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頻數(shù)變化對海溫異常響應特征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24 23:07
利用美國臺風聯(lián)合警報中心整編的1970—2012年best-track熱帶氣旋(TC)資料和大氣再分析資料,運用最新提出的廣義平衡反饋方法(GEFA),研究多個海盆主要海表溫度異常(SSTA)模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頻數(shù)(TCGN)變率的強迫作用及其機理;通過對比EFA與GEFA的診斷結(jié)果,認識海盆SSTA模之間的線性相互作用及其對西北太平洋TCGN變率的調(diào)制效應;基于GEFA方法探討了多個具有線性趨勢的SSTA模如何共同作用,使西北太平洋TCGN自1970年到90年代中期,有顯著的線性增加趨勢,90年代中期以來,有顯著的線性減少趨勢。主要結(jié)果如下:(1)多個海盆的GEFA診斷結(jié)果表明,西北太平洋臺風活躍季(7—10月)的TCGN變率對北大西洋第一模態(tài)(NA1,95%信度水平)與熱帶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90%信度水平)的響應最為顯著,響應振幅分別為-0.379、-0.41。IOBM和NA1對TCGN整個序列的方差貢獻分別為20.56%和16.55%,但NA1對TCGN負異常年的貢獻大于IOBM。TCGN變率的空間分布與其環(huán)境要素,850hPa相對渦度、600hPa相對濕度、垂...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9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4臺風生成位置合成異常場W多年(b)少年((c)多年代(d)少年代,單位:通過0.05信度檢驗,陰影為
圖3.6給出了四個海區(qū)的EOF前蘭模態(tài)的空間分布,各海盆的前王模態(tài)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都超過了?50%?(見表3.1),它們已能較好的描述各個海盆的海??溫特征。其中熱帶太平洋第一空間模態(tài)(簡稱TP1)的空間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封Nino的海溫異常模態(tài);第二模態(tài)(簡稱TP2)的海溫異常分布呈熱帶太平??洋東西向偶極型,即經(jīng)向模態(tài);第H模態(tài)(簡稱TP3)為除赤道中太平洋小范??圍負值外,其他都是正值。北太平洋第一空間模態(tài)(簡稱NP1)為馬蹄形模態(tài),??對應海溫異常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區(qū)為負值,阿拉斯加灣及北??美沿岸海溫偏高;第二模態(tài)(簡稱NP2)為北太平洋副極地海區(qū)海盆尺度的SST?_??異常;第H模態(tài)(簡稱NP3)為紳向的波列狀異常分布。熱帶印度洋第??一空間模態(tài)(簡稱TI01)對應的是印度洋海盆一致正值,即海盆一致模;第二??模態(tài)(簡稱TI02)為海溫南北向的反位相分布;第蘭模態(tài)(簡稱TI03)為海??溫東西向的反位相,TI經(jīng)。一
■?方法的公式汁算響應系數(shù),利用公式1.8、1.10,乘各自的標準差(表3.2),??得到西北太平洋JASO熱帶氣旋頻數(shù)對4個海盆的響應振幅的估計值(圖3.7),??并用Monte?Carlo方法檢驗響應的顯著性。??從圖3.7中可1^1看出,1970—2012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頻數(shù)對NA1和??TI01有顯著響應分別通過了?95%和90%的Monte-Carlo檢驗,對應的響應振??幅分別為-0.397和-0.407,即北大西洋SSTA有NA1負位相強迫,熱帶印度洋海??溫一致變冷化TCGN增加。當NA1對應的時間主分量降化1個標準差時,TCGN??增加0.397個,TI01對應的時間主分量降低1個標準差時,TCGN增加0.407??個。TP3通過80%的Monte-Carlo檢驗,響應振幅為正,表明熱帶太平洋SSTATP3??負位相強迫時時,TCGN增加。NP2也通過了?70%的Monte-Carlo檢驗,對西北??太平洋TCGN也有一定的影響。??0.4?1?83%?^??171%??IH.y?Bi?;?^?^?—i—!—B?j??H?TPl?g?TF>3?NPl?NP2?N?巧?lieu?TI02?TI03?A?NA2?NA3??—0.2?:?????-0.4???dl?II???90%?95%??-0.6???????圖3.7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頻數(shù)(JASO)對SST?EOF主模態(tài)的響應振幅(單位:??TC)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東部夏季分區(qū)降水對海溫異常響應特征的研究[J]. 李淑娟,余錦華. 氣象科學. 2015(01)
[2]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頻數(shù)的年際、年代際變化及預測[J]. 夏淋淋,朱益民,程乘,陳曉穎. 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 2014(02)
[3]熱帶西太平洋越赤道氣流的年際變化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影響[J]. 馮濤,沈新勇,黃榮輝,陳光華. 熱帶氣象學報. 2014(01)
[4]2009/2010年冬季中國氣溫異常及其對海表溫度的遙響應[J]. 張岳軍,余錦華,劉征宇,吳燕珠,李芬,李明明.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13(05)
[5]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氣候變化的若干研究進展[J]. 陶麗,靳甜甜,濮梅娟,夏瑛. 大氣科學學報. 2013(04)
[6]夏季西北太平洋熱帶輻合帶的強度變化特征及其對熱帶氣旋的影響[J]. 曹西,陳光華,黃榮輝,陳文. 熱帶氣象學報. 2013(02)
[7]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頻數(shù)的氣候變化及其與環(huán)境要素間的聯(lián)系[J]. 周旭,余錦華,王志福. 氣象科學. 2013(01)
