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時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7-10 19:35
基于中國北方地區(qū)269個站點1960-2017年逐日氣溫觀測數(shù)據(jù)與大氣環(huán)流指數(shù)等,采用線性回歸、相關分析、反距離加權法(IDW)及熵權法等方法,探討了近58年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頻次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而利用研究區(qū)耕地面積、人均GDP、農(nóng)作物播種面積等社會經(jīng)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從致災因子、孕災環(huán)境、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四個方面對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進行風險區(qū)劃分析。結(jié)果表明:近58年來,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頻次總體呈0.2次·(10a)-1的速率減少,近58年研究區(qū)域共發(fā)生了159.7次寒潮,其中冬季和十一月份寒潮頻次最多。高頻次出現(xiàn)在吉林省靖宇縣、安圖縣,內(nèi)蒙古阿爾山市、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頻次高達508次以上,平均每年8.8次,最少寒潮頻次出現(xiàn)在華北南部,新疆喀什和阿克蘇。不同等級寒潮頻次差距較大,一般寒潮頻次最多,共102.9次。一般寒潮、較強寒潮、強寒潮、特強寒潮與寒潮頻次在空間分布上比較相似,大體呈由南向北增加的分布規(guī)律,東北地區(qū)是寒潮的活躍區(qū),華北地區(qū)的活躍區(qū)在內(nèi)蒙古中部,西北地區(qū)寒潮活躍區(qū)主要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年尺度而言,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主要受CA、APVII、AO和APV...
【文章來源】:冰川凍土. 2020,42(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中國北方地理位置和氣象站點分布
圖2 近58年中國北方地區(qū)四種類型寒潮發(fā)生頻次空間分布從年代際分布來看(表2),20世紀60年代寒潮頻次出現(xiàn)最多,平均3.5次·a-1,其次是70年代,平均3.0次·a-1,2000-2009年寒潮頻次出現(xiàn)最少,平均2.4次·a-1,一般寒潮、較強寒潮、強寒潮與寒潮總頻次年代際分布基本一致,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寒潮頻次逐漸減少,90年代寒潮發(fā)生頻次略有增加,但仍低于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進入21世紀后再次減少,特強寒潮出現(xiàn)最少,58年僅1.3次,其中2000-2009年和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均為0.3次,20世紀90年代0.2次,2010-2017年和20世紀80年代均為0.1次。四季寒潮頻次以冬季出現(xiàn)最多,共65.5次,占全年寒潮頻次的41%;其次為秋季,共50.2次,占比31.4%;春季位居第三,共43.9次,占比27.5%;夏季最少僅0.1次,占比0.06%。月尺度寒潮發(fā)生頻次以11月份最多,共31.2次,其次是12月份和1月份,6月份和8月份仍然有少數(shù)地區(qū)出現(xiàn)寒潮,7月份除了新疆的巴里坤和吐爾尕特,其它地區(qū)幾乎沒有寒潮出現(xiàn)(表3)。
根據(jù)寒潮發(fā)生標準,對中國北方地區(qū)269個站點近58年來寒潮頻次總和及逐年寒潮頻次加權平均,得到北方地區(qū)近58年共發(fā)生159.7次寒潮,年平均寒潮頻次2.8次·a-1,寒潮頻次出現(xiàn)最多的是1966年,5.2次,2007年寒潮頻次最少,1.3次。從北方地區(qū)1960-2017年寒潮頻次逐年序列及線性趨勢[圖3(a)]明顯的看出,1960-2017年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頻次總體呈遞減的趨勢,遞減的速度為0.20次·(10a)-1(P<0.01)。其中,1960-1966年寒潮頻次明顯增加,1967-1984年寒潮頻次在波動中減少,1985-1987年寒潮頻次出現(xiàn)躍增,1989-1993年又呈減少趨勢,1994年后略微上升后波動下降,這與不同區(qū)域在全球大背景下寒潮頻次變化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31-38]。對北方地區(qū)269個站點近58年來寒潮頻次變化趨勢進行逐一分析,趨勢值的絕對值大小用三角形的大小進行標注,通過0.05顯著性檢驗站點用空心方框進行標注,得到1960-2017年北方地區(qū)各站點寒潮頻次年際變化趨勢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分布[圖3(b)],由圖可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寒潮頻次變化趨勢為負值,有一半以上的地區(qū)通過了95%顯著性檢驗,且寒潮減弱趨勢比較顯著的地方集中分布在東北地區(qū)。圖3 1960-2017年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頻次逐年序列及線性趨勢(a)與各站點寒潮頻次年際變化趨勢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分布(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氣候?qū)η嗪F钸B山水文水資源的影響[J]. 戴升,保廣裕,祁貴明,馬占良,白文蓉,余迪,馮曉莉,楊延華,時盛博. 冰川凍土. 2019(05)
[2]黑龍江省初霜凍變化特征研究及預測方法[J]. 張健,許麗玲,班晉,陸妍,王振,張春梅. 冰川凍土. 2019(03)
[3]Study on the growth of wind wave frequency spectra generated by cold waves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J]. 莫冬雪,侯一筠,劉亞豪,李健.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8(05)
[4]近30多年中國東北地區(qū)春季寒潮的年代際變化及其可能原因[J]. 唐孟琪,曾剛.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17(04)
