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間低空急流變化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08-04 02:16
利用2016年7月和2017年7月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GPS探空觀測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了夏季夜間低空急流的變化特征及成因。結(jié)果表明: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間低空急流發(fā)生概率較高,較弱的低空急流(LLJ1)發(fā)生概率約為71.0%,平均急流風速為13.2 m·s-1,平均急流高度為424 m,急流風向以偏東風為主,急流風速主要分布在9~14 m·s-1,急流高度主要分布在低空200~500 m,較強的低空急流(LLJ4)分布在較高的高度上。晴天夜間低空急流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清晰的日變化特征,日落后開始發(fā)展,午夜達到最大,之后逐漸減弱,并在日出前后消散,急流風向隨時間推移,由東北風逐漸向右偏轉(zhuǎn)為偏東風或東南風。沙塵暴天氣對低空急流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急流風速可在沙塵暴風速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增大,形成較強的夜間低空急流。天氣系統(tǒng)的強迫對沙漠腹地夜間低空急流強度影響較大,但時間較短,而慣性震蕩和地形因素對急流強度影響較弱,但能夠長期影響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發(fā)展。
【文章來源】:中國沙漠.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低空急流判定示例
從圖3和圖4可以看出,2016年和2017年7月4 000 m內(nèi)全天的風向以偏東風為主。在20:00主風向為東北風,到了夜間02:00主風向為東風,但其他風向逐漸開始增多,早晨和中午時刻,風向有了較多的變化,偏東風占比減小,其他風向占比增多,但偏東風依然為主。這說明,在沙漠腹地日落后,地表熱力因素消失,夜間穩(wěn)定邊界層開始發(fā)展,低空處風速開始增大,到午夜達到最大,并在夜間穩(wěn)定邊界層頂發(fā)展成為夜間低空急流。同時平均風速最大值與其上下風速的差值達到4 m·s-1以上,可以確定在有低空急流發(fā)展的夜間,最大風速要遠遠大于該平均風速。從時間尺度上看,沙漠腹地低空急流發(fā)展情況符合形成的原因之一——慣性震蕩。因此本文給出的急流判定條件,符合沙漠腹地夏季夜間低空急流的判定。圖3 2016年7月4 000 m高度風向累計玫瑰圖
2016年7月4 000 m高度風向累計玫瑰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北京夏季夜間低空急流特征觀測分析[J]. 李炬,舒文軍. 地球物理學報. 2008(02)
[2]低空急流的不穩(wěn)定性及其對暴雨的觸發(fā)作用[J]. 孫淑清,翟國慶. 大氣科學. 1980(04)
[3]暴雨和強對流天氣的研究[J]. 陶詩言,丁一匯,周曉平. 大氣科學. 1979(03)
[4]低空急流與暴雨[J]. 朱乾根. 氣象科技資料. 1975(08)
本文編號:3320793
【文章來源】:中國沙漠.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低空急流判定示例
從圖3和圖4可以看出,2016年和2017年7月4 000 m內(nèi)全天的風向以偏東風為主。在20:00主風向為東北風,到了夜間02:00主風向為東風,但其他風向逐漸開始增多,早晨和中午時刻,風向有了較多的變化,偏東風占比減小,其他風向占比增多,但偏東風依然為主。這說明,在沙漠腹地日落后,地表熱力因素消失,夜間穩(wěn)定邊界層開始發(fā)展,低空處風速開始增大,到午夜達到最大,并在夜間穩(wěn)定邊界層頂發(fā)展成為夜間低空急流。同時平均風速最大值與其上下風速的差值達到4 m·s-1以上,可以確定在有低空急流發(fā)展的夜間,最大風速要遠遠大于該平均風速。從時間尺度上看,沙漠腹地低空急流發(fā)展情況符合形成的原因之一——慣性震蕩。因此本文給出的急流判定條件,符合沙漠腹地夏季夜間低空急流的判定。圖3 2016年7月4 000 m高度風向累計玫瑰圖
2016年7月4 000 m高度風向累計玫瑰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北京夏季夜間低空急流特征觀測分析[J]. 李炬,舒文軍. 地球物理學報. 2008(02)
[2]低空急流的不穩(wěn)定性及其對暴雨的觸發(fā)作用[J]. 孫淑清,翟國慶. 大氣科學. 1980(04)
[3]暴雨和強對流天氣的研究[J]. 陶詩言,丁一匯,周曉平. 大氣科學. 1979(03)
[4]低空急流與暴雨[J]. 朱乾根. 氣象科技資料. 1975(08)
本文編號:33207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3207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