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云—輻射—東亞夏季風相互影響的資料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10-05 16:43
東亞季風氣候受到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而人類活動因子中氣溶膠的作用尤為關鍵,不確定性較大,是近年來大氣科學的熱點問題,因而采用診斷分析的手段研究東亞地區(qū)氣溶膠的特征及其與云-降水和輻射-溫度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本文利用MODIS氣溶膠和云數(shù)據(jù)、NCEP/NCAR再分析格點數(shù)據(jù)、TRMM降水數(shù)據(jù),CERES大氣層頂輻射數(shù)據(jù)和CMSAF地表輻射數(shù)據(jù)分析了東亞夏季氣溶膠、云、輻射、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研究了氣溶膠與云-降水和輻射-溫度的相互關系以及氣溶膠與東亞夏季風的相互影響,分析結(jié)果表明:氣溶膠對云-降水有著顯著影響,不同地區(qū)存在一定的差異。從空間分布來看,中國四個典型地區(qū)(珠三角、長三角、四川盆地、京津唐)氣溶膠光學厚度相對較高氣溶膠光學厚度變化范圍為0.40-0.68,云光學厚度平均值為18.7-23.6,水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徑在20.2-25.6 μm,冰云有效粒子半徑在12.9-15.3 μ m,云水路徑為222.2-243.8g/m2,降水強度平均值3.6-8.6mm/d;從長期變化來看,珠三角氣溶膠光學厚度有顯著降低趨勢,四川盆地云滴有效粒子半徑(冰云、水云)和...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氣溶膠的氣候效應
1.1.1 直接氣候效應
1.1.2 間接氣候效應
1.2 氣溶膠與亞洲季風
1.3 論文主要研究目的和框架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資料說明
2.2 方法說明
2.2.1 EOF分解原理
2.2.2 SVD分析方法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東亞夏季氣溶膠-云-降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影響
3.1 氣溶膠-云-降水的分布特征
3.1.1 氣溶膠光學厚度時空分布
3.1.2 云微物理參數(shù)時空分布
3.1.3 降水時空分布
3.2 氣溶膠-云-降水的相互影響
3.2.1 氣溶膠與云光學厚度
3.2.2 氣溶膠與云滴有效粒子半徑
3.2.3 氣溶膠與云水路徑
3.2.4 氣溶膠與降水
3.3 本章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東亞夏季氣溶膠-輻射-溫度分布特征及相互影響
4.1 輻射的分布特征
4.1.1 短波輻射時空分布
4.1.2 長波輻射時空分布
4.2 氣溶膠-輻射-溫度的相互影響
4.2.1 氣溶膠與短波輻射
4.2.2 氣溶膠與溫度
4.2.3 氣溶膠與短波輻射的相關特征
4.3 本章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氣溶膠與東亞夏季風的相互影響
5.1 東亞夏季風對氣溶膠的影響
5.1.1 氣溶膠與降水的緯向分布
5.1.2 氣溶膠的超前相關
5.1.3 強弱季風年季風風場和降水的差異
5.1.4 季風爆發(fā)對氣溶膠的影響
5.2 氣溶膠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
5.2.1 氣溶膠與東亞夏季風指數(shù)
5.2.2 氣溶膠的差異對季風推進的影響
5.2.3 氣溶膠與降水的超前置后相關
5.3 氣溶膠與東亞夏季風的相互作用
5.3.1 氣溶膠光學厚度標準化距平變化特征
5.3.2 氣溶膠光學厚度與氣象場相關特征
5.3.3 氣溶膠光學厚度與溫度相關特征
5.3.4 氣溶膠與環(huán)流相關特征
5.4 本章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總結(jié)與展望
6.1 主要結(jié)論
6.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6.3 問題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云降水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研究進展(2008~2012年)[J]. 郭學良,付丹紅,胡朝霞. 大氣科學. 2013(02)
[2]近年來長江流域氣溶膠光學厚度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 白淑英,史建橋,卜軍,洪志明.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2(09)
[3]衛(wèi)星遙感觀測中國1996~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變化[J]. 張強,耿冠楠,王斯文,RICHTER Andreas,賀克斌. 科學通報. 2012(16)
[4]利用CloudSat和MODIS數(shù)據(jù)研究氣溶膠對層積云的影響[J]. 馬月,薛惠文.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2)
[5]氣溶膠對北京地區(qū)不同類型云降水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J]. 岳治國,劉曉東,梁谷. 高原氣象. 2011(05)
[6]東海海面輻射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J]. 王丹,盛立芳.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12)
[7]利用地面水平能見度估算并分析中國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長期變化特征[J]. 秦世廣,石廣玉,陳林,王標,趙劍琦,于長文,楊溯. 大氣科學. 2010(02)
[8]我國中、東部主要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分布和變化[J]. 關佳欣,李成才.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2)
