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與中國西北區(qū)地表感熱異常及其對副熱帶夏季風北邊緣的協(xié)同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7-27 07:00
本文首先根據(jù)過程透雨的標準分析了副熱帶夏季風北邊緣的基本氣候特征,并分析了季風邊緣帶盛夏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利用衛(wèi)星資料及臺站資料得到了中國西北地區(qū)和青藏高原1982-2015年逐日感熱通量資料并對其進行了對比分析,利用常規(guī)氣象統(tǒng)計方法,研究了高原和西北地表感熱日資料的空間分布和時間演變特征,并分析了兩地區(qū)熱力作用的相互關系。接著,分析了西北初春感熱對季風邊緣帶盛夏降水的影響,討論了高原和西北感熱對副熱帶夏季風北邊緣的協(xié)同影響。主要結(jié)論有:(1)東亞副熱帶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年際變化上有向南移動的趨勢,且到達北邊緣的時間有所提前。季風邊緣帶盛夏7-8月降水量主要集中在西北東部以南地區(qū),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年代際變化總體呈減少趨勢,減少最顯著的地方位于甘肅南部和寧夏北部,線性減少達40%/10a以上。(2)高原感熱年內(nèi)呈雙峰型變化,全年為正值,春季感熱最強,夏季次之;西北地區(qū)感熱呈單峰型,在前6候和第60候以后都為負值,表現(xiàn)為較弱的冷源。高原在冬末初春感熱增強的時間普遍早于西北地區(qū)。高原感熱減弱時間主要集中在9月上旬,西北地區(qū)開始減弱的時間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高原和西北地區(qū)春季感熱異常...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高原(空心圓)70個常規(guī)氣象站和西北干旱區(qū)(中心畫叉圓)88個常規(guī)氣象站分布(紅色五角星為兩地區(qū)重合站點)
圖 3.1 1951-2015 年東亞副熱帶夏季風的開始時間(黑線表示距離 1 月 1 日的天數(shù),紅線表示副熱帶夏季風北邊緣)圖 3.2b 為 1951-2015 年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可以看出,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有提前的趨勢,并且有很明顯的年代際變化規(guī)律。在 1970 年代以前,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偏晚,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偏早,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偏晚,90 年代初期到 21 世紀初季風到達北邊緣時間偏早。結(jié)合夏季風北邊緣位置的年代際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當夏季風位置偏北時,季風到達北邊緣的往往偏晚,而當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偏南時,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偏早。
第三章 季風北邊緣與季風邊緣帶盛夏降水的氣候特征變化略有不同。在 105°E,1960 年代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最偏北,19后,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明顯向南移動,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夏季的位置變化不大,到 2000 年代,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又有明顯的向南05°E 以西地區(qū),如圖所示,1960 年代至 1990 年代,副熱帶夏季風北置明顯向南移動,但在 2000 年代,副熱帶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又開始?梢钥闯觯 105°E 以東地區(qū),副熱帶夏季風在 1960 年代的位置,之后在 1970 年代,有明顯的南移,達到最南位置,1980 年代至 19又有向北移動的趨勢,在 2000 年代轉(zhuǎn)而向南移動?傮w來看,副熱帶邊緣的位置自 1960 年代起,有明顯的向南移動趨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6通徑閉環(huán)比例閥閥體加工工藝研究[J]. 徐夏雙.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20(03)
[2]某型飛機收放作動筒密封圈失效對負載特性的影響分析[J]. 陳運好.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20(03)
[3]電液伺服閥自動化配研磨技術研究[J]. 朱西薇,車飛,方兵,汪東政.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20(03)
[4]變轉(zhuǎn)速電液推進機構(gòu)[J]. 朱軍,蘇小芳,張倫偉,陳建平,米智楠.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20(03)
