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生成時與周圍環(huán)境場相互作用關(guān)系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4-30 06:43
本文利用NCEP/NCAR水平分辨率為1°×1°、逐6小時的分析資料,以及JTWC最佳TC路徑資料,對2004~2010年5-9月北半球100°~180°E范圍內(nèi),118例TC生成時刻周圍系統(tǒng)輻散風的大小以及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作用系統(tǒng)的不同將TC分為7種類型,其中1)越赤道氣流型;2)越赤道氣流和副高相當型;3)越赤道氣流強,副高弱型;4)副高型;這4種型最多,占總數(shù)的91.5%以上。其中越赤道氣流強副高弱型TC位置偏南偏東,而越赤道氣流和副高相當型與副高型TC位置偏北偏東。 950hPa上以TC為中心,在新生TC閉合環(huán)流外500公里范圍內(nèi),第1象限為副高的影響,在第1Ⅱ象限多為副高與陸地高壓影響,第Ⅲ象限為越赤道氣流影響,而在第1V象限多為越赤道氣流影響,少數(shù)為副高影響。輻散風的區(qū)域平均在第1象限范圍在0.6-1.6m·s-1,在第Ⅱ象限范圍在0.6~0.9m·s-1,在第Ⅲ象限范圍在0.4-4.1m·s-1,第Ⅳ象限為0.9-3.0m-s-1;區(qū)域平均越赤道氣流輻散風的影響強度在1.8~4.3m·s-1,副高輻散風的影響強度在1.2-1.8m·s-1。200hP...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1.1 季風槽與熱帶氣旋
1.1.2 越赤道氣流與熱帶氣旋
1.1.3 東風波與熱帶氣旋
1.1.4 副熱帶高壓與熱帶氣旋
1.2 本文研究目的意義、主要內(nèi)容及資料、方法
1.2.1 研究目的和意義及主要內(nèi)容
1.2.2 資料和方法
第二章 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在950hPa上的統(tǒng)計分析
2.1 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的計算方法
2.2 950hPa上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的統(tǒng)計分析
2.2.1 TC的分類
2.2.2 各類型分析
2.2.3 各類型TC周圍輻散風強度分析
2.3 小結(jié)
第三章 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在200hPa上的統(tǒng)計分析
3.1 200hPa上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的統(tǒng)計分析
3.1.1 各類型分析
3.1.2 各類型TC輻散風的強度分析
3.2 小結(jié)
第四章 中尺度模式WRF簡介
4.1 模式發(fā)展及其框架流程
4.2 TC BOGUS方案
4.3 WRF常用參數(shù)化方案介紹
第五章 TC個例的數(shù)值試驗設計及結(jié)果檢驗
5.1 資料方法
5.2 試驗方案設計
5.3 控制試驗結(jié)果檢驗
5.4 去TC敏感性試驗結(jié)果分析
5.5 小結(jié)
第六章 主要結(jié)論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結(jié)論
6.2 研究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3806641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1.1 季風槽與熱帶氣旋
1.1.2 越赤道氣流與熱帶氣旋
1.1.3 東風波與熱帶氣旋
1.1.4 副熱帶高壓與熱帶氣旋
1.2 本文研究目的意義、主要內(nèi)容及資料、方法
1.2.1 研究目的和意義及主要內(nèi)容
1.2.2 資料和方法
第二章 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在950hPa上的統(tǒng)計分析
2.1 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的計算方法
2.2 950hPa上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的統(tǒng)計分析
2.2.1 TC的分類
2.2.2 各類型分析
2.2.3 各類型TC周圍輻散風強度分析
2.3 小結(jié)
第三章 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在200hPa上的統(tǒng)計分析
3.1 200hPa上TC生成時周圍輻散風的統(tǒng)計分析
3.1.1 各類型分析
3.1.2 各類型TC輻散風的強度分析
3.2 小結(jié)
第四章 中尺度模式WRF簡介
4.1 模式發(fā)展及其框架流程
4.2 TC BOGUS方案
4.3 WRF常用參數(shù)化方案介紹
第五章 TC個例的數(shù)值試驗設計及結(jié)果檢驗
5.1 資料方法
5.2 試驗方案設計
5.3 控制試驗結(jié)果檢驗
5.4 去TC敏感性試驗結(jié)果分析
5.5 小結(jié)
第六章 主要結(jié)論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結(jié)論
6.2 研究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38066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80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