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兩次極端暴雪天氣過程對比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2-08 21:15
利用常規(guī)觀測資料、地面自動站、NCAR/NCEP FNL 1°×1°再分析資料和FY2E衛(wèi)星云圖對2014年12月7—8日、2015年12月10—12日發(fā)生在新疆天山北坡烏魯木齊地區(qū)的兩次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極端暴雪天氣過程,從水汽、不穩(wěn)定條件、動力、溫濕層結及中尺度特征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 500 hPa高空槽、700 hPa短波槽和850 hPa切變線是這兩次過程共同的影響系統(tǒng),兩次過程500 hPa均有明顯西南急流和-36℃冷中心,700 hPa和850 hPa均有明顯西北氣流相配合。(2)兩次過程中整層較大的比濕和水汽通量散度輸送為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3)風場輻合與天山地形抬升產(chǎn)生的強上升氣流和強輻合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動力條件。(4)兩次過程發(fā)生前,烏魯木齊上空低層均有東南風層控制,存在逆溫,有利于能量聚集。但是由于兩次過程環(huán)流形勢、水汽分布、能量聚集程度及中尺度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兩個過程的降雪量存在明顯差別,對城市的影響程度也有差異。其中"12.11"過程中尺度系統(tǒng)影響時間更長、冷中心更強,造成的降雪天氣更為罕見。
【文章來源】:暴雨災害. 2020,39(03)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2014年12月07日20時(a)和2015年12月10日14時(b)500 hPa位勢高度場(實線為等高線,單位:dagpm;虛線為等溫線,單位:℃;陰影區(qū)為風速≥20 m·s-1的急流區(qū))以及2014年12月8日08時(c)和2015年12月11日08時綜合圖(d)(紫色、藍色、綜色和紅色箭頭分別表示200 hPa、500 hPa、700 h Pa、850 h Pa的急流)
“12.11”過程影響前的12月10日08時(圖7e),紅外衛(wèi)星云圖中的云系呈東北-西南走向,云系邊界清晰、結構密實,前部進入北疆偏西地區(qū),伊犁河谷、塔城、阿勒泰等地已出現(xiàn)降雪,烏魯木齊上空云系零散,主要為中高云,TBB<-43℃區(qū)域與云系較為對應,低值區(qū)主要位于新疆西部,冷中心TBB達到-63℃以下。10日14時(圖7f),云系前部密實區(qū)域已進入烏魯木齊地區(qū),烏魯木齊周邊出現(xiàn)TBB<-43℃區(qū)域,地面開始出現(xiàn)陣性降水,此后云系南部南伸至35°N,云系從南疆西部不斷向東北移動。10日20時(圖7g),紅外云圖中喀什-伊寧出現(xiàn)新的冷中心,該冷中心TBB值達到-58℃以下,在高空西南氣流作用下,冷中心不斷東北移動,11日01—07時,烏魯木齊上空TBB<-58℃,其中04—06時TBB<-63℃,說明有明顯的中尺度系統(tǒng)影響,如此強的冷中心在烏魯木齊歷史上實為罕見。11日08時(圖7h),云系全部覆蓋新疆區(qū)域,左邊界非常清晰,且出現(xiàn)了向外凸起,呈“盾狀”結構,此“盾狀”結構持續(xù)至11日20時,但11日20時云系左邊界仍很清晰,說明高空急流穩(wěn)定維持,12日00時,云系開始發(fā)散,烏魯木齊上空TBB也逐漸上升,均大于-43℃。12日04時,云系移出烏魯木齊地區(qū),降雪也隨之停止。7 結論
