故在應用前需要對之進行提質、精煉或分離提純等處理。微乳化是一種操作簡單且直接有效的提質方法,它能夠將生物油摻混到化石液體燃料或其它已經(jīng)商業(yè)化應用的液體燃料如生物柴油之中,從而能有效提升生物油的燃料品位,而且若作為熱力設備燃油使用時,還可降低燃燒器的改造成本;谶@些背景,本文擬對生物油/柴油微乳化燃料的制備,進行較為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1、首先對原始生物油的基本物化性質和化學組成進行研究,嘗試構建一種新的生物油模型化合物,以便更好地模擬生物油的性質。對生物油的含水量、熱值、元素、黏度、表面張力和化學組成等進行測量與分析;詳細考察生物油的存儲特性,并對生物油儲存前后的理化特性進行對比;根據(jù)GC/MS的分析結果篩選出最能反映生物油特征的若干種組分,并利用GC/FID進行定量分析,構建一種新的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生物油的含水量為23.9%,高位熱值為18.39MJ/kg,與柴油等化石燃料相比,熱值較低,含水量及含氧量高,燃料品質較差;生物油在存儲過程中容易發(fā)生酯化、氧化、縮聚等老化反應,酸、醛、酮、呋喃等小分子有機物隨儲存時間加長而減少,大分子縮聚物卻隨儲存時間加長而增加,進而導致生物油含水量上升、黏度加大、黏溫特性變差、酸度減少,以及熱值下降;選擇乙酸、愈創(chuàng)木酚等12種物質作為生物油的特征組分,并進行了定量分析。在構建的生物油模型化合物中,乙酸含量最高為4.126 wt.%,酚類物質的總含量較高,苯、2,5-二甲氧基四氫呋喃、甲基環(huán)戊烯醇酮的含量較低,無法加以精確定量;考慮到第一級冷凝中加入了甲醇作為噴淋介質,因此在生物油特征模化物中增加了小分子醇的比重。本文最終選擇水、乙醇、乙酸、間甲酚和愈創(chuàng)木酚作為生物油模型化合物的特征組分,它們的質量含量分別為28.8%、23.2%、9.8%、26.1%及12.1%。2、采用生物油模型化合物開展乳化試驗,以乳化劑含量和模型化合物與柴油的體積比(B/D比值)作為變量,進行兩因素、五水平的全因子實驗分析。實驗結果表明,采用復配的Span80和Tween80作為乳化劑,在親水親油平衡(HLB)值為5的條件下可以成功制備穩(wěn)定的生物油模型化合物/柴油微乳液;對;锔鹘M分的增溶特性進行擬合,可以得到準確性較高的擬合方程,其預測結果與實際測量值非常接近,因而可有效預測不同條件下生物油模型化合物的增溶結果。由實驗結果和擬合方程可知,增加乳化劑的含量,有利于提升生物油模型化合物的增溶能力以及增溶百分比,但不利于提升乳化劑的增溶效率;B/D比值的增加可以提高;锏脑鋈苣芰,但不利于提升模化物增溶的百分比。綜合考慮增溶量和增溶效率,乳化劑含量為0.3-0.45 mol/L、B/D比值為4:12,是性價比較高的配制方法。在本文中,生物油模型化合物/柴油微乳液為油包水(W/O)型,反膠束的柵欄區(qū)容積大于親水核,溶于柵欄區(qū)的愈創(chuàng)木酚在增溶量與增溶效率上明顯高于溶于親水核的水及乙酸。微乳液的燃料特性與柴油更為接近,但由于受到乳化劑與模型化合物的影響,這種微乳液在熱值與黏度上略遜色于柴油。3、為了強化乳化效果,研究在微乳化過程中嘗試加入正辛醇作為助乳化劑,以改善乳化效果。利用中心組合設計的方法,以乳化劑HLB值、乳化劑和助乳化劑含量為主要因素進行實驗設計和分析。對分層后的水相進行定量分析,在水相中檢測到了正辛醇的存在,表明在微乳液制備過程中有部分助乳化劑進入了水相,分層后的水相不僅僅是未被增溶的生物油,故此時以分層體積對增溶進行表征存在一定的誤差;根據(jù)GC/FID定量結果對各特征組分的增溶進行擬合,同樣可以得到準確性較高的擬合方程,其預測結果與實際測量值非常接近,可以對生物油模型化合物的增溶進行有效的預測;助乳化劑的加入能夠顯著提升模型化合物在微乳液中的增溶和乳化劑的增溶效率;根據(jù)擬合公式,乳化劑HLB值、乳化劑含量和助乳化劑含量三者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尤其是乳化劑HLB值、乳化劑含量,以及乳化劑含量與助乳化劑含量的交互作用,對模型化合物增溶的影響非常顯著。4、在上述研究基礎上,以核桃殼熱解油和市售0#柴油為原料,利用中心組合設計的方法,以乳化劑HLB值、乳化劑含量和助乳化劑含量為影響因素進行實驗設計。對微乳液中生物油的增溶、微乳液的燃料特性以及微乳液的熱失重特性進行分析。實驗結果表明,通過添加乳化劑和助乳化劑可以制得穩(wěn)定的生物油/柴油微乳液;微乳液的燃料品質略遜色于柴油,但遠優(yōu)于生物油,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微乳化燃料在N2和O2氛圍下的蒸發(fā)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均為從室溫至280℃,為輕質組分蒸發(fā)階段。N2氛圍下的第二階段為280-500℃,質量損失主要來自乳化劑和生物油組分中大分子物質的裂解。第三階段為500-650℃,是熱解焦產(chǎn)生階段。02氛圍下第二階段為280-450℃,熱失重來自大分子物質的裂解及氧化。第三階段為450-650℃,熱失重主要來自熱解焦的燃燒。通過KAS法和FWO法分別計算了微乳化燃料在氮氣和氧氣氣氛下的活化能,結果表明:N2氛圍下為乳化燃料的活化能在30.899-40.167 kJ/mol區(qū)間內(nèi),O2氛圍下微乳化燃料的活化能在53.849-61.621 kJ/mol區(qū)間內(nèi)。采用KAS法和FWO法對微乳液N2氛圍下的熱失重進行擬合時相關系數(shù)較高,更適用于微乳化燃料在N2氛圍下熱失重的動力學分析。
【圖文】:

