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大西洋熱力異常對我國南方夏季高溫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09 12:47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南方地區(qū)的極端高溫事件(熱浪)的持續(xù)時間、強度和頻率都有所增加,高溫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也越來越嚴重。因此,深入研究該地區(qū)高溫異常的影響因子和相應的物理機制是十分必要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南亞高壓持續(xù)性異常是造成我國南方地區(qū)夏季高溫異常的直接原因,而這些大范圍持續(xù)性的環(huán)流異常往往是下墊面異常強迫的結果,海溫異常顯然是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本文利用中國站點觀測、NCEP/NCAR再分析以及NOAA海溫等資料,通過波活動通量、偏相關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別從年際和季節(jié)內兩個尺度上,重點探討了熱帶大西洋熱力異常對我國南方夏季高溫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各大洋間存在相互作用,本文也分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對我國南方地區(qū)夏季高溫異常的協(xié)同影響。主要結論如下:(1)年際尺度上,前冬熱帶西大西洋(10°N-30°N,60°W-35°W和0°-10°N50°W-35°W)的熱力異常與我國南方夏季平均氣溫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前冬熱帶大西洋熱力異常可以通過兩條途徑影響我國南方夏季氣溫。第一條途徑是大西洋的獨立影響:通過海氣相互作用,熱帶西大西洋熱力異常可從前冬維持到次年夏季,并引發(fā)熱帶大西洋和北...
【文章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a)19792007年我國南方地區(qū)夏季高溫事件頻數(shù)與夏季平均氣溫的相關分布;(b)高溫事件頻數(shù)(藍線)與夏季溫度(紅線)序列
力異常對我國南方夏季高溫的影響及機制研究檢驗。可見,NCEP-I 再分析 2m 氣溫資料均可以有效地反映該地區(qū)。由于兩套資料的高度一致性,同時也考慮到采用同一資料源分析應的大氣環(huán)流特征,其匹配度更高,結果也更為合理,因此下一章分析資料進行研究。
圖 3.3 1980 2015 年夏季南方氣溫指數(shù)與同期(a)500-和(b)200-hPa 位勢高度相關。黃色(紅色)陰影表示正相關系數(shù)達到 95%(99%)顯著性水平,藍色(紫色)陰影表示負相關系數(shù)達到 95%(99%)顯著性水平;圖中藍色實線為氣候平均(1980 2015 年)的位勢高度3.2.2 前冬熱帶大西洋海溫異常的持續(xù)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13年我國南方持續(xù)性高溫天氣及副熱帶高壓異常維持的成因分析[J]. 彭京備,劉舸,孫淑清. 大氣科學. 2016(05)
[2]2013年盛夏中國持續(xù)性高溫事件診斷分析[J]. 楊涵洧,封國林. 高原氣象. 2016(02)
[3]Synergistic Con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Northwestern Ind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o High Temperature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J]. LIU Ge,WU Renguang,SUN Shuqing,WANG Huime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09)
[4]2013年北大西洋破紀錄高海溫與我國江淮-江南地區(qū)極端高溫的關系[J]. 孫建奇. 科學通報. 2014(27)
[5]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eat Wave in Southern China in Summer 2013 and the Relevant Abnormal Subtropical High Activities[J]. PENG Jing-Be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4(04)
[6]Impact of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ipole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J]. 左金清,李維京,孫丞虎,XU Li,任宏利.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3(04)
[7]近138年上海地區(qū)高溫熱浪事件分析[J]. 陳敏,耿福海,馬雷鳴,周偉東,施紅,馬井會. 高原氣象. 2013(02)
[8]1961—2010年我國夏季高溫熱浪的時空變化特征[J]. 葉殿秀,尹繼福,陳正洪,鄭有飛,吳榮軍.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3(01)
[9]Possible Impact of the Summe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on Extreme Hot Events in China[J]. SUN Jian-Qi Nansen-Zh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29, Chin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03)
[10]東北春季極端低溫的變化特征及其與大西洋海溫的關系[J]. 張霏燕,徐海明. 大氣科學學報. 2011(05)
本文編號:3485374
【文章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a)19792007年我國南方地區(qū)夏季高溫事件頻數(shù)與夏季平均氣溫的相關分布;(b)高溫事件頻數(shù)(藍線)與夏季溫度(紅線)序列
力異常對我國南方夏季高溫的影響及機制研究檢驗。可見,NCEP-I 再分析 2m 氣溫資料均可以有效地反映該地區(qū)。由于兩套資料的高度一致性,同時也考慮到采用同一資料源分析應的大氣環(huán)流特征,其匹配度更高,結果也更為合理,因此下一章分析資料進行研究。
圖 3.3 1980 2015 年夏季南方氣溫指數(shù)與同期(a)500-和(b)200-hPa 位勢高度相關。黃色(紅色)陰影表示正相關系數(shù)達到 95%(99%)顯著性水平,藍色(紫色)陰影表示負相關系數(shù)達到 95%(99%)顯著性水平;圖中藍色實線為氣候平均(1980 2015 年)的位勢高度3.2.2 前冬熱帶大西洋海溫異常的持續(xù)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13年我國南方持續(xù)性高溫天氣及副熱帶高壓異常維持的成因分析[J]. 彭京備,劉舸,孫淑清. 大氣科學. 2016(05)
[2]2013年盛夏中國持續(xù)性高溫事件診斷分析[J]. 楊涵洧,封國林. 高原氣象. 2016(02)
[3]Synergistic Con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Northwestern Ind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o High Temperature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J]. LIU Ge,WU Renguang,SUN Shuqing,WANG Huime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09)
[4]2013年北大西洋破紀錄高海溫與我國江淮-江南地區(qū)極端高溫的關系[J]. 孫建奇. 科學通報. 2014(27)
[5]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eat Wave in Southern China in Summer 2013 and the Relevant Abnormal Subtropical High Activities[J]. PENG Jing-Be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4(04)
[6]Impact of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ipole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J]. 左金清,李維京,孫丞虎,XU Li,任宏利.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3(04)
[7]近138年上海地區(qū)高溫熱浪事件分析[J]. 陳敏,耿福海,馬雷鳴,周偉東,施紅,馬井會. 高原氣象. 2013(02)
[8]1961—2010年我國夏季高溫熱浪的時空變化特征[J]. 葉殿秀,尹繼福,陳正洪,鄭有飛,吳榮軍.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3(01)
[9]Possible Impact of the Summe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on Extreme Hot Events in China[J]. SUN Jian-Qi Nansen-Zh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29, Chin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03)
[10]東北春季極端低溫的變化特征及其與大西洋海溫的關系[J]. 張霏燕,徐海明. 大氣科學學報. 2011(05)
本文編號:34853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48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