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空資料的三次大霧天氣過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4-03-08 18:27
文章利用氣象站觀測資料,從環(huán)流背景、探空資料、V-3θ圖等方面對巴彥淖爾地區(qū)冬季三次大霧天氣過程成因進行分析。分析表明,(1)降雪過后,低層濕度大,夜間天空放晴,配合弱的高低空系統(tǒng),易形成輻射霧;(2)逆溫層高度在830~860 hpa之間及逆溫層溫差的大小演變對于霧的預(yù)報有一定的參考意義;(3)風(fēng)速較小的層次延伸至較高的高空時,易出現(xiàn)濃度強的大霧天氣;(4)θ、θse與θ*三條曲線均隨高度向右傾斜,θse與θ*在近地層接近重合時,可以作為霧的預(yù)報指標(biāo);(5)山前地形輻合易于低層水汽聚集形成霧。
【文章頁數(shù)】:2 頁
【部分圖文】:
本文編號:3922208
【文章頁數(shù)】:2 頁
【部分圖文】:
圖12020年1月6日08時臨河單站V-3θ圖
分析霧形成時臨河站三次過程的V-3θ圖(如圖1所示),θ、θse與θ*三條曲線均隨高度升高向右傾斜,說明大氣層結(jié)穩(wěn)定。三次過程中均具有θse與θ*在近地層接近重合的特征,說明近地層濕度很高,利于霧的形成。實際探測記錄中,三次大霧天氣過程中有10d近地層相對濕度均在83%~92%....
本文編號:39222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9222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