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次颮線過程中一個雷暴單體成熟階段的電荷結構演變特征的數(shù)值模擬
發(fā)布時間:2023-04-21 21:05
為了進一步印證以往觀測反推得到的廣東地區(qū)雷暴云多偶極性電荷結構的結論,利用加入了起放電參數(shù)化方案的WRF模式,模擬了廣東在2017年5月8日發(fā)生的一次颮線過程,并對這次颮線過程中一個雷暴單體成熟期的電荷結構演變特征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動力、云水含量、各水成物粒子混合比及攜帶電荷情況,討論了電荷結構的形成及演變機制。結果表明,成熟階段的單體,電荷結構從三極性逐漸演變?yōu)榕紭O性。這是因為在成熟初期,霰粒子在有效液態(tài)水含量適中且溫度較高的地方與冰晶/雪花粒子發(fā)生了非感應碰撞,因此底部霰粒子攜帶正電,雷暴云底部形成次正電荷區(qū),電荷結構為三極性。而在成熟后期,由于豐富的云水含量,使冰粒子的凇附過程增強,霰不斷增加,冰晶和雪花不斷被消耗,溫度較暖區(qū)域與霰共存的冰晶和雪花急劇減少,使得該區(qū)域大小冰粒子的非感應碰撞起電急劇減少,此處霰粒子不能再通過非感應碰撞獲得正電荷,底部次正電荷區(qū)隨之消失,雷暴云的電荷結構轉變?yōu)榕紭O性。此結果和以往觀測反推得到的結論不同,這表明,對南方雷暴電荷結構還需繼續(xù)深入認識。
【文章頁數(shù)】:15 頁
【文章目錄】:
1 引言
2 天氣背景及模式介紹
2.1 天氣背景
2.2 模式介紹
3 模擬結果分析
3.1 結果驗證
3.2 空間電荷結構演變特征
3.3 云水混合比及垂直風速的分布
3.4 各水成物粒子的混合比分布
3.5 水成物粒子的電荷混合比分布
4 結論和討論
本文編號:3796247
【文章頁數(shù)】:15 頁
【文章目錄】:
1 引言
2 天氣背景及模式介紹
2.1 天氣背景
2.2 模式介紹
3 模擬結果分析
3.1 結果驗證
3.2 空間電荷結構演變特征
3.3 云水混合比及垂直風速的分布
3.4 各水成物粒子的混合比分布
3.5 水成物粒子的電荷混合比分布
4 結論和討論
本文編號:3796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7962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