“12.11”過程同樣有兩條水汽通道(圖2d),500 hPa來自南部的孟加拉灣,中低層700—850 h Pa水汽通道來自西北及偏西冷濕氣流。暴雪前的12月9日(圖略),900 h Pa以下比濕僅為1 g·kg-1,10日08時700 h Pa以下為東南風,風速最大達12 m·s-1,700 hPa以上為偏西及西南風,空中出現(xiàn)明顯風向輻合,550—825 hPa為水汽通量輻合區(qū)。12月10日14時900 h Pa以下的比濕大于2 g·kg-1,且水汽通量散度輻合區(qū)逐漸下降至650—900 hPa,水汽通量也逐漸加強。很快地面出現(xiàn)降雪。10日20時850 hPa以下為偏西風,850—650為偏南風,650—350為西北風,空中風向風速輻合加強,此時地面至650 hPa為水汽輻合區(qū),水汽通量也明顯加強,比濕維持在2 g·kg-1以上。11日02時開始,700 hPa以下轉為一致西北風,且風速最大達到10 m·s-1,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輻合進一步加大,11日08時,西北風高度層上升至650 hPa,風速加強至16 m·s-1,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發(fā)展至最強。水汽通量散度輻合區(qū)位于900—750 h Pa,中心強度達10×10-7g·cm-2·hPa-1·s-1,700 hPa以下比濕大于2 g·kg-1。11日14時在水汽輸送和輻合作用下,比濕達到最大,800 hPa以下比濕大于3 g·kg-1。11日20時比濕達到整個過程最大,為4 g·kg-1,但水汽通量散度場較11日08時有所減弱,中心值為5×10-7g·cm-2·hPa-1·s-1。12日20時,空中水汽通量減弱,整層為水汽輻散。降雪天氣隨后轉停。4 動力條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18年初豫南特大暴雪過程的特征與成因分析[J]. 崔慧慧,蘇愛芳. 暴雨災害. 2019(02)
[2]2015年12月烏魯木齊極端暴雪成因分析[J]. 許婷婷,張云惠,于碧馨,鄭育琳.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17(05)
[3]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對新疆冷鋒暴雪的預報影響分析[J]. 于曉晶,于志翔,唐永蘭,趙玲. 暴雨災害. 2017(01)
[4]2011年初冬華北南部回流暴雪診斷分析[J]. 田秀霞,李娟,何麗華,范俊紅,李菊香. 暴雨災害. 2016(03)
[5]中天山北坡春季寒潮型暴雪致災成因分析[J]. 萬瑜,曹興,竇新英,陸輝,蔡仁. 干旱區(qū)地理. 2015(03)
[6]2010年新疆北部暴雪異常的環(huán)流和水汽特征分析[J]. 李如琦,唐冶,肉孜·阿基. 高原氣象. 2015(01)
[7]中天山北坡一次區(qū)域暴雪氣候背景分析[J]. 萬瑜,曹興,竇新英,陸輝,王健. 干旱區(qū)研究. 2014(05)
[8]診斷分析技術在山西強降雪預報中的應用[J]. 趙桂香. 高原氣象. 2014(03)
[9]新疆中天山一次城市暴雪過程診斷分析[J]. 萬瑜,竇新英.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3(06)
[10]ECMWF細網(wǎng)格模式降水產(chǎn)品在北疆暴雪中的應用檢驗[J]. 張俊蘭,李圓圓,張超.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13(04)
本文編號:3615762
【文章來源】:暴雨災害. 2020,39(03)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2014年12月07日20時(a)和2015年12月10日14時(b)500 hPa位勢高度場(實線為等高線,單位:dagpm;虛線為等溫線,單位:℃;陰影區(qū)為風速≥20 m·s-1的急流區(qū))以及2014年12月8日08時(c)和2015年12月11日08時綜合圖(d)(紫色、藍色、綜色和紅色箭頭分別表示200 hPa、500 hPa、700 h Pa、850 h Pa的急流)
“12.11”過程影響前的12月10日08時(圖7e),紅外衛(wèi)星云圖中的云系呈東北-西南走向,云系邊界清晰、結構密實,前部進入北疆偏西地區(qū),伊犁河谷、塔城、阿勒泰等地已出現(xiàn)降雪,烏魯木齊上空云系零散,主要為中高云,TBB<-43℃區(qū)域與云系較為對應,低值區(qū)主要位于新疆西部,冷中心TBB達到-63℃以下。10日14時(圖7f),云系前部密實區(qū)域已進入烏魯木齊地區(qū),烏魯木齊周邊出現(xiàn)TBB<-43℃區(qū)域,地面開始出現(xiàn)陣性降水,此后云系南部南伸至35°N,云系從南疆西部不斷向東北移動。10日20時(圖7g),紅外云圖中喀什-伊寧出現(xiàn)新的冷中心,該冷中心TBB值達到-58℃以下,在高空西南氣流作用下,冷中心不斷東北移動,11日01—07時,烏魯木齊上空TBB<-58℃,其中04—06時TBB<-63℃,說明有明顯的中尺度系統(tǒng)影響,如此強的冷中心在烏魯木齊歷史上實為罕見。11日08時(圖7h),云系全部覆蓋新疆區(qū)域,左邊界非常清晰,且出現(xiàn)了向外凸起,呈“盾狀”結構,此“盾狀”結構持續(xù)至11日20時,但11日20時云系左邊界仍很清晰,說明高空急流穩(wěn)定維持,12日00時,云系開始發(fā)散,烏魯木齊上空TBB也逐漸上升,均大于-43℃。12日04時,云系移出烏魯木齊地區(qū),降雪也隨之停止。7 結論
