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氣象學論文 >

東亞冬季風多時間尺度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10-08 19:28
   利用1948~2015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資料和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代用指標,對比分析了16個不同變量定義的東亞冬季風指數(shù),并對各指數(shù)與東亞冬季溫度、降水及不同高度場經(jīng)緯向風進行相關性分析。此外,還就全新世千年時間尺度的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空間區(qū)域分布進行分析比較。結(jié)果顯示:(1)16個東亞冬季風指數(shù)在指示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上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其中95%的指數(shù)達到99%的信度檢驗水平;同時各指數(shù)間也存在著個別差異,體現(xiàn)了不同變量定義指數(shù)反映東亞冬季風的整體性和區(qū)域差異性,反映出各指數(shù)側(cè)重點的不同。(2)自1949年以來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存在整體減弱趨勢,20世紀80年代是強弱冬季風的轉(zhuǎn)折點,在近66年的東亞冬季風變化中有明顯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存在幾個明顯的偏強期和偏弱期:1950s至1960s中期、1970s末至1980s中期偏強,1960s末至1970s中期、1980s中期至今偏弱。(3)東亞冬季風整體上與溫度為負相關,與降水為正相關,但與降水的相關性存在明顯的空間區(qū)域分界,東亞東部及海洋區(qū)域正相關性顯著,東亞內(nèi)陸受復雜地表等影響,相關性不明顯,而青藏高原東部、日本迎風海區(qū)、黃海海區(qū)等地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4)隨著高度的升高16個東亞冬季風指數(shù)與東亞冬季風強度存在一定的空間分布差異,但總體上分別以40°N、20°N為界呈自北向南經(jīng)向的“負—正—負”相關和以100°E、120°~130°E為界自西向東緯向的“負—正—負”相關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冬季風與當年春季的相關性分析具有相似但減弱的分布特征。(5)東亞冬季風通過!獨怦詈系冗b相關的影響,響應高、低緯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變化,同中高緯北極濤動呈負相關,與低緯厄爾尼諾強度變化呈正相關。(6)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在千年時間尺度上的變化不同時期呈現(xiàn)不同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早中全新世時期(10~5.5ka)呈自北向南經(jīng)向的“減弱—增強—減弱”變化趨勢和自西向東緯向的“減弱—增強”變化趨勢,這與東亞冬季風年代際時間尺度上的空間分布區(qū)域相似,而中晚全新世(4.5~2ka)時期則呈一致性增強的變化趨勢。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6
【中圖分類】:P425.4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東亞季風的定義及東亞冬季風環(huán)流系統(tǒng)
        1.2.1 東亞季風的定義
        1.2.2 東亞冬季風環(huán)流系統(tǒng)
        1.2.3 東亞冬季風與其他環(huán)流系統(tǒng)
    1.3 東亞冬季風對東亞溫度和降水的影響
    1.4 東亞冬季風指數(shù)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6 選題依據(jù)和研究意義
    1.7 研究內(nèi)容和章節(jié)安排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資料來源
    2.2 方法介紹
第三章 東亞冬季風指數(shù)
    3.1 引言
    3.2 16個東亞冬季風指數(shù)
    3.3 東亞冬季風與東亞冬季溫度、降水相關性分析
        3.3.1 東亞冬季風與東亞冬季溫度相關性分析
        3.3.2 東亞冬季風與東亞冬季降水相關性分析
    3.4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東亞冬季風與不同高度場經(jīng)緯向風的相關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東亞冬季風與東亞冬季不同高度場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2.1 東亞冬季風與冬季近地面 10m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2.2 東亞冬季風與冬季 850hPa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2.3 東亞冬季風與冬季 500hPa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2.4 東亞冬季風與冬季 200hPa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3 春季東亞冬季風與不同高度場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3.1 東亞冬季風與春季近地面 10m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3.2 東亞冬季風與春季 850hPa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3.3 東亞冬季風與春季 500hPa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3.4 東亞冬季風與春季 200hPa經(jīng)緯向風相關性分析
    4.4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東亞冬季風與El Ni?o及AO的相關性分析
    5.1 引言
    5.2 東亞冬季風與Ni?o3.4相關性分析
    5.3 東亞冬季風與AO相關性分析
    5.4 本章小結(jié)
第六章 全新世東亞冬季風的空間分布
    6.1 引言
    6.2 全新世東亞冬季風的經(jīng)向分布
    6.3 全新世東亞冬季風的緯向分布
    6.4 本章小結(jié)
第七章 總結(jié)與展望
    7.1 全文總結(jié)
    7.2 問題展望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曉暉;徐祥德;;東亞冬季風年代際變化可能成因的模擬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07年06期

2 王紹武;聞新宇;黃建斌;;東亞冬季風[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3年02期

3 徐建軍,朱乾根,周鐵漢;近百年東亞冬季風的突變性和周期性[J];應用氣象學報;1999年01期

4 晏紅明,段瑋,肖子牛;東亞冬季風與中國夏季氣候變化[J];熱帶氣象學報;2003年04期

5 王會軍,姜大膀;一個新的東亞冬季風強度指數(shù)及其強弱變化之大氣環(huán)流場差異[J];第四紀研究;2004年01期

6 施曉暉;徐祥德;謝立安;;近40年來東亞冬季風的年代際時空變化趨勢[J];大氣科學;2007年04期

7 王順華;肖尚斌;周宜紅;張紀雙;;近8ka東亞冬季風記錄在東海內(nèi)陸架的建立[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8 王振華;;東亞冬季風變化若干統(tǒng)計事實[J];氣象科技;2009年05期

9 周波濤;趙平;;古東亞冬季風和夏季風反位相變化嗎?[J];科學通報;2009年20期

10 韋道明;李崇銀;;東亞冬季風的區(qū)域差異和突變特征[J];高原氣象;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榮輝;王林;;東亞冬季風的年代際變化及其與準定常行星波活動的關系[A];第七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9年

2 李棟梁;楊絢;;東亞冬季風南邊緣帶及其與我國冬季氣候變化的關系研究[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副熱帶季風與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3 張自銀;龔道溢;胡淼;雷楊娜;;多種東亞冬季風指數(shù)及其與中國東部氣候關系的比較[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5氣候預測新方法和新技術[C];2011年

4 施曉暉;徐祥德;謝立安;;近40年來東亞冬季風的年代際時空變化趨勢[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季風及其模擬”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5 王林;陳文;;21世紀初東亞冬季風的年代際增強及其成因[A];第八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3年

6 陸日宇;李穎;;數(shù)值模式模擬的東亞冬季風年際變化中的大氣內(nèi)部變率[A];第六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5年

7 黃先香;炎利軍;施能;;東亞冬季風場特征模態(tài)與我國氣候的關系[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季風及其模擬”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8 王林;陳文;;21世紀初東亞冬季風的年代際增強及其成因[A];第八屆全國優(yōu)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4年

9 吳秋霞;倪允琪;;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區(qū)地面感熱通量異常對東亞冬季風影響的診斷研究[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氣候系統(tǒng)與氣候變化”分會論文集[C];2003年

10 李燕;伯s

本文編號:283266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83266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c53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