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大西洋對西南地區(qū)夏季水汽輸送和降水異常的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9 21:41
本文基于觀測和再分析資料、常規(guī)統計診斷方法、HYSPLIT模式及CAM5.3大氣模式,從水汽輸送異常的角度分析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夏季降水水汽的主要來源、探究了降水異常年水汽輸送的分布特征,揭示并驗證了熱帶大西洋海表溫度異常對西南地區(qū)夏季降水異常的影響機理。主要結論如下:(1)印度洋和南海海表蒸發(fā)是最主要的水汽來源。就氣候平均態(tài)而言,赤道印度洋及孟加拉灣地區(qū)(統稱印度洋)供給到西南地區(qū)并形成降水的水汽占總源區(qū)貢獻的48.8%;南海、歐亞大陸及西南周邊地區(qū)(統稱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貢獻分別占總貢獻的22.1%、23.6%和3.7%。西南地區(qū)夏季降水的年際變化主要是由于各源區(qū)水汽輸送異常。正降水正異常年,印度洋和南海的水汽貢獻分別增加了41.4%和15.1%,而降水的負異常年,印度洋、南海和太平洋的水汽貢獻分別減少了44.0%、24.6%和22.3%。四個源區(qū)在西南地區(qū)釋放的水汽解釋了西南夏季降水年際變化的86.5%。其中印度洋和南?梢越忉屜募窘邓觌H變化的75.5%,說明其對西南地區(qū)夏季降水的決定性作用。(2)各源區(qū)水汽貢獻異常主要是由于大尺度環(huán)流異常導致的。印度洋、南海和歐亞大陸的水汽變化...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西南地區(qū)(細黑線)降水測站分布(黑色實心點)及海拔高度(陰影,m)
15],F有的認識認為,西南地區(qū)的夏季降水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南亞高壓的影響[29-32],從海溫角度看,受太平洋類拉尼娜海溫及印度洋暖場影響[33-35]。但三大洋的作用是動態(tài)且相互的,有研究發(fā)現熱帶大西洋海表溫度會影響東亞夏季風和東亞夏季降水[36,37],吳楠[38]也發(fā)現熱帶大西洋海表溫度會獨立于ENSO影響我國東部降水。但赤道大西洋海溫對西南夏季降水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揭示。本研究將有助于明確西南局地氣候特征對赤道大西洋海溫異常的響應,也將有助于重新審視大西洋海表溫度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圖1.21979-2015年西南地區(qū)平均月降水量(柱狀圖)及方差(紅色實線)1.2國內外研究進展1.2.1西南地區(qū)夏季降水影響因子西南地區(qū)影響因子眾多。前人從海溫異常引起局地環(huán)流異常的角度做了大量具體性的工作。其中部分研究表明,ENSO的發(fā)生發(fā)展對東亞大尺度環(huán)流產生影響。此外,包括西太平洋暖池、赤道印度洋海溫和我國南海的海溫異常都會對亞洲季風、西太平洋副高、南亞高壓等東亞地區(qū)大尺度環(huán)流系統造成顯著的影響,進而對中國的天氣氣候產生影響。孫秀博和李清泉[2]通過對中國51-99年降水做EOF發(fā)現,西南地區(qū)降水具有一致性,可看作統一整體進行研究。前人對西南地區(qū)夏季降水旱澇的影響因子和物理機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南亞高壓異常是我國西南夏季降水異常的主要共同環(huán)流特征[34-35],一些學者將這種環(huán)流異常與熱帶地區(qū)的海溫異常相聯系,認為這種環(huán)流異常是由于赤道太
979-2015年夏季,到達西南地區(qū)前12天內空氣塊運動軌跡的空間分布年頻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MOISTURE TRANSPORT PATHS AND SOURCES OF SOUTH CHINA ANNUALLY FIRST RAINY SEAS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J]. 李曉帆,江志紅,施逸.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9(02)
[2]基于HYSPLIT4的一次新疆天山夏季特大暴雨水汽路徑分析[J]. 姚俊強,楊青,毛煒嶧,韓雪云. 高原氣象. 2018(01)
[3]我國西南地區(qū)夏季長周期旱澇急轉及其大氣環(huán)流異常[J]. 孫小婷,李清泉,王黎娟. 大氣科學. 2017(06)
[4]夏季長生命史盆地渦活動對川渝季節(jié)降水的影響[J]. 李超,李躍清,蔣興文. 高原氣象. 2017(03)
[5]拉格朗日水汽源診斷方法在三江源區(qū)的應用[J]. 權晨,陳斌,趙天良,周秉榮,韓永翔. 應用氣象學報. 2016(06)
[6]東亞夏季風變化與華北夏季降水異常的關系[J]. 郝立生,丁一匯,閔錦忠. 高原氣象. 2016(05)
[7]西南地區(qū)夏季大氣水汽含量及其與南亞高壓關系[J]. 陳丹,周長艷,鄧夢雨. 應用氣象學報. 2016(04)
[8]西南地區(qū)夏季干旱影響因素分析及干旱預測[J]. 楊開斌,克來木汗·買買提,葛朝霞,朱堅. 水電能源科學. 2016(03)
