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支槽的年際變化及其與我國南方冬季氣候之間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0-11-10 11:15
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資料,基于低壓槽的客觀識別技術,識別了1979—2015年冬季南支槽活動,并以此為基礎定義一個南支槽強度指數(shù),采用相關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分析、波作用通量等方法,研究了南支槽年際變化特征及影響南支槽年際變率的因素,并進一步分析了南支槽強(弱)年與大氣環(huán)流及與中國南方冬季氣候之間的關系。主要結論如下:(1)使用客觀識別方法能較好識別南支槽活動,其活動最頻繁區(qū)域位于高原中部南側的90°—92°E附近。該南支槽指數(shù)能較好體現(xiàn)700hPa位勢高度變化與南支槽強弱的關系,同時對副熱帶南支西風急流繞流作用的反映能力最好。南支槽強度主要存在準4年和準14年周期,且這兩個周期存在有顯著的年代際變化,即準4年周期在1985年前后最為顯著,準14年周期在1996年前后顯著。(2)南支槽上空的200hPa西風急流以及其上游的阿拉伯海以北地區(qū)的大氣熱源對南支槽強弱的年際變率有重要影響。當高層西風急流增強(弱)時,高原大地形對低層西風的阻擋而導致的繞流作用也增強(減小),導致南支槽強度增強(減弱)。南支槽強度變化還與沿著急流帶傳播的波能量密切相關。南支槽強年西風急流偏強,波能量主要來自沿著急流軸傳播的西風帶內及孟加拉灣地區(qū);南支槽弱年急流偏弱,沿急流軸傳播的波能量少,波能量主要來自孟加拉灣及以東地區(qū)。另外,阿拉伯海以北地區(qū)的大氣熱源會導致整個高原地區(qū)及其周邊低空流場出現(xiàn)氣旋性輻合,在高原南側,這種氣旋性環(huán)流的疊加在大尺度西風繞流之上,使得南支槽顯著發(fā)展。(3)冬季南支槽強弱對冷空氣活動以及我國冬季的水汽輸送具有重要作用。當南支槽異常偏強(弱)時,來自高緯的偏北氣流異常偏強(弱),冷空氣勢力也顯著偏強(弱),副熱帶高壓偏弱(強),有利(不利)于冷空氣向南爆發(fā)。南支槽異常偏強年,在20°N附近有一條源自孟加拉灣繞過高原南側到達我國境內的水汽輸送帶,是我國西南和華南的主要水汽通道,同時西南地區(qū)水汽輻合較為顯著;南支槽異常偏弱年,南支槽經孟加拉灣到達我國西南和華南的水汽輸送偏弱,同時在我國西南、華南地區(qū)及菲律賓海域,水汽輻合較弱。(4)南支槽的強弱對我國同期冬季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南支槽異常偏強,西南到華南一帶均降水偏多,降水偏多的正中心位于廣東東北部至福建一帶;同時,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是氣溫異常偏低,且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qū)氣溫偏低最為顯著。當南支槽異常偏弱,西南至華南一帶降水偏少,降水偏少的負距平中心位于兩廣中部;同時,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偏高,尤其是華東、西南地區(qū)氣溫異常偏高最為顯著。
【學位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P461
【部分圖文】:
黑框表示南支槽統(tǒng)計區(qū)域楊鑒初[9]及索渺清和丁一匯[11]表明,南支槽在 700hPa 最為明顯,為此,圖2–1 給出了 1979—2015 冬季氣候平均狀態(tài)下 700hPa 和 500hPa 位勢高度分布。從圖 2–1b 可以看出,500hPa 等高線在高原南側孟加拉灣地區(qū)較為平直,南支槽不明顯;在圖 2–1a 中 700hpa 高度場上,高原中部南側等高線出現(xiàn)明顯的彎折,南支槽十分顯著,因此在 700hPa 高度上識別南支槽活動更合理。因此本文選取 700hPa 高度場,參考 Wang et al.[29]的研究區(qū)域采用 15°N–25°N,80°E–100°E 范圍分析南支槽。
