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氣象學論文 >

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時空演變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06-21 17:19
  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時空演變特征,利用1979年1月-2018年12月的MSR2臭氧總量月平均資料,通過氣候統(tǒng)計學方法,對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的時空分布以及臭氧低谷強度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總量分布具有明顯的緯向特征,隨緯度增高而增大,也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冬春季較多,夏秋季較少;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在不同時期段的變化趨勢表現(xiàn)不同,在1979-1998年呈遞減的趨勢,其遞減率為0.65 DU/a,在1999-2018年呈遞增的趨勢,其遞增率為0.20 DU/a,而1979-2018年整體呈現(xiàn)遞減的趨勢,其遞減率為0.16 DU/a,且存在顯著的準2~3年、準4年和準8~11年周期振蕩;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的季節(jié)變化呈現(xiàn)正弦曲線的形狀,最大值出現(xiàn)在3月,最小值出現(xiàn)在10月,而同緯度的無山地區(qū)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4月,最小值出現(xiàn)在11月。高原上空臭氧總量一年四季都低于同緯度帶無山地區(qū),且在各月(除10月)均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臭氧低谷的強度在5月達到最強,11月最弱,且在夏秋季節(jié)呈現(xiàn)緩慢減弱的趨勢,而在冬春季節(jié)呈現(xiàn)加強的趨勢。 

【文章來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2020,35(06)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時空演變特征


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月變化

空間分布,臭氧,總量,青藏高原


圖1為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的40 a平均空間分布。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總量等值線幾乎與緯圈平行,臭氧總量隨緯度增高而增大,高原上空臭氧總量的平均值為284.5 DU。并且在青藏高原南部(28 °N,89 °E)附近存在一個小于265 DU的臭氧總量低值中心,對于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的形成原因很多學者做了不同的研究[21-26]。由圖2可見,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冬春季較多,夏秋季較少。臭氧總量在春季出現(xiàn)最大值,春季平均值高達300.86 DU;秋季出現(xiàn)最小值,平均值為268.79 DU,比春季低大約32 DU;同時冬季的臭氧總量大于夏季的,冬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的平均值為292.17 DU,而夏季為276.51 DU。夏秋季臭氧總量的南北梯度不及春冬季明顯,秋季是全年臭氧總量最小的季節(jié),秋季臭氧總量的值相比夏季下降了8 DU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在低緯度地區(qū)平流層通過光化學作用產(chǎn)生的臭氧被大氣環(huán)流輸送到高緯度地區(qū),這種極向環(huán)流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在冬春季節(jié)較強,在夏秋季節(jié)較弱。正因為冬春季強盛的極向環(huán)流使得低緯度地區(qū)的高濃度臭氧向中高緯度地區(qū)輸送,導致了冬春季中高緯度地區(qū)臭氧濃度較高,而在夏秋季這種環(huán)流較弱,使該時期臭氧濃度較低并且臭氧總量的經(jīng)向梯度也較小[27]。

空間分布,臭氧,總量,青藏高原


由圖2可見,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冬春季較多,夏秋季較少。臭氧總量在春季出現(xiàn)最大值,春季平均值高達300.86 DU;秋季出現(xiàn)最小值,平均值為268.79 DU,比春季低大約32 DU;同時冬季的臭氧總量大于夏季的,冬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的平均值為292.17 DU,而夏季為276.51 DU。夏秋季臭氧總量的南北梯度不及春冬季明顯,秋季是全年臭氧總量最小的季節(jié),秋季臭氧總量的值相比夏季下降了8 DU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在低緯度地區(qū)平流層通過光化學作用產(chǎn)生的臭氧被大氣環(huán)流輸送到高緯度地區(qū),這種極向環(huán)流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在冬春季節(jié)較強,在夏秋季節(jié)較弱。正因為冬春季強盛的極向環(huán)流使得低緯度地區(qū)的高濃度臭氧向中高緯度地區(qū)輸送,導致了冬春季中高緯度地區(qū)臭氧濃度較高,而在夏秋季這種環(huán)流較弱,使該時期臭氧濃度較低并且臭氧總量的經(jīng)向梯度也較小[27]。2.2 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總量的時間變化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夏季青藏高原附近云頂分布和對流層頂高度的關(guān)系(英文)[J]. SHI Chun-Hua,CHANG Shu-Jie,GUO Dong,XU Jian-Jun,ZHANG Chen-X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8(02)
[2]WACCM3對夏季青藏高原臭氧谷雙心結(jié)構(gòu)的模擬性能評估![J]. 萬凌峰,郭棟,劉仁強,施春華,蘇昱丞.  高原氣象. 2017(01)
[3]近33a來北半球大氣臭氧的變化趨勢研究[J]. 郭世昌,黎成超,郭漪然,陳艷,張秀年,黎海鳳,李豪杰,常有禮.  熱帶氣象學報. 2014(02)
[4]南亞高壓對青藏高原臭氧谷的動力作用[J]. 郭棟,周秀驥,劉煜,李維亮,王盤興.  氣象學報. 2012(06)
[5]青藏高原對流層頂高度與臭氧總量及上升運動的耦合關(guān)系[J]. 楊雙艷,周順武,張人禾,吳萍,李慧,馬振鋒.  大氣科學學報. 2012(04)
[6]Formation of the Summertime Ozone Valle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Air Column Variations[J]. 卞建春,嚴仁嫦,陳洪濱,呂達仁,Steven T.MASSI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6)
[7]利用衛(wèi)星資料分析我國北方東西部臭氧分布差異[J]. 楊景梅,邱金桓.  應用氣象學報. 2009(01)
[8]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形成的機理——臭氧輸送和化學過程[J]. 劉煜,李維亮,周秀驥,何金海.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01)
[9]近年東亞地區(qū)臭氧總量的變化趨勢[J]. 李燕,蔡旭暉,謝飛欽.  環(huán)境科學. 2002(S1)
[10]青藏高原臭氧的準兩年振蕩[J]. 季崇萍,鄒捍,周立波.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01(04)

碩士論文
[1]中國臭氧總量30a時空變化以及近地面臭氧濃度氣象要素影響研究[D]. 張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24108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24108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c9a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