[5]1971—2014年新疆區(qū)域寒潮氣候特征[J]. 羅繼,代君梅,楊虎,曲良璐,趙霞. 干旱區(qū)研究. 2017(02)
[6]1960-2014年中國綠洲嚴寒期的時空變化特征與成因分析[J]. 柴中華,劉普幸. 地理學報. 2016(05)
[7]烏魯木齊市寒潮氣候特征分析[J]. 鄭玉萍,宮恒瑞.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15(06)
[8]1971—2011年遼寧寒潮時空分布特征[J]. 閻琦,陸井龍,田莉,崔錦,李爽,楊青.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4(04)
[9]近53年內(nèi)蒙古寒潮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劉憲鋒,朱秀芳,潘耀忠,李雙雙,張東海,劉焱序. 地理學報. 2014(07)
[10]中國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氣候區(qū)劃[J]. 鄭景云,卞娟娟,葛全勝,尹云鶴. 地理研究. 2013(06)
本文編號:3276532
【文章來源】:冰川凍土. 2020,42(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中國北方地理位置和氣象站點分布
圖2 近58年中國北方地區(qū)四種類型寒潮發(fā)生頻次空間分布從年代際分布來看(表2),20世紀60年代寒潮頻次出現(xiàn)最多,平均3.5次·a-1,其次是70年代,平均3.0次·a-1,2000-2009年寒潮頻次出現(xiàn)最少,平均2.4次·a-1,一般寒潮、較強寒潮、強寒潮與寒潮總頻次年代際分布基本一致,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寒潮頻次逐漸減少,90年代寒潮發(fā)生頻次略有增加,但仍低于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進入21世紀后再次減少,特強寒潮出現(xiàn)最少,58年僅1.3次,其中2000-2009年和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均為0.3次,20世紀90年代0.2次,2010-2017年和20世紀80年代均為0.1次。四季寒潮頻次以冬季出現(xiàn)最多,共65.5次,占全年寒潮頻次的41%;其次為秋季,共50.2次,占比31.4%;春季位居第三,共43.9次,占比27.5%;夏季最少僅0.1次,占比0.06%。月尺度寒潮發(fā)生頻次以11月份最多,共31.2次,其次是12月份和1月份,6月份和8月份仍然有少數(shù)地區(qū)出現(xiàn)寒潮,7月份除了新疆的巴里坤和吐爾尕特,其它地區(qū)幾乎沒有寒潮出現(xiàn)(表3)。
根據(jù)寒潮發(fā)生標準,對中國北方地區(qū)269個站點近58年來寒潮頻次總和及逐年寒潮頻次加權平均,得到北方地區(qū)近58年共發(fā)生159.7次寒潮,年平均寒潮頻次2.8次·a-1,寒潮頻次出現(xiàn)最多的是1966年,5.2次,2007年寒潮頻次最少,1.3次。從北方地區(qū)1960-2017年寒潮頻次逐年序列及線性趨勢[圖3(a)]明顯的看出,1960-2017年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頻次總體呈遞減的趨勢,遞減的速度為0.20次·(10a)-1(P<0.01)。其中,1960-1966年寒潮頻次明顯增加,1967-1984年寒潮頻次在波動中減少,1985-1987年寒潮頻次出現(xiàn)躍增,1989-1993年又呈減少趨勢,1994年后略微上升后波動下降,這與不同區(qū)域在全球大背景下寒潮頻次變化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31-38]。對北方地區(qū)269個站點近58年來寒潮頻次變化趨勢進行逐一分析,趨勢值的絕對值大小用三角形的大小進行標注,通過0.05顯著性檢驗站點用空心方框進行標注,得到1960-2017年北方地區(qū)各站點寒潮頻次年際變化趨勢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分布[圖3(b)],由圖可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寒潮頻次變化趨勢為負值,有一半以上的地區(qū)通過了95%顯著性檢驗,且寒潮減弱趨勢比較顯著的地方集中分布在東北地區(qū)。圖3 1960-2017年中國北方地區(qū)寒潮頻次逐年序列及線性趨勢(a)與各站點寒潮頻次年際變化趨勢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分布(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氣候?qū)η嗪F钸B山水文水資源的影響[J]. 戴升,保廣裕,祁貴明,馬占良,白文蓉,余迪,馮曉莉,楊延華,時盛博. 冰川凍土. 2019(05)
[2]黑龍江省初霜凍變化特征研究及預測方法[J]. 張健,許麗玲,班晉,陸妍,王振,張春梅. 冰川凍土. 2019(03)
[3]Study on the growth of wind wave frequency spectra generated by cold waves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J]. 莫冬雪,侯一筠,劉亞豪,李健.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8(05)
[4]近30多年中國東北地區(qū)春季寒潮的年代際變化及其可能原因[J]. 唐孟琪,曾剛.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17(04)
[5]1971—2014年新疆區(qū)域寒潮氣候特征[J]. 羅繼,代君梅,楊虎,曲良璐,趙霞. 干旱區(qū)研究. 2017(02)
[6]1960-2014年中國綠洲嚴寒期的時空變化特征與成因分析[J]. 柴中華,劉普幸. 地理學報. 2016(05)
[7]烏魯木齊市寒潮氣候特征分析[J]. 鄭玉萍,宮恒瑞.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15(06)
[8]1971—2011年遼寧寒潮時空分布特征[J]. 閻琦,陸井龍,田莉,崔錦,李爽,楊青.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4(04)
[9]近53年內(nèi)蒙古寒潮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劉憲鋒,朱秀芳,潘耀忠,李雙雙,張東海,劉焱序. 地理學報. 2014(07)
[10]中國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氣候區(qū)劃[J]. 鄭景云,卞娟娟,葛全勝,尹云鶴. 地理研究. 2013(06)
本文編號:32765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2765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