結構圖,分級冷凝,熱解,流化床


2.2生物油的理化性質和組成成分逡逑本章研宄所用的生物油由實驗室自制的生物質快速熱解液化耦合分級冷凝逡逑中試裝置所制備[17],熱解裝置及流程如圖2.1所示,熱解原料為從安徽寧國購買逡逑的山核桃殼。熱解裝置的原料處理量為30邋kg/h,每次熱解實驗的進料量為80?100逡逑kg,,進料方式為連續(xù)進料。熱解溫度為500?550°C。采用分級冷凝的方法對生物逡逑質熱解氣進行冷凝收集,冷凝系統(tǒng)分為四級,出口溫度分別為120、80、40、25°C。逡逑其中第一級冷凝采用噴霧冷凝,噴淋介質為甲醇;第二、三級冷凝采用列管式換逡逑熱器、四級冷凝采用填料式換熱器,冷卻介質為水[18]。本章的研宄對象為第三、逡逑第四級冷凝器收集到的低溫段生物油。逡逑H邋II邋III邋IV逡逑f^fMfifS邋Pyrolysis邋gas逡逑—T邋r邋V邋v邋^邐i逡逑it邋I邋V邋m邋13逡逑X邋M邋^邋L邋J邋Q邋Q逡逑TbH^12邋T邋I邋1逡逑III11逡逑漏邋1邋-邐-邋—逡逑圖2.1流化床式熱解耦合分級冷凝試驗裝置結構圖逡逑

譜圖,生物油,分級冷凝,譜圖


圖2.3生物油中各類物質相對峰面積之和逡逑Fig.邋2.3邋Total邋peak邋area邋of邋the邋components邋in邋bio-oil逡逑24逡逑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K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恩臣;賈月雯;秦麗元;羅麗娜;;N_2加壓下Ni-Co/HZSM-5改性生物油模擬物[J];農(nóng)機化研究;2018年03期

2 王俊淇;魯周民;尉芹;鄭冀魯;李宏偉;王志文;;生物油中內(nèi)醚糖提取工藝優(yōu)化及分析方法[J];高校化學工程學報;2017年06期

3 韓平;蔣恩臣;李世博;王明峰;孫焱;吳宇健;;熱解揮發(fā)物分級冷凝初分生物油研究[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16年11期

4 孫培勤;王高恩;孫紹暉;陳俊武;;生物油精煉提質工藝研究[J];中外能源;2017年02期

5 丁徐紅;常勝;趙增立;鄭安慶;李海濱;;富氮生物油理化性質表征及其熱解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4年05期

6 ;過程工程所在利用生物油發(fā)酵生產(chǎn)丁二酸方面取得進展[J];生物工程學報;2013年10期

7 顧帥;楊洪雪;苗瑋;許慶利;顏涌捷;;生物油精制技術研究進展[J];林產(chǎn)化學與工業(yè);2012年02期

8 許守強;常建民;夏碧華;張繼宗;韓彥雪;任學勇;;四種原料生物油-酚醛樹脂膠粘劑特性研究[J];中國膠粘劑;2010年07期

9 ;生物油制備技術與應用[J];生物技術通訊;2013年06期

10 李曉婷;;玉米秸稈制取生物油的工藝條件優(yōu)化[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1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世坤;段培高;;超聲波對微藻生物油性質的影響[A];2015年中國化工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5年

