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1-08 09:08
本文利用美國國家環(huán)境預報中心/大氣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資料、Hadley中心的海表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簡稱SST)資料和特拉華大學提供的月平均地面氣溫資料,分別定義了夏季北太平洋200hPa洋中槽(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e Trough,簡稱TUTT)的強度指數(shù)及位置指數(shù),分析了這些指數(shù)所反映的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和位置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及其與同期北美地面氣溫的聯(lián)系,同時還探究了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的年(代)際變化成因。結果表明:(1)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存在明顯的年際變化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準4年和準5年的周期變化。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的年際變化與同期北美東南地區(qū)地表氣溫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即當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異常偏強(弱)時,洋中槽下游的北美東南地區(qū)對流層中高層的位勢高度異常降低(升高),對應于控制該地區(qū)的高壓減弱(增強),從而使得該地區(qū)地表氣溫降低(升高)。夏季熱帶印度洋海溫異常對洋中槽的年際變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當熱帶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時,通過調節(jié)大氣邊界層相當位溫,加熱對流層大氣,在...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2?1951-2010年夏到b太平泮洋中槽槽區(qū)(a)沿10°40°N的相對禍度高度-經(jīng)度剖面圖(單??-°°--
3.2洋中槽強度的年際變化特征??研究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的年(代)際特征時,我們發(fā)現(xiàn)1970年代末??洋中槽強度出現(xiàn)了由強變弱的年代際突變(圖3.8)。為突出年際變化特征,我??們心文年代際突變后的1979-2010年時間段為主,濾除其年代際特征及其長期變??化趨勢。??圏3.4給出了經(jīng)標準化處理后的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指數(shù)隨時間的演??變。從圖中可W看出,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具有明顯的年際變化。強度??指數(shù)標準差大于等于0.5的年份作為洋中槽異常偏強年,而其標準差小于等于??-0.5的年份作為異常偏弱年。據(jù)此,洋中槽異常偏強年共有11年,分別為:1979、??1%4、1985、1%9、1994、1996、1999、2000、2001、2004、2008?年;洋中槽??異常偏弱年共有?10?年,分別為:1%〇、1981、1983、1%7、1988、1997、1998、??2002、2005、2010?年。??19??
果兩段子序列的平均值差異超過了…定的顯著性水平,可認為均值發(fā)生了質??變,有突變發(fā)生。對1951-2010年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指數(shù)進行滑動t-檢驗,??結果表明(圖3.9),t統(tǒng)計量有一處超過0.01的顯著性水平,該值出現(xiàn)在1979??年附近。說明洋中槽強度在近60年來,出現(xiàn)過一次明顯的突變,即70年代末一??次由強變弱的轉變。通過反復變動子序列長度,如取7,?9,?11等進行試驗比較,??都表明在1970年代末洋中槽強度出現(xiàn)了由強變弱的轉變。??—3?^?;?;?-?'???—?;?1?1.??1965?1970?197日?19日0?1985?1990?1995?2000??圖3.9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指數(shù)的滑動仁統(tǒng)計量曲線??(直線為a=0.01顯著性水平臨界值)??24??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ON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SOUTHERN ASIAN CONVECTION INFLUENCING THE SOUTH ASIAN HIGH ESTABLISHMENT DURING WINTER TO SUMMER TRANSITION[J]. 劉伯奇,何金海,王黎娟.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2(04)
[2]The Impact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on South Asian High in Boreal Summer[J]. 黃剛,屈俠,胡開明.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2)
[3]1998年7月南亞高壓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短期變異的過程和機制[J]. 任榮彩,劉屹岷,吳國雄. 氣象學報. 2007(02)
[4]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變化對臺風生成的影響[J]. 王慧,丁一匯,何金海. 氣象學報. 2006(03)
[5]東北地區(qū)春季氣溫異常環(huán)流背景分析[J]. 王冀,江志紅,張艷梅,韓艷鳳. 氣象科技. 2005(02)
[6]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的研究進展[J]. 楊修群,朱益民,謝倩,任雪娟,徐桂玉. 大氣科學. 2004(06)
[7]外強迫引起的夏季大氣環(huán)流異常及其機制探討[J]. 楊修群,黃士松. 大氣科學. 1993(06)
[8]大氣環(huán)流異常分析中使用合成方法的一個問題[J]. 施能,古文保. 氣象. 1993(09)
