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冬季異常冷氣候事件判定及其與環(huán)流指數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1-05-10 15:18
以連續(xù)5 d日平均氣溫負距平超過1倍標準差為標準,對黑龍江省冬季異常冷氣候事件進行了判斷。經普查,黑龍江省1961-2018年冬季共發(fā)生51次異常冷氣候事件,累計天數428 d。1961-1986年為高發(fā)期,平均年發(fā)生1.31次,次均天數為9 d;1987-2008年為低發(fā)期,平均年發(fā)生0.32次,次均天數為9 d;2009-2018年為較高發(fā)生期,平均年發(fā)生1次,次均天數為5.9 d。在異常冷氣候事件低發(fā)期,發(fā)生次數較少,但每次事件持續(xù)時間更長。最近10年異常冷氣候事件發(fā)生較多,但每次持續(xù)時間較短。以0.3個標準差作為等級劃分標準,1961-2018年該省冬季發(fā)生一級、二級、三級異常冷氣候事件分別為13次、14次、24次,其中一級多發(fā)生在1986年前。為了揭示異常冷氣候事件發(fā)生的天氣氣候機制,分析了該事件與月尺度同期環(huán)流指數異常的對應關系。北半球極渦面積異常偏大、極渦強度異常偏弱、東亞槽位置異常偏西和AO異常負位相與異常冷氣候事件發(fā)生有較好的對應關系,尤其是12月、1月的北半球極渦面積,12月東亞槽位置,1、2月東亞槽強度和2月AO,為研究該省異常冷氣候事件的形成機理和預測提供了參考...
【文章來源】:災害學. 2020,35(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7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1.2 黑龍江省平均逐日氣溫序列的建立
1.3 冬季異常冷氣候事件的定義
1.4 冬季異常冷氣候事件等級劃分
1.5 研究方法
2 結果分析
2.1 異常冷氣候事件的確定
2.2 冬季異常冷氣候事件頻次年際變化特征
2.3 冬季各月異常冷氣候事件的年際變化特征
2.4 各等級異常冷氣候事件時間分布特征
2.5 異常冷氣候事件與環(huán)流指數異常的對應研究
3 結論和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冬季西伯利亞高壓的主要年際變化模態(tài)及其對東亞氣溫的影響[J]. 朱紅霞,陳文,馮濤,王林. 高原氣象. 2019(04)
[2]2017-2018年冬季黑龍江省氣溫異常成因分析[J]. 班晉,李永生,趙佳瑩,孫鏌涵. 黑龍江氣象. 2019(01)
[3]2012年1月、2016年1月東亞兩次極端嚴寒事件及其與北極增暖的可能聯(lián)系[J]. 武炳義. 大氣科學學報. 2019(01)
[4]冬季中國東北極端低溫事件環(huán)流背景特征分析[J]. 李尚鋒,姜大膀,廉毅,尹路婷. 大氣科學. 2018(05)
[5]近16 a來冬季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qū)低溫事件頻發(fā)及其成因[J]. 謝韶青,盧楚翰. 大氣科學學報. 2018(03)
[6]冬季大范圍持續(xù)性極端低溫事件與歐亞大陸大型斜脊斜槽系統(tǒng)研究進展[J]. 布和朝魯,彭京備,謝作威,紀立人. 大氣科學. 2018(03)
[7]對“霸王級”寒潮引起大風降溫成因的研究[J]. 汪結華,陳凱諾,穆楊,徐建宇,戴仁威. 艦船電子工程. 2017(04)
[8]黑龍江冬季極端低溫氣候特征與環(huán)流異常[J]. 李永生,鞏遠發(fā),王瑩.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 2014(S1)
[9]近50年中國區(qū)域性極端低溫事件頻發(fā)期的氣候特征對比分析研究[J]. 王曉娟,龔志強,沈柏竹,封國林. 氣象學報. 2013(06)
[10]亞歐中緯度關鍵區(qū)正位勢高度距平場配置與中國冬季區(qū)域性極端低溫事件的聯(lián)系[J]. 龔志強,王曉娟,任福民,封國林. 大氣科學. 2013(06)
本文編號:3179590
【文章來源】:災害學. 2020,35(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7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1.2 黑龍江省平均逐日氣溫序列的建立
1.3 冬季異常冷氣候事件的定義
1.4 冬季異常冷氣候事件等級劃分
1.5 研究方法
2 結果分析
2.1 異常冷氣候事件的確定
2.2 冬季異常冷氣候事件頻次年際變化特征
2.3 冬季各月異常冷氣候事件的年際變化特征
2.4 各等級異常冷氣候事件時間分布特征
2.5 異常冷氣候事件與環(huán)流指數異常的對應研究
3 結論和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冬季西伯利亞高壓的主要年際變化模態(tài)及其對東亞氣溫的影響[J]. 朱紅霞,陳文,馮濤,王林. 高原氣象. 2019(04)
[2]2017-2018年冬季黑龍江省氣溫異常成因分析[J]. 班晉,李永生,趙佳瑩,孫鏌涵. 黑龍江氣象. 2019(01)
[3]2012年1月、2016年1月東亞兩次極端嚴寒事件及其與北極增暖的可能聯(lián)系[J]. 武炳義. 大氣科學學報. 2019(01)
[4]冬季中國東北極端低溫事件環(huán)流背景特征分析[J]. 李尚鋒,姜大膀,廉毅,尹路婷. 大氣科學. 2018(05)
[5]近16 a來冬季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qū)低溫事件頻發(fā)及其成因[J]. 謝韶青,盧楚翰. 大氣科學學報. 2018(03)
[6]冬季大范圍持續(xù)性極端低溫事件與歐亞大陸大型斜脊斜槽系統(tǒng)研究進展[J]. 布和朝魯,彭京備,謝作威,紀立人. 大氣科學. 2018(03)
[7]對“霸王級”寒潮引起大風降溫成因的研究[J]. 汪結華,陳凱諾,穆楊,徐建宇,戴仁威. 艦船電子工程. 2017(04)
[8]黑龍江冬季極端低溫氣候特征與環(huán)流異常[J]. 李永生,鞏遠發(fā),王瑩.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 2014(S1)
[9]近50年中國區(qū)域性極端低溫事件頻發(fā)期的氣候特征對比分析研究[J]. 王曉娟,龔志強,沈柏竹,封國林. 氣象學報. 2013(06)
[10]亞歐中緯度關鍵區(qū)正位勢高度距平場配置與中國冬季區(qū)域性極端低溫事件的聯(lián)系[J]. 龔志強,王曉娟,任福民,封國林. 大氣科學. 2013(06)
本文編號:31795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17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