2 田啟魁;呂兆林;張行;李瑞;;快速熱解生物油萃取分離工藝基礎研究[A];第九屆中國林業(yè)青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楊司軍;劉燕;楊運泉;;層化法制備MoS_2催化劑及其加氫脫氧性能研究[A];第九屆全國環(huán)境催化與環(huán)境材料學術會議——助力兩型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催化與環(huán)境材料會議論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4 馮剛;樓輝;;超臨界流體中生物油的催化提質[A];第十四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趙靈潔;羅嘉;許勇;童冬梅;何玲;胡常偉;;毛竹催化水熱液化制備生物油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1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6 王兵;段培高;;不同方法制生物油燃料的研究[A];河南省化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4年

7 劉純建;付嚴;常杰;;生物油模型化合物酯化反應動力學的研究[A];第二屆能源轉化化學與技術研討會會議指南2015[C];2015年

8 彭纏曹;井強山;于永生;;載體對鉑鈷催化劑上醛酸一步氣相加氫酯化研究[A];河南省化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9 常杰;張琦;付嚴;王鐵軍;;固體酸上生物油催化酯化改質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6年

10 叢興順;李敏;李鳳剛;賈喻;王芳;季念存;;色譜-質譜法鑒定煤和生物油中的未知化合物[A];第21屆全國色譜學術報告會及儀器展覽會會議論文集[C];201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趙鳳華 通訊員 信永華;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可制取生物油[N];科技日報;2009年

2 劉純友 通訊員  汪明星;生物油在肥試產(chǎn)成功[N];安徽日報;2007年

3 記者 劉純友;兩噸秸稈可產(chǎn)生物油一噸[N];安徽日報;2006年

4 記者  陳敬農(nóng);兩噸秸稈可產(chǎn)一噸生物油[N];科技日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趙亞平;樹木里“榨出”生物油[N];科技日報;2007年

6 記者 夏樹 汪洋;秸稈“煉成”生物油[N];農(nóng)民日報;2006年

7 記者 吳長鋒;木屑轉化生物油產(chǎn)率達65%[N];科技日報;2005年

8 通訊員 謝秀瓊 記者 蔣勇;寧波營建“生物油林”[N];浙江日報;2010年

9 特約記者 楊保國;中科大熱解液化秸稈制生物油[N];大眾科技報;2006年

10 趙佳怡;從生活垃圾和工業(yè)廢棄物中獲取新能源[N];中國建材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一鳴;分級冷凝低溫段生物油的微乳化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9年

2 李攀;生物質催化熱解制備高選擇性芳香烴生物油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3 黃華軍;典型生物質在亞/超臨界有機溶劑中的液化行為[D];湖南大學;2013年

4 陳旭;生物質富鈣熱解過程中生物油脫氧機理及調控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8年

5 王志強;青霉素菌渣水熱液化制備生物油及機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9年

6 江勝娟;小桉樹木質材料熱解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7 劉曉龍;生物油氧化過程的ReaxFF MD模擬研究—動力學性質、反應機理及替代燃料構建[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8 姚金剛;生物油炭漿蒸汽催化氣化制氫研究[D];天津大學;2017年

9 張波;基于補氫/脫氧的玉米秸稈催化熱解制油和油品提質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10 張明建;生物油溫和精制關鍵技術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欣;生物油水相與甲醇加氫共裂化制備芳香烴的催化劑優(yōu)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9年

2 馬嘯越川;生物油加氫脫氧積炭動力學研究及工藝仿真[D];鄭州大學;2019年

3 洪機劍;銅藻厭氧發(fā)酵及沼渣熱解制備高酚含量液體生物油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8年

4 李丹萍;Ni/Ce_xZr_(1-x)O_2-CaO催化劑吸收增強的生物油水蒸氣重整制氫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年

5 謝登印;生物油催化重整制氫催化劑的改性研究及過程模型的建立[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6 張開銀;生物油分子的動力學尺寸與催化劑孔徑的擇形選擇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8年

7 馮占元;生物油共煉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fā)[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8 丁小偉;微乳體系的構建及其對污泥液化生物油的增溶和提質[D];湖南大學;2018年

9 朱亮;基于生物質預處理與復配溶劑改善生物油品質[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10 黃照單;預處理對低脂藻水熱催化液化制備生物油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69528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xnylw/269528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f60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