[5]中國西北東部汛期降水主模態(tài)的年代際差異及其大氣環(huán)流特征[J]. 馬金龍,龐雪琪,楊建玲. 干旱氣象. 2017(06)
[6]青藏高原感熱指數(shù)的建立及與華南降水的聯(lián)系[J]. 戴逸飛,李棟梁,王慧. 應用氣象學報. 2017(02)
[7]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熱特征及其對中國東部夏季雨型的影響[J]. 張長燦,李棟梁,王慧,戴逸飛. 高原氣象. 2017(01)
[8]衛(wèi)星遙感結(jié)合氣象資料計算的青藏高原地面感熱特征分析[J]. 戴逸飛,王慧,李棟梁. 大氣科學. 2016(05)
[9]中國西北干旱區(qū)夏季地面加熱場強度的氣候特征[J]. 王昊,李棟梁,王慧. 高原氣象. 2016(02)
[10]中國西北東部汛期降水對青藏高原東部春季感熱在準3a周期上的響應[J]. 李瀟,李棟梁,王穎. 氣象學報. 2015(04)
本文編號:3305328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高原(空心圓)70個常規(guī)氣象站和西北干旱區(qū)(中心畫叉圓)88個常規(guī)氣象站分布(紅色五角星為兩地區(qū)重合站點)
圖 3.1 1951-2015 年東亞副熱帶夏季風的開始時間(黑線表示距離 1 月 1 日的天數(shù),紅線表示副熱帶夏季風北邊緣)圖 3.2b 為 1951-2015 年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可以看出,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有提前的趨勢,并且有很明顯的年代際變化規(guī)律。在 1970 年代以前,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偏晚,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偏早,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偏晚,90 年代初期到 21 世紀初季風到達北邊緣時間偏早。結(jié)合夏季風北邊緣位置的年代際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當夏季風位置偏北時,季風到達北邊緣的往往偏晚,而當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偏南時,季風到達北邊緣的時間偏早。
第三章 季風北邊緣與季風邊緣帶盛夏降水的氣候特征變化略有不同。在 105°E,1960 年代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最偏北,19后,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明顯向南移動,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夏季的位置變化不大,到 2000 年代,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又有明顯的向南05°E 以西地區(qū),如圖所示,1960 年代至 1990 年代,副熱帶夏季風北置明顯向南移動,但在 2000 年代,副熱帶夏季風北邊緣的位置又開始?梢钥闯觯 105°E 以東地區(qū),副熱帶夏季風在 1960 年代的位置,之后在 1970 年代,有明顯的南移,達到最南位置,1980 年代至 19又有向北移動的趨勢,在 2000 年代轉(zhuǎn)而向南移動?傮w來看,副熱帶邊緣的位置自 1960 年代起,有明顯的向南移動趨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6通徑閉環(huán)比例閥閥體加工工藝研究[J]. 徐夏雙.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20(03)
[2]某型飛機收放作動筒密封圈失效對負載特性的影響分析[J]. 陳運好.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20(03)
[3]電液伺服閥自動化配研磨技術研究[J]. 朱西薇,車飛,方兵,汪東政.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20(03)
[4]變轉(zhuǎn)速電液推進機構(gòu)[J]. 朱軍,蘇小芳,張倫偉,陳建平,米智楠. 液壓氣動與密封. 2020(03)
[5]中國西北東部汛期降水主模態(tài)的年代際差異及其大氣環(huán)流特征[J]. 馬金龍,龐雪琪,楊建玲. 干旱氣象. 2017(06)
[6]青藏高原感熱指數(shù)的建立及與華南降水的聯(lián)系[J]. 戴逸飛,李棟梁,王慧. 應用氣象學報. 2017(02)
[7]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熱特征及其對中國東部夏季雨型的影響[J]. 張長燦,李棟梁,王慧,戴逸飛. 高原氣象. 2017(01)
[8]衛(wèi)星遙感結(jié)合氣象資料計算的青藏高原地面感熱特征分析[J]. 戴逸飛,王慧,李棟梁. 大氣科學. 2016(05)
[9]中國西北干旱區(qū)夏季地面加熱場強度的氣候特征[J]. 王昊,李棟梁,王慧. 高原氣象. 2016(02)
[10]中國西北東部汛期降水對青藏高原東部春季感熱在準3a周期上的響應[J]. 李瀟,李棟梁,王穎. 氣象學報. 2015(04)
本文編號:3305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3053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