[9]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對西南地區(qū)東部夏季降水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J]. 李永華,向波,盧楚翰,琚建華,王娜. 大氣科學. 2016(02)
[10]1960-2012年我國夏季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J]. 殷方圓,殷淑燕.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3)
博士論文
[1]中國南方夏季降水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和機理分析[D]. 劉景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8
[2]華南和江淮地區(qū)夏季風期間降水和對流的一些統計特征和個例研究[D]. 汪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4
[3]西南地區(qū)水汽輸送特征分析[D]. 張新主.湖南師范大學 2011
[4]東亞夏季風爆發(fā)和推進過程的年際變化及其與春季熱帶西太平洋熱力狀態(tài)的關系[D]. 顧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2006
碩士論文
[1]印度洋偶極子和大西洋赤道模對中國降水的影響及機理研究[D]. 吳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7
[2]基于SPEI的中國東部干旱變化特征及其與東亞夏季風和海表溫度的關系[D]. 武英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5
[3]基于HYSPLIT模型的大氣CO2傳輸研究[D]. 戚佳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4
[4]我國西南地區(qū)降水穩(wěn)定同位素變化特征及水汽來源追蹤的研究[D]. 李廣.湖南師范大學 2014
[5]我國西南及周邊地區(qū)氣候的模擬和預估[D]. 周秀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4
[6]東北冷渦暴雨的水汽輸送特征及水汽源地的水汽貢獻分析[D]. 魏鐵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3
[7]拉格朗日氣塊追蹤分析法在水汽輸送研究中的應用[D]. 任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2
[8]中國西南地區(qū)東部夏秋干旱的環(huán)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 沙天陽.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2
[9]中國降水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及其數值模擬研究[D]. 孫秀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2
[10]近50年中國氣候變化特征研究[D]. 楊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56909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西南地區(qū)(細黑線)降水測站分布(黑色實心點)及海拔高度(陰影,m)
15],F有的認識認為,西南地區(qū)的夏季降水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南亞高壓的影響[29-32],從海溫角度看,受太平洋類拉尼娜海溫及印度洋暖場影響[33-35]。但三大洋的作用是動態(tài)且相互的,有研究發(fā)現熱帶大西洋海表溫度會影響東亞夏季風和東亞夏季降水[36,37],吳楠[38]也發(fā)現熱帶大西洋海表溫度會獨立于ENSO影響我國東部降水。但赤道大西洋海溫對西南夏季降水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揭示。本研究將有助于明確西南局地氣候特征對赤道大西洋海溫異常的響應,也將有助于重新審視大西洋海表溫度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圖1.21979-2015年西南地區(qū)平均月降水量(柱狀圖)及方差(紅色實線)1.2國內外研究進展1.2.1西南地區(qū)夏季降水影響因子西南地區(qū)影響因子眾多。前人從海溫異常引起局地環(huán)流異常的角度做了大量具體性的工作。其中部分研究表明,ENSO的發(fā)生發(fā)展對東亞大尺度環(huán)流產生影響。此外,包括西太平洋暖池、赤道印度洋海溫和我國南海的海溫異常都會對亞洲季風、西太平洋副高、南亞高壓等東亞地區(qū)大尺度環(huán)流系統造成顯著的影響,進而對中國的天氣氣候產生影響。孫秀博和李清泉[2]通過對中國51-99年降水做EOF發(fā)現,西南地區(qū)降水具有一致性,可看作統一整體進行研究。前人對西南地區(qū)夏季降水旱澇的影響因子和物理機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南亞高壓異常是我國西南夏季降水異常的主要共同環(huán)流特征[34-35],一些學者將這種環(huán)流異常與熱帶地區(qū)的海溫異常相聯系,認為這種環(huán)流異常是由于赤道太
