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沙塵暴、揚沙和浮塵監(jiān)測及其與氣候因子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08:34
[目的]分析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沙塵暴、揚沙以及浮塵頻次和時長的月變化和年變化,并分析其與主要氣候因子的關系,為區(qū)域沙塵天氣的早期預警和荒漠區(qū)的經(jīng)營和管理提供依據(jù)。[方法]利用黑河流域紅沙窩荒漠化綜合防治試驗站的2010—2019年的沙塵天氣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和氣象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果]沙塵頻次和時長主要集中在春季,其次是冬季,春冬兩季的頻次和時長各占全年的82.3%和79.4%。10 a間沙塵暴和揚沙頻次總體變化趨勢逐漸減少,而浮塵頻次總體變化趨勢逐年增加;沙塵時長總體變化趨勢逐年增加。沙塵頻次月變化與土壤濕度(10 cm)和大氣濕度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與風速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揚沙年際發(fā)生頻次與土壤溫度(5 cm)之間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大氣溫度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結論]近10 a來,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的沙塵天氣主要發(fā)生在春季和冬季,破壞性較大的沙塵暴和揚沙逐年減少,而浮塵逐年增加。沙塵頻次的月變化主要影響因素是淺層土壤濕度、大氣濕度和風速。春季的淺層土壤濕度影響了沙塵暴和揚沙年際頻次變化,淺層土壤溫度影響了...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通報.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沙塵暴、揚沙和浮塵頻次的月變化
對監(jiān)測區(qū)2010—2019年不同年際發(fā)生的沙塵天氣時長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見圖4)。分析圖4可以得出,雖然不同年份間的時長變化有所波動,但其總體的變化趨勢呈增加的趨勢,2012年沙塵天氣時長最短,為64.0 h,2014—2017年沙塵天氣時長變化平緩,到了2018年和2019年,沙塵天氣增加到了260.3和261.3 h,結合圖3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浮塵發(fā)生的頻次增加所造成的。圖4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沙塵天氣時長的年際變化及趨勢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沙塵天氣時長的年際變化及趨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黑河流域中游沙漠風能環(huán)境與風沙地貌[J]. 張正偲,董治寶. 中國沙漠. 2014(02)
[2]1960—2012年河西走廊中部沙塵暴空間分布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J]. 劉洪蘭,張強,張俊國,郭俊琴,王勝. 中國沙漠. 2014(04)
[3]祁連山區(qū)黑河流域季節(jié)凍土時空變化研究[J]. 彭小清,張廷軍,潘小多,王慶峰,鐘歆鑰,王康,牟翠翠. 地球科學進展. 2013(04)
[4]河西走廊中部近53年降水變化及未來趨勢預測[J]. 劉洪蘭,白虎志,張俊國. 干旱區(qū)研究. 2011(01)
[5]中國北方沙塵暴與地溫場的相關分析[J]. 趙紅巖,楊瑜峰,梁東升,湯懋蒼,張久林,李棟梁. 中國沙漠. 2007(03)
[6]甘肅河西走廊中部近45a來大風沙塵暴氣候背景分析[J]. 丁榮,張德玉,梁俊寧,周瑛蘭. 中國沙漠. 2006(05)
[7]中國北方沙塵暴頻數(shù)演化及其氣候成因分析[J]. 張莉,任國玉. 氣象學報. 2003(06)
[8]甘肅省春季沙塵暴強弱年份大氣環(huán)流特征對比分析[J]. 俞亞勛,趙建華. 干旱氣象. 2003(03)
[9]中國沙塵天氣的區(qū)域特征[J]. 王式功,王金艷,周自江,尚可政,楊德保,趙宗鎖. 地理學報. 2003(02)
[10]近50年來中國北方沙塵暴的分布及變化趨勢分析[J]. 錢正安,宋敏紅,李萬元. 中國沙漠. 2002(02)
本文編號:3218063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通報.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沙塵暴、揚沙和浮塵頻次的月變化
對監(jiān)測區(qū)2010—2019年不同年際發(fā)生的沙塵天氣時長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見圖4)。分析圖4可以得出,雖然不同年份間的時長變化有所波動,但其總體的變化趨勢呈增加的趨勢,2012年沙塵天氣時長最短,為64.0 h,2014—2017年沙塵天氣時長變化平緩,到了2018年和2019年,沙塵天氣增加到了260.3和261.3 h,結合圖3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浮塵發(fā)生的頻次增加所造成的。圖4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沙塵天氣時長的年際變化及趨勢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區(qū)沙塵天氣時長的年際變化及趨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黑河流域中游沙漠風能環(huán)境與風沙地貌[J]. 張正偲,董治寶. 中國沙漠. 2014(02)
[2]1960—2012年河西走廊中部沙塵暴空間分布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J]. 劉洪蘭,張強,張俊國,郭俊琴,王勝. 中國沙漠. 2014(04)
[3]祁連山區(qū)黑河流域季節(jié)凍土時空變化研究[J]. 彭小清,張廷軍,潘小多,王慶峰,鐘歆鑰,王康,牟翠翠. 地球科學進展. 2013(04)
[4]河西走廊中部近53年降水變化及未來趨勢預測[J]. 劉洪蘭,白虎志,張俊國. 干旱區(qū)研究. 2011(01)
[5]中國北方沙塵暴與地溫場的相關分析[J]. 趙紅巖,楊瑜峰,梁東升,湯懋蒼,張久林,李棟梁. 中國沙漠. 2007(03)
[6]甘肅河西走廊中部近45a來大風沙塵暴氣候背景分析[J]. 丁榮,張德玉,梁俊寧,周瑛蘭. 中國沙漠. 2006(05)
[7]中國北方沙塵暴頻數(shù)演化及其氣候成因分析[J]. 張莉,任國玉. 氣象學報. 2003(06)
[8]甘肅省春季沙塵暴強弱年份大氣環(huán)流特征對比分析[J]. 俞亞勛,趙建華. 干旱氣象. 2003(03)
[9]中國沙塵天氣的區(qū)域特征[J]. 王式功,王金艷,周自江,尚可政,楊德保,趙宗鎖. 地理學報. 2003(02)
[10]近50年來中國北方沙塵暴的分布及變化趨勢分析[J]. 錢正安,宋敏紅,李萬元. 中國沙漠. 2002(02)
本文編號:32180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2180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