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溫時空格局及其對城鎮(zhèn)化的響應
發(fā)布時間:2021-12-12 00:39
全球變暖問題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輿論焦點。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鎮(zhèn)化地區(qū),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驅動使得地區(qū)高溫問題愈演愈烈。當前快速城鎮(zhèn)化背景下,亟需準確把握城市高溫環(huán)境的時空格局與發(fā)展趨勢,以有效地協(xié)調與調控城鎮(zhèn)發(fā)展與地區(qū)氣候問的內在關系加以改善、調控,促進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以中國新“火爐”城市——福州市為典型案例,側重時、空角度,以氣象觀測數據、Landsat TM/OLI遙感影像、DMSP夜間燈光強、DEM地面高程等多源數據為基礎,利用統(tǒng)計分析、亮溫反演等方法,剖析福州近60a來的高溫時空演變過程、特征、強度與范圍等。其次,結合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福州市高溫環(huán)境與城鎮(zhèn)化進程的內在關聯(lián),及其與人類活動、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維影響因子間的耦合關系,從中探究促成快速城鎮(zhèn)化背景下福州高溫環(huán)境的主要影響因素與驅動機制。結果表明:1953-2012年福州市增溫現象明顯,與全球常年均溫、氣溫傾向率總體一致;城區(qū)熱場空間格局呈中心向外圍及沿江擴張態(tài)勢,并與城區(qū)內建設用地擴展范圍大致重疊;中心城區(qū)亮溫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熱島效應愈來愈顯著;中心城區(qū)的高溫現象與人類活動的相關性逐漸增強;高...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8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福州市中心城區(qū)范圍(2013LantlsatOLI654假彩色)
,0.巧,極端最高氣溫傾向率則為0.271:^化,說明福州夜間增溫趨勢較白??天明顯,溫度日較差正逐漸縮小,地區(qū)氣溫環(huán)境偏暖。在60年間,福州市極端??最低氣溫的兩個極值(最小值與最大值)分別為1991年的-1.7’C與2003年的4’C,??極端最高氣溫的兩個極值分別為1965年、1970年的36.3‘C及2003年的41.7°C。??值得注意的是福州極端高溫與低溫出現極值的2003年與前述歐洲發(fā)生大面積高??溫熱浪的年份相一致[12,"],說明了全巧性氣候變化對局部地區(qū)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結合五年移動平均曲線,除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福??州市極端最低氣溫與最高氣溫出現對稱性周期運動外,其余時期的極端氣溫演變??過程近似相反,即極端最低氣溫逐漸攀升時,極端最高氣溫出現下降趨勢,反之??亦然。此外,極端最高氣溫的急劇變化年份較少,主要為1955年、1966年、1978??年、1995年及2003年,而極端最低氣溫急劇變化現象較頻繁,主要集中于1955??年、1964?年、1991?年、1999?年及?2005?年。??.??: ̄ ̄??—?—??
3.3高溫頻數變化??按照逐日氣象資料及本文高溫定義,統(tǒng)計出福州市1953-2012年的年際與年??代際35’C平均高溫日數(見圖3-5,3-6)。由圖,福州市高溫日數表也表現出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利用遙感瞬時溫度場研究云南山地氣溫直減率[J]. 王艷霞,丁琨,黃曉園,龍曉敏,周汝良. 遙感學報. 2014(04)
[2]河谷型城市熱島空間分布格局演變及對策——以西寧市區(qū)為例[J]. 賈偉,高小紅.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4(04)
[3]Landsat7 ETM+與Landsat8 OLI植被和非植被定量研究[J]. 張風霖,緱變彩,李靖琳. 山西建筑. 2014(11)
[4]近10年北京極端高溫天氣條件下的地表溫度變化及其對城市化的響應[J]. 李曉萌,孫永華,孟丹,余潔,李小娟. 生態(tài)學報. 2013(20)
[5]IPCC第一工作組第五次評估報告對全球氣候變化認知的最新科學要點[J]. 沈永平,王國亞. 冰川凍土. 2013(05)
[6]城市化率50%的拐點迷局——典型國家快速城市化階段發(fā)展特征的比較研究[J]. 李璐穎. 城市規(guī)劃學刊. 2013(03)
[7]北京氣溫日變化特征的城郊差異及其季節(jié)變化分析[J]. 楊萍,肖子牛,劉偉東. 大氣科學. 2013(01)
[8]河谷地形下蘭州市城市熱島效應的時空演變研究[J]. 張建明,王鵬龍,馬寧,張超. 地理科學. 2012(12)
[9]遼寧地區(qū)夏季高溫極值預測模型[J]. 李嬌,任國玉,任玉玉,沈志超,孫秀寶.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2(06)
[10]全球變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熱島效應[J]. 李國棟,張俊華,程弘毅,趙麗萍,田海峰. 氣象科技進展. 2012(06)
博士論文
[1]DMSP/OLS數據支持的貧困地區(qū)測度方法研究[D]. 袁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3