黑框表示南支槽統(tǒng)計區(qū)域楊鑒初[9]及索渺清和丁一匯[11]表明,南支槽在 700hPa 最為明顯,為此,圖2–1 給出了 1979—2015 冬季氣候平均狀態(tài)下 700hPa 和 500hPa 位勢高度分布。從圖 2–1b 可以看出,500hPa 等高線在高原南側孟加拉灣地區(qū)較為平直,南支槽不明顯;在圖 2–1a 中 700hpa 高度場上,高原中部南側等高線出現(xiàn)明顯的彎折,南支槽十分顯著,因此在 700hPa 高度上識別南支槽活動更合理。因此本文選取 700hPa 高度場,參考 Wang et al.[29]的研究區(qū)域采用 15°N–25°N,80°E–100°E 范圍分析南支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確存在著一個南支槽,南支槽的氣候平均位置和 Wang et 大致相同。在南支槽分析區(qū)域內,仔細對比圖 3–1 與圖 2–1a觀識別出的南支槽活動日的 700hPa 高度(圖 3–1)平均等高候態(tài)(圖 2–1a)的等高線數(shù)值更低,同時等高線在高原中部風場也在高原南側形成氣旋式環(huán)流,在槽線兩側具有明顯的切客觀識別方法識別的南支槽具有很好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77867
【學位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P461
【部分圖文】:
黑框表示南支槽統(tǒng)計區(qū)域楊鑒初[9]及索渺清和丁一匯[11]表明,南支槽在 700hPa 最為明顯,為此,圖2–1 給出了 1979—2015 冬季氣候平均狀態(tài)下 700hPa 和 500hPa 位勢高度分布。從圖 2–1b 可以看出,500hPa 等高線在高原南側孟加拉灣地區(qū)較為平直,南支槽不明顯;在圖 2–1a 中 700hpa 高度場上,高原中部南側等高線出現(xiàn)明顯的彎折,南支槽十分顯著,因此在 700hPa 高度上識別南支槽活動更合理。因此本文選取 700hPa 高度場,參考 Wang et al.[29]的研究區(qū)域采用 15°N–25°N,80°E–100°E 范圍分析南支槽。
黑框表示南支槽統(tǒng)計區(qū)域楊鑒初[9]及索渺清和丁一匯[11]表明,南支槽在 700hPa 最為明顯,為此,圖2–1 給出了 1979—2015 冬季氣候平均狀態(tài)下 700hPa 和 500hPa 位勢高度分布。從圖 2–1b 可以看出,500hPa 等高線在高原南側孟加拉灣地區(qū)較為平直,南支槽不明顯;在圖 2–1a 中 700hpa 高度場上,高原中部南側等高線出現(xiàn)明顯的彎折,南支槽十分顯著,因此在 700hPa 高度上識別南支槽活動更合理。因此本文選取 700hPa 高度場,參考 Wang et al.[29]的研究區(qū)域采用 15°N–25°N,80°E–100°E 范圍分析南支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確存在著一個南支槽,南支槽的氣候平均位置和 Wang et 大致相同。在南支槽分析區(qū)域內,仔細對比圖 3–1 與圖 2–1a觀識別出的南支槽活動日的 700hPa 高度(圖 3–1)平均等高候態(tài)(圖 2–1a)的等高線數(shù)值更低,同時等高線在高原中部風場也在高原南側形成氣旋式環(huán)流,在槽線兩側具有明顯的切客觀識別方法識別的南支槽具有很好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志強;;1979—2013年ERA-Interim資料的青藏高原低渦活動特征分析[J];氣象學報;2015年05期
2 林志強;;南支槽的客觀識別方法及其氣候特征[J];高原氣象;2015年03期
3 張永莉;范廣洲;周定文;向衛(wèi)國;謝清霞;王霄;賴欣;;春季南支槽變化特征及其與降水和大氣環(huán)流的關系[J];高原氣象;2014年01期
4 段旭;陶云;許美玲;魯亞斌;梁紅麗;;西風帶南支槽對云南天氣的影響[J];高原氣象;2012年04期
5 孫丞虎;任福民;周兵;龔志強;左金清;郭艷君;;2011/2012年冬季我國異常低溫特征及可能成因分析[J];氣象;2012年07期
6 王興菊;白慧;陳貞宏;;2008年和2011年年初貴州低溫雨凇分析[J];干旱氣象;2012年02期
7 張永莉;范廣洲;周定文;謝清霞;朱麗華;王炳赟;;冬半年南支槽的氣候特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8 李艷春;葉文群;蘭蘭;;南支槽造成紅河州強降雨的統(tǒng)計分析[J];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11年02期
9 胡開喜;陸日宇;王東海;;東北冷渦及其氣候影響[J];大氣科學;2011年01期
10 劉冬晴;楊修群;;熱帶低頻振蕩影響中國東部冬季降水的機理[J];氣象科學;2010年05期
本文編號:28778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87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