[8]基于廣義平衡反饋方法的2009/2010年中國冬季氣溫異常型的診斷[J]. 江志紅,吳燕珠,劉征宇,溫娜. 熱帶氣象學報. 2013(01)
[9]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影響[J]. 陶麗,程守長. 大氣科學. 2012(06)
[10]近30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時空特征分析[J]. 楊彩虹,薛存金,季民.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2(05)
本文編號:2998096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9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4臺風生成位置合成異常場W多年(b)少年((c)多年代(d)少年代,單位:通過0.05信度檢驗,陰影為
圖3.6給出了四個海區(qū)的EOF前蘭模態(tài)的空間分布,各海盆的前王模態(tài)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都超過了?50%?(見表3.1),它們已能較好的描述各個海盆的海??溫特征。其中熱帶太平洋第一空間模態(tài)(簡稱TP1)的空間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封Nino的海溫異常模態(tài);第二模態(tài)(簡稱TP2)的海溫異常分布呈熱帶太平??洋東西向偶極型,即經(jīng)向模態(tài);第H模態(tài)(簡稱TP3)為除赤道中太平洋小范??圍負值外,其他都是正值。北太平洋第一空間模態(tài)(簡稱NP1)為馬蹄形模態(tài),??對應海溫異常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區(qū)為負值,阿拉斯加灣及北??美沿岸海溫偏高;第二模態(tài)(簡稱NP2)為北太平洋副極地海區(qū)海盆尺度的SST?_??異常;第H模態(tài)(簡稱NP3)為紳向的波列狀異常分布。熱帶印度洋第??一空間模態(tài)(簡稱TI01)對應的是印度洋海盆一致正值,即海盆一致模;第二??模態(tài)(簡稱TI02)為海溫南北向的反位相分布;第蘭模態(tài)(簡稱TI03)為海??溫東西向的反位相,TI經(jīng)。一
■?方法的公式汁算響應系數(shù),利用公式1.8、1.10,乘各自的標準差(表3.2),??得到西北太平洋JASO熱帶氣旋頻數(shù)對4個海盆的響應振幅的估計值(圖3.7),??并用Monte?Carlo方法檢驗響應的顯著性。??從圖3.7中可1^1看出,1970—2012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頻數(shù)對NA1和??TI01有顯著響應分別通過了?95%和90%的Monte-Carlo檢驗,對應的響應振??幅分別為-0.397和-0.407,即北大西洋SSTA有NA1負位相強迫,熱帶印度洋海??溫一致變冷化TCGN增加。當NA1對應的時間主分量降化1個標準差時,TCGN??增加0.397個,TI01對應的時間主分量降低1個標準差時,TCGN增加0.407??個。TP3通過80%的Monte-Carlo檢驗,響應振幅為正,表明熱帶太平洋SSTATP3??負位相強迫時時,TCGN增加。NP2也通過了?70%的Monte-Carlo檢驗,對西北??太平洋TCGN也有一定的影響。??0.4?1?83%?^??171%??IH.y?Bi?;?^?^?—i—!—B?j??H?TPl?g?TF>3?NPl?NP2?N?巧?lieu?TI02?TI03?A?NA2?NA3??—0.2?:?????-0.4???dl?II???90%?95%??-0.6???????圖3.7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頻數(shù)(JASO)對SST?EOF主模態(tài)的響應振幅(單位:??TC)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東部夏季分區(qū)降水對海溫異常響應特征的研究[J]. 李淑娟,余錦華. 氣象科學. 2015(01)
[2]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頻數(shù)的年際、年代際變化及預測[J]. 夏淋淋,朱益民,程乘,陳曉穎. 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 2014(02)
[3]熱帶西太平洋越赤道氣流的年際變化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的影響[J]. 馮濤,沈新勇,黃榮輝,陳光華. 熱帶氣象學報. 2014(01)
[4]2009/2010年冬季中國氣溫異常及其對海表溫度的遙響應[J]. 張岳軍,余錦華,劉征宇,吳燕珠,李芬,李明明.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13(05)
[5]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氣候變化的若干研究進展[J]. 陶麗,靳甜甜,濮梅娟,夏瑛. 大氣科學學報. 2013(04)
[6]夏季西北太平洋熱帶輻合帶的強度變化特征及其對熱帶氣旋的影響[J]. 曹西,陳光華,黃榮輝,陳文. 熱帶氣象學報. 2013(02)
[7]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頻數(shù)的氣候變化及其與環(huán)境要素間的聯(lián)系[J]. 周旭,余錦華,王志福. 氣象科學. 2013(01)
[8]基于廣義平衡反饋方法的2009/2010年中國冬季氣溫異常型的診斷[J]. 江志紅,吳燕珠,劉征宇,溫娜. 熱帶氣象學報. 2013(01)
[9]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影響[J]. 陶麗,程守長. 大氣科學. 2012(06)
[10]近30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時空特征分析[J]. 楊彩虹,薛存金,季民.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2(05)
本文編號:29980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99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