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氣象學論文 >

石家莊夏季大氣邊界層內重污染演變及成因

發(fā)布時間:2020-09-22 07:55
   石家莊夏秋季通常會出現(xiàn)臭氧和顆粒物“雙高”的大氣復合污染現(xiàn)象,但對其污染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于2016年夏季在華北典型重污染城市石家莊(37°53'N,114°38'E)觀測一個月(6月15日-7月14日)。利用在線儀器連續(xù)采集近地面臭氧及其前體物的濃度,結合系留汽艇搭載的小型化臭氧探空儀,獲得大氣邊界層內臭氧的垂直梯度廓線;通過中流量空氣顆粒物采樣器對大氣中的顆粒物PMi和PM2.5同步采集,采用離線分析的方式,對PM2.5和PMi中的化學組分(水溶性離子、碳組分和金屬元素)進行定量,通過PMF源解析分析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石家莊光化學污染嚴重,臭氧超標率約60%。高溫和東南風有利于臭氧的累積。在中等濕度(40%-50%)和中等邊界層高度(1200-1500m)時,臭氧濃度最高。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邊界層的演變使得臭氧生成敏感性發(fā)生轉變,臭氧生成受NOx和VOCs協(xié)同控制時,臭氧濃度最高,氣象條件與上述對應。結合系留汽艇搭載的小型化臭氧探空儀探測,發(fā)現(xiàn)清晨殘留層內存儲了大量臭氧,其濃度與前一天臭氧濃度正相關。隨著混合層的快速增長,夜間殘留層中的臭氧被輸送至混合層,其貢獻可達27%±7%。夏季石家莊的顆粒物污染也很嚴重,PM2.5的超標率達93%。石家莊夏季PMi和PM2.5的化學組分以SO42-、NO3-、NH4+、OM為主,分別占PMi質量濃度的14%、8%、11%、11%;占PM2.5質量濃度的13%、8%、10%、9%。PM1和PM2.5的來源相近,主要為二次硝酸鹽、二次硫酸鹽、工業(yè)源、機動車源、揚塵、生物質燃燒以及燃煤,其貢獻為 29%、30%、10%、9%、8%、8%、6%(PMi);29%、33%、12%、13%、8%、2%、4%(PM2.5)。針對典型污染時段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爆發(fā)增長階段PM1和PM2.5同步增加,但在污染后期PMi增長緩慢,PM2.5仍持續(xù)增加,SNA是其增長的主要原因。通過分析不同污染程度化學組分發(fā)現(xiàn),爆發(fā)增長階段,PM1和PM2.5中的主要化學組分(碳組分和SNA)均同步升高;污染高值維持階段,碳組分、硝酸鹽和銨鹽變化較小,硫酸鹽增加迅速。因此,PM1 和PM2.5的防治策略有差異,無機氣態(tài)前體物,特別是SO2,仍是夏季PM2.5防治的重中之重。
【學位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X51;P421.3
【部分圖文】:

采樣點,位置,石家莊


石家莊作為中國最大的醫(yī)藥工業(yè)基地和重要的紡織基地,同時也是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幾年來,為了防治大氣污染,國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空氣質量成為政府業(yè)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但仍然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污染。根據(jù)我國《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PM2.5年平均濃度限值一級標準為 35 μg/m3,O3日最大 8 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為 160μg/m3,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為 200μg/m3。而環(huán)保部門公布的數(shù)據(jù)表明,石家莊 PM2.5年均值達到國家濃度限值的兩倍以上,而近年臭氧超標率逐漸上升。除此之外,石家莊屬于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平均氣溫為 25℃,受海洋溫濕氣流影響,降水較多,高溫高濕的氣象條件有利于污染物的進一步轉化,造成了夏季臭氧和顆粒物同時升高的現(xiàn)象。因此,本研究監(jiān)測站點設在石家莊市欒城區(qū)氣象局院內(37°53′N,114°38′E,圖 2.1),該站點位于石家莊東南方,毗鄰 308 國道石欒大街。站點周圍以居民區(qū)為主,人口較密集,車流量較大。該站點所處的地面條件為典型的城市下墊面特征,基本可以反映石家莊市的大氣污染狀況。本實驗觀測時間為 2016 年 6月 15 日至 2016 年 7 月 13 日(共 29 天)。

氣路圖


圖 2.2 TH-150C 的采樣氣路圖每天分晝夜采兩次,每次采樣時間為 11.5h,白天時段為 8日 7:30,中間預留 30min 更換采樣膜。更換濾膜時,記、平均溫度、累計時長、累計體積、標況體積以及天氣狀M2.5各采集 3 個現(xiàn)場空白樣品。采樣后將采樣膜裝入膜盒置存至分析。為了使所采集的樣品具有可比性,PM1和 PM2器,采樣前統(tǒng)一校準采樣儀器的流量,所用儀器和校準儀表 2.2 采樣儀器的基本情況樣品 PM2.5儀器名稱 智能中流量顆粒物采樣器儀器型號 TH-50C切割粒徑 ≤2.5 μm,≤1 μm儀器標定時間 每次采樣前進行校正

廓線,溫廓線,風速廓線,氣象要素


14圖 2.3 觀測期間氣象要素廓線,VPT:虛位溫廓線,RH:相對濕度廓線,WS:風速廓線,WD風向廓線云高儀主要是依靠梯度法來確定混合層高度,即選擇探測到的氣溶膠后向散射系線上最大負梯度值(-dβ/dx)作為混合層頂[73]。實際應用中采用維薩拉公司自主研 BL-View 軟件,經過對環(huán)境參數(shù)的調整后,來實現(xiàn)后向散射系數(shù)負梯度最大值的自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興;李建蘭;Demetri Bouris;;3.5 m×2.5 m風洞大氣邊界層被動模擬實驗研究[J];太陽能學報;2018年02期