[2]氣候變暖、城市熱島與高溫熱浪及其健康影響研究[D]. 談建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8
[3]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地表熱環(huán)境的遙感探測及時空演化研究[D]. 張金區(q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6
碩士論文
[1]基于TM數據的萊州市熱島與土地利用覆蓋關系研究[D]. 王棟.山東師范大學 2014
[2]北京市極端高溫天氣下熱環(huán)境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李曉萌.首都師范大學 2013
[3]全球變暖下重慶主城區(qū)極端天氣氣候與災害研究[D]. 張忠訓.西南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35687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8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福州市中心城區(qū)范圍(2013LantlsatOLI654假彩色)
,0.巧,極端最高氣溫傾向率則為0.271:^化,說明福州夜間增溫趨勢較白??天明顯,溫度日較差正逐漸縮小,地區(qū)氣溫環(huán)境偏暖。在60年間,福州市極端??最低氣溫的兩個極值(最小值與最大值)分別為1991年的-1.7’C與2003年的4’C,??極端最高氣溫的兩個極值分別為1965年、1970年的36.3‘C及2003年的41.7°C。??值得注意的是福州極端高溫與低溫出現極值的2003年與前述歐洲發(fā)生大面積高??溫熱浪的年份相一致[12,"],說明了全巧性氣候變化對局部地區(qū)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結合五年移動平均曲線,除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福??州市極端最低氣溫與最高氣溫出現對稱性周期運動外,其余時期的極端氣溫演變??過程近似相反,即極端最低氣溫逐漸攀升時,極端最高氣溫出現下降趨勢,反之??亦然。此外,極端最高氣溫的急劇變化年份較少,主要為1955年、1966年、1978??年、1995年及2003年,而極端最低氣溫急劇變化現象較頻繁,主要集中于1955??年、1964?年、1991?年、1999?年及?2005?年。??.??: ̄ ̄??—?—??
3.3高溫頻數變化??按照逐日氣象資料及本文高溫定義,統(tǒng)計出福州市1953-2012年的年際與年??代際35’C平均高溫日數(見圖3-5,3-6)。由圖,福州市高溫日數表也表現出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利用遙感瞬時溫度場研究云南山地氣溫直減率[J]. 王艷霞,丁琨,黃曉園,龍曉敏,周汝良. 遙感學報. 2014(04)
[2]河谷型城市熱島空間分布格局演變及對策——以西寧市區(qū)為例[J]. 賈偉,高小紅.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4(04)
[3]Landsat7 ETM+與Landsat8 OLI植被和非植被定量研究[J]. 張風霖,緱變彩,李靖琳. 山西建筑. 2014(11)
[4]近10年北京極端高溫天氣條件下的地表溫度變化及其對城市化的響應[J]. 李曉萌,孫永華,孟丹,余潔,李小娟. 生態(tài)學報. 2013(20)
[5]IPCC第一工作組第五次評估報告對全球氣候變化認知的最新科學要點[J]. 沈永平,王國亞. 冰川凍土. 2013(05)
[6]城市化率50%的拐點迷局——典型國家快速城市化階段發(fā)展特征的比較研究[J]. 李璐穎. 城市規(guī)劃學刊. 2013(03)
[7]北京氣溫日變化特征的城郊差異及其季節(jié)變化分析[J]. 楊萍,肖子牛,劉偉東. 大氣科學. 2013(01)
[8]河谷地形下蘭州市城市熱島效應的時空演變研究[J]. 張建明,王鵬龍,馬寧,張超. 地理科學. 2012(12)
[9]遼寧地區(qū)夏季高溫極值預測模型[J]. 李嬌,任國玉,任玉玉,沈志超,孫秀寶.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2(06)
[10]全球變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熱島效應[J]. 李國棟,張俊華,程弘毅,趙麗萍,田海峰. 氣象科技進展. 2012(06)
博士論文
[1]DMSP/OLS數據支持的貧困地區(qū)測度方法研究[D]. 袁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3
[2]氣候變暖、城市熱島與高溫熱浪及其健康影響研究[D]. 談建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8
[3]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地表熱環(huán)境的遙感探測及時空演化研究[D]. 張金區(q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6
碩士論文
[1]基于TM數據的萊州市熱島與土地利用覆蓋關系研究[D]. 王棟.山東師范大學 2014
[2]北京市極端高溫天氣下熱環(huán)境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李曉萌.首都師范大學 2013
[3]全球變暖下重慶主城區(qū)極端天氣氣候與災害研究[D]. 張忠訓.西南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356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53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