[9]5—10月全球熱帶和副熱帶200hPa多年平均環(huán)流的研究(一)——行星尺度環(huán)流系統(tǒng)[J]. 丁一匯,趙深銘,何詩秀. 大氣科學. 1988(02)
[10]夏季西北太平洋熱帶對流層上部冷渦的分析[J]. 許健民,王友恒. 氣象學報. 1979(03)
博士論文
[1]西北太平洋季風槽對熱帶氣旋活動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D]. 高建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冬季東亞大槽年際變化及其與中國氣候聯(lián)系的再分析[D]. 黃小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3
[2]大氣運動矢量資料所揭示的對流層上部環(huán)流形勢和我國夏季主要雨帶之間的關系[D]. 侯青.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05
本文編號:3576283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2?1951-2010年夏到b太平泮洋中槽槽區(qū)(a)沿10°40°N的相對禍度高度-經(jīng)度剖面圖(單??-°°--
3.2洋中槽強度的年際變化特征??研究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的年(代)際特征時,我們發(fā)現(xiàn)1970年代末??洋中槽強度出現(xiàn)了由強變弱的年代際突變(圖3.8)。為突出年際變化特征,我??們心文年代際突變后的1979-2010年時間段為主,濾除其年代際特征及其長期變??化趨勢。??圏3.4給出了經(jīng)標準化處理后的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指數(shù)隨時間的演??變。從圖中可W看出,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具有明顯的年際變化。強度??指數(shù)標準差大于等于0.5的年份作為洋中槽異常偏強年,而其標準差小于等于??-0.5的年份作為異常偏弱年。據(jù)此,洋中槽異常偏強年共有11年,分別為:1979、??1%4、1985、1%9、1994、1996、1999、2000、2001、2004、2008?年;洋中槽??異常偏弱年共有?10?年,分別為:1%〇、1981、1983、1%7、1988、1997、1998、??2002、2005、2010?年。??19??
果兩段子序列的平均值差異超過了…定的顯著性水平,可認為均值發(fā)生了質??變,有突變發(fā)生。對1951-2010年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指數(shù)進行滑動t-檢驗,??結果表明(圖3.9),t統(tǒng)計量有一處超過0.01的顯著性水平,該值出現(xiàn)在1979??年附近。說明洋中槽強度在近60年來,出現(xiàn)過一次明顯的突變,即70年代末一??次由強變弱的轉變。通過反復變動子序列長度,如取7,?9,?11等進行試驗比較,??都表明在1970年代末洋中槽強度出現(xiàn)了由強變弱的轉變。??—3?^?;?;?-?'???—?;?1?1.??1965?1970?197日?19日0?1985?1990?1995?2000??圖3.9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強度指數(shù)的滑動仁統(tǒng)計量曲線??(直線為a=0.01顯著性水平臨界值)??24??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ON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SOUTHERN ASIAN CONVECTION INFLUENCING THE SOUTH ASIAN HIGH ESTABLISHMENT DURING WINTER TO SUMMER TRANSITION[J]. 劉伯奇,何金海,王黎娟.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2(04)
[2]The Impact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on South Asian High in Boreal Summer[J]. 黃剛,屈俠,胡開明.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2)
[3]1998年7月南亞高壓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短期變異的過程和機制[J]. 任榮彩,劉屹岷,吳國雄. 氣象學報. 2007(02)
[4]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變化對臺風生成的影響[J]. 王慧,丁一匯,何金海. 氣象學報. 2006(03)
[5]東北地區(qū)春季氣溫異常環(huán)流背景分析[J]. 王冀,江志紅,張艷梅,韓艷鳳. 氣象科技. 2005(02)
[6]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的研究進展[J]. 楊修群,朱益民,謝倩,任雪娟,徐桂玉. 大氣科學. 2004(06)
[7]外強迫引起的夏季大氣環(huán)流異常及其機制探討[J]. 楊修群,黃士松. 大氣科學. 1993(06)
[8]大氣環(huán)流異常分析中使用合成方法的一個問題[J]. 施能,古文保. 氣象. 1993(09)
[9]5—10月全球熱帶和副熱帶200hPa多年平均環(huán)流的研究(一)——行星尺度環(huán)流系統(tǒng)[J]. 丁一匯,趙深銘,何詩秀. 大氣科學. 1988(02)
[10]夏季西北太平洋熱帶對流層上部冷渦的分析[J]. 許健民,王友恒. 氣象學報. 1979(03)
博士論文
[1]西北太平洋季風槽對熱帶氣旋活動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D]. 高建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冬季東亞大槽年際變化及其與中國氣候聯(lián)系的再分析[D]. 黃小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3
[2]大氣運動矢量資料所揭示的對流層上部環(huán)流形勢和我國夏季主要雨帶之間的關系[D]. 侯青.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05
本文編號:35762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57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