2 張祥;張葉暉;韓靖博;張樂;史婉蓉;;北極揚馬延島大氣邊界層高度的氣候特征分析[J];極地研究;2018年02期

3 萬云霞;張宇;張瑾文;彭艷秋;;感熱變化對東亞地區(qū)大氣邊界層高度的影響[J];高原氣象;2017年01期

4 王洪興;張彥軍;;建筑結構大氣邊界層風場風洞試驗模擬[J];低溫建筑技術;2012年06期

5 李英;胡志莉;趙紅梅;;青藏高原大氣邊界層結構特征研究綜述[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12年04期

6 李響;吳輝碇;王輝;;海面狀態(tài)參數(shù)化對海上大氣邊界層數(shù)值模擬的影響研究[J];海洋通報;2011年02期

7 喬娟;張強;張杰;王勝;;西北干旱區(qū)冬、夏季大氣邊界層結構對比研究[J];中國沙漠;2010年02期

8 孫方林;馬耀明;馬偉強;李茂善;;珠峰地區(qū)大氣邊界層結構的一次觀測研究[J];高原氣象;2006年06期

9 曲紹厚,高登義;中山站地區(qū)大氣邊界層結構和湍流通量的輸送特征[J];南極研究;1996年04期

10 趙柏林,徐進;微波遙感在大氣邊界層預報中的應用[J];氣象學報;199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寧;;基于地基遙感的大氣邊界層高度探測研究[A];第33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0 城市、降水與霧霾——第五屆城市氣象論壇[C];2016年

2 夏俊榮;吳丹;;河北香河地區(qū)大氣邊界層高度演變特征[A];2015年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5年

3 付遵濤;姚振華;;平穩(wěn)與非平穩(wěn)大氣邊界層垂直風速的熵對比分析[A];第七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9年

4 瞿偉廉;吉柏鋒;王錦文;;下?lián)舯┝黠L與大氣邊界層風的風剖面特征比較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結構風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9年

5 劉樹華;李潔;文平輝;;城市及鄉(xiāng)村大氣邊界層結構的數(shù)值模擬[A];城市氣象服務科學討論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6 佟華;桑建國;;海淀地區(qū)大氣邊界層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A];第九屆(2001)全國大氣環(huán)境與污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7 張?zhí)K平;楊育強;王新功;;L波段雷達所揭示的大氣邊界層層結季節(jié)變化特征[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8 朱凌云;張美根;馬舒坡;李鵬;鄒捍;李愛國;;珠峰絨布河谷地區(qū)大氣邊界層結構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大氣物理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9 張婉春;郭建平;;不同穩(wěn)定度條件下大氣邊界層及其與近地面氣象條件的關系[A];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3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8年

10 張禮春;朱彬;牛生杰;李子華;;南京市冬季市區(qū)和郊區(qū)晴天大氣邊界層結構對比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人工影響天氣與大氣物理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丁佳;大氣邊界層污染垂直加強觀測試驗啟動[N];中國科學報;2018年

2 通訊員 伍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研討大氣邊界層研究戰(zhàn)略[N];中國氣象報;2011年

3 通訊員 馬躍t ;南京開展大氣邊界層觀測[N];中國氣象報;2010年

4 記者 潘繼鵬 通訊員 李進忠;烏魯木齊市局建成大氣邊界層氣象觀測系統(tǒng)[N];中國氣象報;2013年

5 蔣凌;給天氣“把脈”最快只需幾分鐘[N];蘭州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黃彬;氣象塔,大氣邊界層觀測利器[N];中國氣象報;2015年

7 本報記者 賴敏 陳磊 王宇;好“大”一座塔[N];中國氣象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董永春;世界最高塔的氣象秘密[N];中國氣象報;2010年

9 采訪人 本報記者 倪永強;影響天氣氣候的重要角色[N];中國氣象報;2011年

10 城市環(huán)境項目實施辦公室;藍天碧水不是夢[N];中國氣象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敏勁;中國西北地區(qū)極端大氣邊界層高度及其對化學追蹤物質傳輸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2 李惠君;大氣邊界層特性的風洞模擬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3 金莉莉;烏魯木齊市大氣邊界層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4 劉麗;東南沿海污染氣象特征及生物氣溶膠的擴散模擬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段自強;利用渦動相關法研究海洋大氣邊界層湍流特征與海氣物質交換[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6 梁思超;復雜地形風資源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7 劉鵬;城市化影響水汽輸送及云和降水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8 鄭輝;北京大學陸氣耦合模式的研發(fā)及檢驗[D];北京大學;2014年

9 郅倫海;城市中心邊界層風特性及超高層建筑動力響應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10 劉彥華;兩類陸面模式的模擬和同化性能比較分析[D];蘭州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麗美;基于Scheimpflug激光雷達技術的大氣邊界層高度探測[D];大連理工大學;2019年

2 趙偉;石家莊夏季大氣邊界層內重污染演變及成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9年

3 胡洪彬;大氣邊界層中撲翼飛行器氣動特性的數(shù)值研究[D];西華大學;2019年

4 施文昱;杭州灣地區(qū)大氣邊界層風場特征研究[D];南京大學;2019年

5 徐麗麗;大氣邊界層高度的地基遙感觀測及其在中國的分布和趨勢[D];蘭州大學;2019年

6 李雪洮;利用大渦模式模擬黃土高原大氣邊界層特征[D];蘭州大學;2019年

7 喬梁;夏季風活動對大氣邊界層結構的影響及非季風區(qū)超厚大氣邊界層發(fā)展的能量機制分析[D];蘭州大學;2019年

8 彭s

本文編號:28241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8241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150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