“12.11”過程同樣有兩條水汽通道(圖2d),500 hPa來自南部的孟加拉灣,中低層700—850 h Pa水汽通道來自西北及偏西冷濕氣流。暴雪前的12月9日(圖略),900 h Pa以下比濕僅為1 g·kg-1,10日08時700 h Pa以下為東南風,風速最大達12 m·s-1,700 hPa以上為偏西及西南風,空中出現(xiàn)明顯風向輻合,550—825 hPa為水汽通量輻合區(qū)。12月10日14時900 h Pa以下的比濕大于2 g·kg-1,且水汽通量散度輻合區(qū)逐漸下降至650—900 hPa,水汽通量也逐漸加強。很快地面出現(xiàn)降雪。10日20時850 hPa以下為偏西風,850—650為偏南風,650—350為西北風,空中風向風速輻合加強,此時地面至650 hPa為水汽輻合區(qū),水汽通量也明顯加強,比濕維持在2 g·kg-1以上。11日02時開始,700 hPa以下轉為一致西北風,且風速最大達到10 m·s-1,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輻合進一步加大,11日08時,西北風高度層上升至650 hPa,風速加強至16 m·s-1,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發(fā)展至最強。水汽通量散度輻合區(qū)位于900—750 h Pa,中心強度達10×10-7g·cm-2·hPa-1·s-1,700 hPa以下比濕大于2 g·kg-1。11日14時在水汽輸送和輻合作用下,比濕達到最大,800 hPa以下比濕大于3 g·kg-1。11日20時比濕達到整個過程最大,為4 g·kg-1,但水汽通量散度場較11日08時有所減弱,中心值為5×10-7g·cm-2·hPa-1·s-1。12日20時,空中水汽通量減弱,整層為水汽輻散。降雪天氣隨后轉停。4 動力條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18年初豫南特大暴雪過程的特征與成因分析[J]. 崔慧慧,蘇愛芳. 暴雨災害. 2019(02)
[2]2015年12月烏魯木齊極端暴雪成因分析[J]. 許婷婷,張云惠,于碧馨,鄭育琳.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17(05)
[3]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對新疆冷鋒暴雪的預報影響分析[J]. 于曉晶,于志翔,唐永蘭,趙玲. 暴雨災害. 2017(01)
[4]2011年初冬華北南部回流暴雪診斷分析[J]. 田秀霞,李娟,何麗華,范俊紅,李菊香. 暴雨災害. 2016(03)
[5]中天山北坡春季寒潮型暴雪致災成因分析[J]. 萬瑜,曹興,竇新英,陸輝,蔡仁. 干旱區(qū)地理. 2015(03)
[6]2010年新疆北部暴雪異常的環(huán)流和水汽特征分析[J]. 李如琦,唐冶,肉孜·阿基. 高原氣象. 2015(01)
[7]中天山北坡一次區(qū)域暴雪氣候背景分析[J]. 萬瑜,曹興,竇新英,陸輝,王健. 干旱區(qū)研究. 2014(05)
[8]診斷分析技術在山西強降雪預報中的應用[J]. 趙桂香. 高原氣象. 2014(03)
[9]新疆中天山一次城市暴雪過程診斷分析[J]. 萬瑜,竇新英.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3(06)
[10]ECMWF細網(wǎng)格模式降水產(chǎn)品在北疆暴雪中的應用檢驗[J]. 張俊蘭,李圓圓,張超.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13(04)
本文編號:36157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61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