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地區(qū)一次強雷暴過程的電荷結構特征及其形成機制的模擬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446
【圖文】:
第三章 個例分析及模式設置例天氣背景分析017 年 6 月 20 日晚上 19 點至 23 點的時段內(北京時間,下同),我國內陸(103.84°E,36.07°N,平均海拔約 1500~2200m)發(fā)生了一次較強的雷暴西向東出現(xiàn)了閃電、陣風、短時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據(jù)統(tǒng)計自 1,蘭州市境內的安寧區(qū)、城關區(qū)、西站等多地陸續(xù)發(fā)生地面降雹,冰雹的 cm,降雹前后持續(xù)時間長達 30 min。本次過程的天氣配置見圖 3.1。從圖此次天氣過程中,蘭州地區(qū)位于 500 hpa 的低壓槽前,處于低壓系統(tǒng)的控hpa)具有風切變的配合,形成了上干下濕的不穩(wěn)定大氣層結。切邊線附近形成一定范圍內較為劇烈的抬升運動,有利于冰雹、閃電等強對流天氣的、中低層的切變及有利的水汽條件為這次雷暴過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氣系統(tǒng)
第三章 個例分析及模式結果冰相粒子的增長。此外,暖云層的厚度(即 0℃層與云底之間的厚m 左右。中層(即 500~340 hPa)的相對濕度約為 58%,而高層(對濕度僅為 28%,具有明顯的“上干下濕”層結配置,有利于不有效位能量(CAPE:ConvectiveAvailablePotentialEnergy)較大,達抑制能量(CIN:ConvectiveInhibition)為 100J·kg-1,表明此階度較大,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發(fā)生的趨勢。水平風向和風速具有較度由西南向西北方向發(fā)生順轉,風速隨高度明顯增加,這樣的環(huán)雷暴的發(fā)展。知,此次雷暴過程云內的相對濕度較低,云底的高度較高,暖云特征和俞小鼎等[76]及和蘇濤等[77]研究的多次南方低海拔地區(qū)夏季郭鳳霞等[49]研究的幾次典型高原雷暴過程的層結參數(shù)值比較一致在蘭州地區(qū)的天氣過程是內陸高原地區(qū)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次雷
圖 3.3 模擬域設置及地形高度分布圖,黑點代表蘭州表 3.2 2017 年 6 月 20 日蘭州雷暴過程模式設置參數(shù) 第一重網(wǎng)格 d01 第二重網(wǎng)格 d02范圍(x, y) 151 151 386 456水平分辨率(km) 4 0.8積分步長(s) 20 4微物理方案 NSSL 2-mom NSSL 2-mom積云方案 無 無長波輻射方案 RRTM RRTM短波輻射方案 Dudhia Dudhia邊界層方案 YSU YSU陸面方案 Noah Noah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凱;;利用對稱性分析一種復雜電場[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年12期
2 謝寧;;一維電荷分布系統(tǒng)的電場線[J];大學物理;2007年06期
3 鄧衛(wèi)娟;用電荷分布表示的靜電體系總靜電能[J];廣西物理;2003年03期
4 尹永慶;穩(wěn)恒電路中導體內的體電荷分布[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5 榮增仁;余弦分布球面電荷的電場[J];大學物理;1987年06期
6 李復齡;電位移矢量D在什么情況下只與自由電荷分布有關[J];大學物理;1987年08期
7 李師群;一個考題的剖析[J];大學物理;1987年09期
8 賈兆平,劉惠恩;導電媒質中的自由電荷分布[J];大學物理;1987年11期
9 熊小明,周世勛;分數(shù)量子Hall體系的電荷分布[J];物理學報;1988年03期
10 秦廷楷;微帶交指型電容的變分分析[J];通信學報;198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正興;楊桂芳;;論多核離子的電荷分布及應用[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C];2011年
2 于格非;孫可平;李學文;;絕緣液體在管道內流動時管道內壁一側空間電荷分布理論模型研究[A];中國物理學會靜電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湯道坦;柳青;李得天;秦曉剛;楊生勝;;等離子體輻照下的介質表面電荷分布測量研究[A];中國真空學會2012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4 段曉溪;歐陽吉庭;;表面電荷分布對介質阻擋放電特性的影響[A];第十四屆全國等離子體科學技術會議暨第五屆中國電推進技術學術研討會會議摘要集[C];2009年
5 盧麗男;楊忠志;;發(fā)展ABEEMσπ方法計算含硼蛋白體系的電荷分布[A];第十三屆全國量子化學會議論文集——第三分會:量子、經典和統(tǒng)計反應動力學[C];2017年
6 原青云;孫永衛(wèi);;地球同步軌道航天器表面帶電模擬[A];中國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全國靜電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4年
7 林輝;譚涌波;杜賽;仇夢揚;周潔晨;;雷暴云內電荷分布形式對閃電放電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A];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9 雷電物理和防雷新技術——第十五屆防雷減災論壇論文集[C];2017年
8 蘭莉;朱超杰;吳建東;尹毅;;溫度效應對交聯(lián)聚乙烯中空間電荷分布的影響[A];第十三屆全國工程電介質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孫好峰;李家普;趙力;楊振宇;仲濤;沈濤;;克爾常數(shù)小的液體介質空間電荷分布的光學測量[A];黑龍江、江蘇、山東、河南、江西 五省光學(激光)聯(lián)合學術‘13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尹曉明;宋遠紅;王友年;;C_(20)離子團簇在氧化物中穿行時庫侖爆炸過程的理論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張孟軍;中子其實有電荷[N];科技日報;2002年
2 劉霞;IBM首次為單分子內的電荷分布成像[N];科技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寇建龍;致密介質納米孔隙中氣水賦存狀態(tài)及流動模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2 武繼璇;三維電荷俘獲型存儲器可靠性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D];山東大學;2019年
3 李進;高壓直流電纜附件絕緣EPDM/LDPE界面電荷調控方法與抑制機理研究[D];天津大學;2017年
4 屈繼峰;La_2CuO_4型超導體中的電荷有序及其超聲衰減特性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5 崔瑩;高電荷態(tài)離子與固體表面相互作用過程中x-ray發(fā)射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6 王翕君;納米材料設計及電荷極化調控[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年
7 陸地;摻雜少層石墨烯電子性質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8 鄒賢容;中低能離子在絕緣微孔中的導向和散射競爭[D];蘭州大學;2012年
9 施健;操作沖擊電壓下納米改性變壓器油中空間電荷分布特性和流注放電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凡輝;蘭州地區(qū)一次強雷暴過程的電荷結構特征及其形成機制的模擬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9年
2 王剛;基于運動目標電荷感應原理的開關以及應用研究[D];南京大學;2019年
3 劉夢娟;CHO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單克隆抗體堿性電荷變體的表征與優(yōu)化[D];華東理工大學;2019年
4 王曼霏;青藏高原雷暴電荷結構特征及成因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年
5 徐月寒;駐極體研究中的兩個基本問題[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
6 李國偉;SiC氧化層中可動電荷的TVS法測量及優(yōu)化[D];大連理工大學;2018年
7 邱兆云;巖體電荷傳感器標定及花崗巖三點彎曲應用試驗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6年
8 馬冬霞;含電荷移動化學鍵分子及其配合物結構和催化性質的理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年
9 黃河遠;500kV變電站模擬電荷法電場計算[D];福州大學;2016年
10 羅強;飛機沉積靜電電荷分布的研究和應用[D];西安石油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7941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794157.html