979-2015年夏季,到達西南地區(qū)前12天內空氣塊運動軌跡的空間分布年頻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MOISTURE TRANSPORT PATHS AND SOURCES OF SOUTH CHINA ANNUALLY FIRST RAINY SEAS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J]. 李曉帆,江志紅,施逸.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9(02)
[2]基于HYSPLIT4的一次新疆天山夏季特大暴雨水汽路徑分析[J]. 姚俊強,楊青,毛煒嶧,韓雪云. 高原氣象. 2018(01)
[3]我國西南地區(qū)夏季長周期旱澇急轉及其大氣環(huán)流異常[J]. 孫小婷,李清泉,王黎娟. 大氣科學. 2017(06)
[4]夏季長生命史盆地渦活動對川渝季節(jié)降水的影響[J]. 李超,李躍清,蔣興文. 高原氣象. 2017(03)
[5]拉格朗日水汽源診斷方法在三江源區(qū)的應用[J]. 權晨,陳斌,趙天良,周秉榮,韓永翔. 應用氣象學報. 2016(06)
[6]東亞夏季風變化與華北夏季降水異常的關系[J]. 郝立生,丁一匯,閔錦忠. 高原氣象. 2016(05)
[7]西南地區(qū)夏季大氣水汽含量及其與南亞高壓關系[J]. 陳丹,周長艷,鄧夢雨. 應用氣象學報. 2016(04)
[8]西南地區(qū)夏季干旱影響因素分析及干旱預測[J]. 楊開斌,克來木汗·買買提,葛朝霞,朱堅. 水電能源科學. 2016(03)
[9]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對西南地區(qū)東部夏季降水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J]. 李永華,向波,盧楚翰,琚建華,王娜. 大氣科學. 2016(02)
[10]1960-2012年我國夏季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J]. 殷方圓,殷淑燕.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3)
博士論文
[1]中國南方夏季降水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和機理分析[D]. 劉景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8
[2]華南和江淮地區(qū)夏季風期間降水和對流的一些統計特征和個例研究[D]. 汪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4
[3]西南地區(qū)水汽輸送特征分析[D]. 張新主.湖南師范大學 2011
[4]東亞夏季風爆發(fā)和推進過程的年際變化及其與春季熱帶西太平洋熱力狀態(tài)的關系[D]. 顧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2006
碩士論文
[1]印度洋偶極子和大西洋赤道模對中國降水的影響及機理研究[D]. 吳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7
[2]基于SPEI的中國東部干旱變化特征及其與東亞夏季風和海表溫度的關系[D]. 武英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5
[3]基于HYSPLIT模型的大氣CO2傳輸研究[D]. 戚佳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4
[4]我國西南地區(qū)降水穩(wěn)定同位素變化特征及水汽來源追蹤的研究[D]. 李廣.湖南師范大學 2014
[5]我國西南及周邊地區(qū)氣候的模擬和預估[D]. 周秀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4
[6]東北冷渦暴雨的水汽輸送特征及水汽源地的水汽貢獻分析[D]. 魏鐵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3
[7]拉格朗日氣塊追蹤分析法在水汽輸送研究中的應用[D]. 任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2
[8]中國西南地區(qū)東部夏秋干旱的環(huán)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 沙天陽.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2
[9]中國降水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及其數值模擬研究[D]. 孫秀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2
[10]近50年中國氣候變化特征研究[D]. 楊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569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55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