[9]In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and Climatic Effect of the Anthropogenic Nitrate Aerosol on Regional Climate of China[J]. 李樹,王體健,莊炳亮,韓永.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3)
[10]氣溶膠與云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J]. 段婧,毛節(jié)泰. 地球科學進展. 2008(03)
本文編號:3686136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氣溶膠的氣候效應
1.1.1 直接氣候效應
1.1.2 間接氣候效應
1.2 氣溶膠與亞洲季風
1.3 論文主要研究目的和框架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資料說明
2.2 方法說明
2.2.1 EOF分解原理
2.2.2 SVD分析方法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東亞夏季氣溶膠-云-降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影響
3.1 氣溶膠-云-降水的分布特征
3.1.1 氣溶膠光學厚度時空分布
3.1.2 云微物理參數(shù)時空分布
3.1.3 降水時空分布
3.2 氣溶膠-云-降水的相互影響
3.2.1 氣溶膠與云光學厚度
3.2.2 氣溶膠與云滴有效粒子半徑
3.2.3 氣溶膠與云水路徑
3.2.4 氣溶膠與降水
3.3 本章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東亞夏季氣溶膠-輻射-溫度分布特征及相互影響
4.1 輻射的分布特征
4.1.1 短波輻射時空分布
4.1.2 長波輻射時空分布
4.2 氣溶膠-輻射-溫度的相互影響
4.2.1 氣溶膠與短波輻射
4.2.2 氣溶膠與溫度
4.2.3 氣溶膠與短波輻射的相關特征
4.3 本章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氣溶膠與東亞夏季風的相互影響
5.1 東亞夏季風對氣溶膠的影響
5.1.1 氣溶膠與降水的緯向分布
5.1.2 氣溶膠的超前相關
5.1.3 強弱季風年季風風場和降水的差異
5.1.4 季風爆發(fā)對氣溶膠的影響
5.2 氣溶膠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
5.2.1 氣溶膠與東亞夏季風指數(shù)
5.2.2 氣溶膠的差異對季風推進的影響
5.2.3 氣溶膠與降水的超前置后相關
5.3 氣溶膠與東亞夏季風的相互作用
5.3.1 氣溶膠光學厚度標準化距平變化特征
5.3.2 氣溶膠光學厚度與氣象場相關特征
5.3.3 氣溶膠光學厚度與溫度相關特征
5.3.4 氣溶膠與環(huán)流相關特征
5.4 本章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總結(jié)與展望
6.1 主要結(jié)論
6.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6.3 問題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云降水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研究進展(2008~2012年)[J]. 郭學良,付丹紅,胡朝霞. 大氣科學. 2013(02)
[2]近年來長江流域氣溶膠光學厚度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 白淑英,史建橋,卜軍,洪志明.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2(09)
[3]衛(wèi)星遙感觀測中國1996~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變化[J]. 張強,耿冠楠,王斯文,RICHTER Andreas,賀克斌. 科學通報. 2012(16)
[4]利用CloudSat和MODIS數(shù)據(jù)研究氣溶膠對層積云的影響[J]. 馬月,薛惠文.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2)
[5]氣溶膠對北京地區(qū)不同類型云降水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J]. 岳治國,劉曉東,梁谷. 高原氣象. 2011(05)
[6]東海海面輻射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J]. 王丹,盛立芳.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12)
[7]利用地面水平能見度估算并分析中國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長期變化特征[J]. 秦世廣,石廣玉,陳林,王標,趙劍琦,于長文,楊溯. 大氣科學. 2010(02)
[8]我國中、東部主要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分布和變化[J]. 關佳欣,李成才.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2)
[9]In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and Climatic Effect of the Anthropogenic Nitrate Aerosol on Regional Climate of China[J]. 李樹,王體健,莊炳亮,韓永.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3)
[10]氣溶膠與云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J]. 段婧,毛節(jié)泰. 地球科學進展. 2008(03)
本文編號:36861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68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